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山、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徐向前首长亲手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刘伯承、邓小平在邯郸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陇海铁路、定陶区等一系列战役。为野战军南征、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刘邓大军南征会议。这里还是《人民日报》创刊号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根据地简介
又称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太行山、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全区拥有县城105座,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9师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区,创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第115师一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建立冀鲁豫、鲁西、湖(微山湖)西三个抗日根据地。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刘伯承、邓小平在邯郸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陇海铁路、定陶区等一系列战役。为野战军南征、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里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刘邓大军南征会议。这里还是《人民日报》创刊号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
发展阶段
在从1937年冬创建至1948年夏并入华北解放区的十一年中,它经历了两个战争时期的六个战略阶段。
抗战期间
(一)1937年冬至1940年底为创建和开辟阶段。从1937年10月中旬起,八路军第129师、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一面打击日寇,一面与晋冀豫省委配合,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武装,进行抗日的组织工作。到1938年4月,成立了晋冀豫军区,在潼关县、郑州市、石家庄市、太原市之间的晋冀豫地区全面展开了游击战争,基本上掌握了晋东南各县政权,形成了以我党为主的抗战局面。
1938年1月,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平原地区,与冀南特委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4月成立冀南区党委、军政委员会和军区,陈再道、宋任穷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14日,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辖三十余县。这样,位于高邑、安阳、禹城、东光之间的冀南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党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成立了鲁西特委和第十支队,泰(安)西特委和第六支队,苏鲁豫特委和挺进支队,直(隶)南特委和黄河支队,鲁西南党组织和第五支队,并建立了几个小块根据地,为形成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晋冀鲁豫各个根据地相继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开展了交通斗争,打击了日寇时"囚笼政策",击退了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1940年春,直南、鲁西南党政机关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和直南专员公署,第三四四旅等部组成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受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领导;而泰西、鲁西军政机关合并为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和军区,成立湖西军区,受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和第一一五师领导。6月,第一二九师除原有的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和冀南军区外,又成立了九个新编旅、以及太行山和太岳两个军区。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亦建立起来,下辖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共十五个专区,一百十五个县,行政上初步实行了统一领导。
(二)1941年和1942年为坚持和巩固阶段。1941年以后,日寇更加残酷地进攻我党我军。两年内,日寇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扫荡"五百三十四次,实行绝灭人性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加上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经济封锁,一些地区又遭灾荒,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根据地军民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终于渡过了难关。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为副主席,辖太行、太岳、冀南、晋豫四个行政区。随后,鲁西、冀鲁豫、湖西根据地则合并为冀鲁豫根据地。这样,位于郑州市、徐州市、禹城、安阳市之间的冀鲁豫根据地即全部形成。1942年,根据党中央9月1日的决定,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太行、太岳(晋豫并入)、冀南三个区党委,李雪峰、薄一波、宋任穷分别为区党委书记,并实行了一元比的领导。
(三)1943年至1945年9月为恢复和再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坚持"敌进我进",大力瓦解伪军、伪组织,打退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开辟豫北、豫西新区,发展豫东地区,战胜严重灾荒,开展整党和生产运动,进行局部反攻和大反攻。1945年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薄一波为正副书记;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从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后称解放区),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抗战后-建国前
(四)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为过渡阶段。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面对敌作战,一面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同时编组野战军(共六个纵队)和练兵,为解放战争作准备。到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区人口增至三千万,县城一百一十座。
(五)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为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制订的方针,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面进行战略防御,粉碎敌人的进攻,一面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翻了身。同时,从各方面为战略进攻作准备。
(六)1947年7月以后为战略进攻阶段。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部队由本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留下的部队在内线肃清残余敌人。1948年5月9日,与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贡献及评价
晋冀鲁豫根据地战斗的十一年。虽然斗争极其艰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仅到1944年8月,部队就伤亡十万七千多人),但为革命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八年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具体来讲,其成就有:
首先,晋冀鲁豫根据地歼灭了大量敌人,使本地区获得了解放。在抗日战争中,晋冀鲁豫根据地坚决贯彻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制订的持久战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同日寇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歼灭日伪军四十二万余人,收复国土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县城一百零五座,解放人口两千四百万,均占各根据地总战绩、总面积、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地区的抗战任务,而且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在过渡阶段,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当其冲地抗击了国民党军的进犯,首次进行了长治市、邯郸市等战役,歼敌约十三万人,占各解放区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进攻的信心,配合了重庆谈判,对打击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堵住华北南大门,掩护我军向东北地区的战略展开,促进我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毛主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解放区认真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制订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定陶、同蒲、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等十三个战役,粉碎了敌人打通平汉路、京沪铁路,歼灭我军主力的企图,配合了山东、苏北战场的作战,初步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区还首次在豫北、晋南举行战略性反攻,破坏了敌人联系东西两战场枢纽地区的防御体系,有力地配合了山东省、陕北地区我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也为我军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区一年内歼敌近三十万人,为解放战争第一年度总战绩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同蒲路南段阻击战、出击陇海路战役和定陶战役打歼灭战的经验,则成为毛主席、党中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指导思想的主要典型。
1947年秋以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后留部队,在人民群众大力协助下,继续在内线作战,进行了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等战役,歼敌约十五万人,解放晋西南、晋中广大地区,逼近和包围太原市,为解放山西省全省创造了很好的形势。临汾战役参战部队都取得了攻坚战经验,这对整个解放战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注:《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461页。】。
晋冀鲁豫根据地在十一年内,在本地区共歼敌约一百万人,是我党我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绩总和的十分之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解放了这块土地和人口,使之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其次,由于晋冀鲁豫解放区对友区的支援,促进了整个革命战争的发展。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人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援了友区。1938年夏,第一二九师以第五支队和津浦支队(共五个营)增援山东冀鲁边区,迅速扩为四个团,帮助该地区摆脱了困境,增添了骨干力量。1940年,根据地以第二纵队一万三千人南下华中地区,增强了该地区的抗战力量,后来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成为苏北地区对敌斗争的骨干。1944年,根据地又以七个团和一批党政干部南下河南登封、新安地区,开辟了豫西根据地,成为中原战略区的重要部分。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支援东北地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晋冀鲁豫解放区在担负抗击蒋军进犯的繁重任务的情况下,仍从全局需要出发,抽调主力第一纵队和二十五个团的架子去东北,这些团架子成为东北民主联军扩大部队的一部分基础。战略进攻时,晋冀鲁豫解放区不仅全力地支持了主力部队出征,而且抽调一千多名经过训练的党政干部随军行动,成为开辟新区的重要力量。对中原突围来本区的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区更在兵员、武器和物资方面予以补充,助其整训,并将其扩编为一个纵队,返回中原地区参加斗争,组成江汉军区。在十一年内,晋冀鲁豫根据地先后支援友区和延安市的部队共约六十四个团,十几万人。这些支援,既对兄弟地区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崇高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再次,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战略进攻的出发和补给基地,为加快战争胜利步伐尽了最大努力。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作战,敌人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陷入了被动。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性反攻,取得了主动,战略进攻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在此有利形势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并将进攻的重点置于敌人兵力薄弱且是要害的中原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首先开始转入进攻。从1947年6月30日起,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以十个纵队(军)共约二十八万人,分两大集团,分别由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指挥,向大别山和豫西挺进,在敌人心脏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市之间插上一把利剑,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促进了全国各个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对夺取全国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
对这次战略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作了长期而又充分的准备。解放战争开始三个多月后,晋冀鲁豫军区就在敌人猖狂进攻时,分析了战争发展的趋势,作出了向中原出击的预见,拟制了进攻计划,并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批准。因此,第一年度就一面在内线作战,一面为向外线出击作准备。为了落实这个长期计划,1946年11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在解放区和敌占区之间,建立了豫皖苏解放区,作为战略进攻的跃进基地,同时在组织领导上也作了分工,由薄一波、徐向前、滕代远主持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日常工作,由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指挥野战军作战,在邓小平全面领导下,各有侧重地抓紧各项斗争和准备工作。全区各级政府都组织了战略进攻支援指挥部,负责筹集物资,以百万民兵民工组成支援供应线,以八万民兵民工随军参战。解放区除给原有的第一、二、三、四、六纵队和第三十八军各补充八千名新兵加以充实外,还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军区各独立旅编成第八、九、十、十一纵队,将中原军区突围至晋南的部队编成第十二纵队,留下第八纵队,其余均作进攻的兵力。另又筹组新的独立旅和基干团,作为坚持内线作战的兵力。部队装备,除充实纵队炮兵营外,还建立了旅炮兵连(或营)和野司榴炮团,增加了火力。豫北、晋南攻势结束后,部队更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整训。弹药、物资、经费、粮食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部队出征时,做到了兵多将广,粮弹充足。而部队进至中原地区后,晋冀鲁豫解放区仍主动做后方补给基地,经常远程给补充兵员,运送经费、弹药和其他物资。不仅如此,解放区对进至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部队也给予有力支援,保证其顺利完成作战任务。
另外,晋冀鲁豫根据地在保卫位于太行山地区、直接指挥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方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坚固屏障。
相关景点
将军岭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邓小平故居,位于涉县赤岸村。当年曾被称为129师家属院,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二女儿邓楠在这里出生。南房5间为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作战处。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伙房仅剩断壁,两遗址2000年被重新修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
门前是刘华清题写的“刘邓旧居”匾额,中院是首长住宿处兼办公室。南屋是刘、邓首长的旧居。东屋为二层楼房,是李雪峰的宿舍和办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战室,为机关办公地,院东南角有一防空洞。后院的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的宿办室,当年曾被称为129师家属院,邓小平的大女儿邓琳和二女儿邓楠就出生在这里。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赵都陵园路中段,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1946年3月奠基,1950年 10月落成。两周王陵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在此安葬着副参谋长左权、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我国金融事业奠基者)、《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筑先等烈士。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从1937年冬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合并,有着11年光辉战斗的历史。
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旧址
刘邓大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由下、下、后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物陈列。下院有当年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和紫荆树。1996年11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是我国第一座安葬中韩抗日烈士的墓园。
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持兴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在涉县石门村莲花山落成,并举行了左权将军诸烈士公葬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军副参谋长滕代远、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朝鲜义勇军代表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 五千余人出席公葬大会。
大会通过决议:电慰中韩抗日死难者家属。1982年,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韩建交以来,前来祭拜的韩国游客不断增多。石正烈士的家乡――韩国密阳也经常组织团队前来开展“朝鲜义勇军太行山抗日遗迹寻访”活动。来自韩国的游客已占邯郸市海外游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记述了中韩抗日烈士并肩作战,共同抗敌的光辉历史。它的建成,将成为太行山红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朝鲜义勇军总部旧址
朝鲜义勇军总部旧址位于涉县五指山附近,由朝鲜义勇军纪念馆和朝鲜义勇军总部旧址组成。
1942年七月,朝鲜义勇军司令武廷率领朝鲜义勇军进入河北省涉县南庄村的太行五指山附近,义勇军司令部选在群众王书文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中,朝鲜义勇军在当地创办太行纺织厂、朝鲜义勇军医院(又名朝鲜大众医院)、“31”商店、义勇军照相馆等。
斗争经验
(一)广泛地发动了群众。当抗战开始,日寇大举进攻,中国国民党败退,国家存亡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晋冀鲁豫各地的党组织和部队,派出大量人员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我军的胜利,努力改善群众生活,使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并将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到1944年8月,全根据地参加农、工、青、妇、地方武装等组织的群众达五百余万人,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其中,仅至1944年底,太岳民兵就作战两万八千多次,参战四十一万多人次。而解放战争第一年里,该解放区出动七千四百万个人工参战,负担折合十七亿七千三百余万斤小米的战费,有二十四万名翻身农民参军。
(二)坚决而灵活地打击敌人。只有大量地歼灭敌人,才能为战争作出贡献。而灵活地使用和变换战略战术,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因此,晋冀鲁豫根据地根据党中央的方针和实际情况,巧妙地进攻敌人和对付敌人的进攻。他们一是利用日寇轻视我军的弱点,进行了许多伏击战。取得了黄崖底、广阳区、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打得敌人心惊胆寒。二是实行"敌进我进",派出武工队挺进敌占区,进行宣传和瓦解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把斗争推向敌占区,扭转了退缩的局面。三是进行攻势作战,根据条件拔除一些据点,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发展自己。四是举行战略进攻,打到外线去,或通过部队跳出敌人合围圈,捣毁敌人后方,打击其补给线。实行内外线配合,粉碎敌人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企图。
(三)积极地进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建设与革命战争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建设根据地(包括武装、政权、群众和党的建设)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经验证明:没有根据地,就不能坚持对敌斗争。"【注:邓小平1943年1月26日在太行分局高干会议上的报告。】
根据地的建设首先是党的建设。晋冀鲁豫地区早有党的组织,"七七"事变后得到很大发展。但随着组织扩大,党员数量激增,斗争深入,党员的思想和作风有些不适应。因此,各级党委经常对党员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提高其水平。特别是经过整风学习,普遍提高了党员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这不仅保证了对敌斗争和其他任务的完成,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发展。到1944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辖四个行署,二十六个专署,一百九十八个县,三万二千六百余个行政村。
随着党和政权建设的发展,以及群众斗争热情的不断高涨,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和地方武装建设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一二九师等部进入本地区时,只有一万四千多人,但到抗战结束时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已达近三十万人,民兵达到四十万人。到解放战争开始时,主力部队除了去东北地区的以外,还有二十七万人,民兵则发展到六十万人。到战略进攻时主力部队又达到四十二万人,民兵更猛增到九十万人之多。这些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无疑是晋冀鲁豫根据地不断发展和巩固的重要保证。
(四)在统一战线方面,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工作也是比较出色的。抗战期间,晋冀鲁豫地区政治形势比较复杂。根据党中央时方针,党组织分别采取发展、争取和孤立的政策,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认真地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办法,建立起由我党领导的由各方代表参加的"三三制"各级民主政府,全面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了有利于抗战以及解除群众疾苦和削弱封建势力的各项政策。二是共同建立军队。我党与阎锡山共同创建了青年抗敌决死队,到1938年秋,发展为四个纵队共五十个团。其中第一、第三纵队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经过努力和斗争,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大部分被改造为人民军队。三是努力协调与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关系,团结他们一起抗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军在同日寇作战时,第一二九师总是给予积极配合,并曾以作战行动救出其被日寇包围的第三军曾万钟部,双方关系比较融洽。只是在蒋介石制造反共磨擦,进攻我党我军,对我造成严重伤害和威胁后,我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些自卫反击,但是,即使是这些自卫反击,我党我军也是在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和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的。因此,这些自卫斗争不仅没有损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有效地分化了反共顽固派,保证了晋冀鲁豫地区抗日斗争的进行和发展。
参考资料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dangshi.people.com.cn.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