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永宁镇

永宁镇

永宁镇是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市的一个镇,具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永宁镇一直是闽东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和海防重地。镇名古称为“水沃”,唐朝称为“高亭”,宋代称为“凉恩亭”。永宁镇形状犹如鳌鱼,因此也被称为“城”。在唐代被称为高亭,在宋初被称为凉恩亭。在海口市一带,也被称为“水湾”或“水澳”,是泉州市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海防要地。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为了防止外患,在此建立了水澳寨,称为“永宁寨”,寓意永远得到安宁,因此得名。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朝廷在此设立了卫所,作为泉南的屏障,称为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镇、中左(厦门市)、金门县、高浦五个所,设有三个巡检司,分别设在祥芝、深沪镇和围头。在明朝嘉靖年间,俞大猷曾在此地组织军民抗击倭寇。永宁镇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位于石狮市南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南临海,西与晋江市龙湖镇接壤,北与蚶江镇锦尚镇宝盖镇相邻。行政区域面积为28.6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永宁镇的户籍人口为45596人。1984年设立永宁镇,隶属于晋江县,1987年12月划归石狮市。截至2020年6月,永宁镇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永宁社区邮电街。2019年,永宁镇拥有189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4家,有26家综合商店或超市的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永宁镇位于泉州市石狮市的一个镇,总面积为29.53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的数据,永宁镇下辖4个居民社区和20个村庄。

乡镇概况

永宁镇位于石狮市境东南部滨海地带,东临台湾海峡,西倚宝盖山,南与深沪镇隔海相望,三面环海,镇政府驻永宁居委会。总面积29.53平方公里。

永宁镇,为石狮市东南部的著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石狮中心市区8公里,北与本市蚶江镇锦尚镇接壤,南邻晋江市龙湖镇,东距台湾台中港130海里。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6万人,海外及台、港、澳永宁籍侨亲5万多人。下辖21个行政村(居)委会。永宁县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度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911-1233毫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署。

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古镇,永宁镇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区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宁古称“水沃”,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

这是一个人文荟萃的著名侨乡,永宁镇钟灵秀,人杰地灵,悠扬的历史为永宁沉积了丰富的文物遗产,赋予了永宁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人政客、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和著名侨领。目前全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姑嫂塔(亦称上海万寿塔或关锁塔)和北京都城隍庙石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是:虎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进士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其他著名的历史古迹有:古卫城遗址、朝天寺、玉皇阁、伊斯兰教圣墓、观日台、沙堤石笋等等。

地名由来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爱新觉罗·福全崇武镇、中左(厦门市)、金门县、高浦5所及祥芝、深沪镇、围头3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府、威海卫齐名为全国三大卫,历史上为抵御海盗、外来侵略和海上交通、经贸往来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也饱受历史的苍桑考验,如明末清代的“陷城洗街”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7.16蒙难”,至今仍让永宁人民世代难忘。永宁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街道把四个城门分成四个方块,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新中国成立后,永宁隶属晋江县。1989年石狮市成立,划归石狮市管辖。

历史沿革

永宁,状若鳌鱼,别称“鳌城”。唐时称高亭,宋初称凉恩亭,在海口市一带,则称“水湾”,又称“水澳”,是泉州市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因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卫,作为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镇、中左(厦门市)、金门县、高浦5所,设3个巡检司,分置于祥芝、深沪镇、围头。明嘉靖年间,俞大曾军民于此抗倭。

清代,永宁被划为晋江县二十都,辖岑兜、西岑、梧村、洋、前埔、西边、山根、竹篙厝、院东、港前、西坑、山边、新洪窟、西港、厝上、东埔、沙美、永宁、港边、梅林、寨下、垵、金、坑尾、沙堤、郭坑、路角、洋丹、下宅、深埕、谢厝、港东、郭宅、卢厝、官聘、塔石共36乡。

民国3年永宁属晋江县石狮区。民国31年,永宁改为镇,设镇公所,辖永宁保、玉东保、金沙保、梅港保、双岑保、联溪保、洋沙保、厝上保、杆东保共9个保。

民国38年9月,成立永宁镇,先后为晋江县第九区、第十五区政府所在地。1958年隶属石狮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永宁县人民公社,辖永宁、梅林、港边、外高、金埭、沙埭、下宅、后杆柄、洋厝、西偏、子英、沙美、西岑13个生产大队。后又分出塔石、前埔、郭坑、浯沙、山边、郭宅、院东7个生产大队,全社共20个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镇。

石狮市建市后,永宁属石狮市。1997年,辖永宁居委会和外高、浯沙、金埭、梅林、港边、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杆柄、院东、山边、郭宅、子英、西岑、前坡、西偏、塔石、沙美、洋厝2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

社会

(一)公共建筑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筑卫城,是重要海防要地,有卫学、海防、军事、港口等设施,还有宗教寺庙、教堂、文物古迹,如城隍庙、虎岫寺、姑嫂塔等古建筑。及至清末民国初期,永宁镇商业建设初具规模。永宁是著名侨乡,旅外乡亲屡捐巨资兴办公益事业,兴学助教,改造镇容村貌。

解放后,永宁镇先后建设医院、学校及商业、金融、邮电等服务设施。60年代起陆续建成党政机关、供销社、工商、税务、邮电等公共建筑。80年代,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又得到改造。1978~1985年,永宁县籍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共捐资近2000万元,扩建或新建镇内18所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礼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达9124平方米。1987年永宁镇各种公共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建筑9600平方米,商业建筑5200平方米,学校医疗建筑1.26万平方米,银行建筑3000平方米。

1990年,永宁镇统一规划在镇区西门外建新商业街市,道路两侧建造商住楼、商厦。1991年由子英村旅菲华侨及港胞捐资400万元,兴建永宁银江华侨中学,占地57亩,共建教学楼2幢,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1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还有室外运动场地。1992年永宁镇兴建文化娱乐中心(影剧院)1座,占地6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995年永宁籍“三胞”捐资2500万元,在“黄金大道”北侧新建永宁中学校园,内建有教学楼5幢、礼堂1幢、学生宿舍楼3幢,还有实验楼1幢及运动场等设施,占地86亩,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同年子英村旅菲侨胞又捐资改造1958年兴建的子英医院,新建门诊楼、住院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1993~1997年共建设邮电程控电话模块局3个,其中洋厝模块局占地15亩,建造邮电大楼宿舍楼等设施,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工商行政大楼及税务所大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1990~1997年,新大街两侧共建设3~8层商住楼、商厦、酒店、办公综合楼51幢,其中6层以上10幢,如威尔夫大酒店、工商大厦、文化娱乐中心大厦、东加大酒店、龙泉大厦,总建筑面积9.88万平方米,其中龙泉大厦为镇党政机关办公大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改革开放前,永宁镇居民建房较少,住宅大都是平房,石混、砖木结构。村居建设无规划,布局杂乱无章。有遗存的古大厝多属昔时富豪、官绅宅第,如西门外林氏“大夫第”,是三进式住宅,雕梁画栋,古雅别致,前庭虽已倒塌,但余存部分仍轩然壮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多建新居,以石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建设为主,并注重设计、装修和配套设施。1987年全镇住宅总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9.8平方米。1988年后,住宅建筑按照全镇新村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道路建设和旧村改造,拆除部分旧房,新建部分公共建筑和新住宅区。1996年永宁居委会在建设新街区时组织村民建设龙泉新村、龙溪新村。至1997年共建新楼92幢,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1988~1997年,全镇21个村(居)委会共建设民用住宅1600幢、商品房18幢、教师安居楼4幢,总建筑面积55.58万平方米,占房屋总建筑面积84.56万平方米的65.73%。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46.8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1988~1997年,全镇建设11个工业区和2条工业走廊,拥有各类企业523家,其中服装、纺织、电子、五金、食品、文体用品、石板材、金属钛粉、石雕工艺品、制鞋业等企业陆续建设标准厂房,其中较成规模的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信义综合开发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南、北两侧,东南环道路东侧,东南面与黄金海岸度假村相毗邻,总面积20公顷。1993年开始投建,至1997年铺设水泥路面3公里长,建设商住楼、办公楼、汽车修配车间等建筑,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镇综一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北侧,孝女姑一带,占地面积达20公顷。1992~1997年服装、纺织、体育用品、金属钛粉、铝合金、水泥预制品、石板材等企业先后建成标准厂房10座,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镇综四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与镇东南环道路交接地段,面积20公顷,主要是永宁镇对台贸易区域。至1997年区内已建成对台贸易市场、保税仓库、矿泉水生产基地,以及植物油、车辆、船舶用油基地、海产品加工基地,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西偏工业小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西北侧,即永宁镇西大门入口处,面积10多公顷。1993~1997年共有服装、制蜡、石雕工艺等8家企业建成标准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塔石工业小区、沙堤工业小区、郭宅工业小区、子英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经济

近几年来,永宁镇主动融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设,实施“四区立镇”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设宜业宜居新城镇的科学发展新路,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文明村镇”、“福建省科技示范镇”、“福建省卫生乡镇”、“泉州市‘五好’党委”等先进称号。

该镇系“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文明城镇”“福建省科技示范镇”和“泉州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面料、体育用品、食品五金为龙头等新兴支柱产业;以黄金海岸度假村为支柱的旅游及第三产业;以涂滩养殖、海产品深加工、农业基地为主导的现代农渔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稳步增长,是石狮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之一。其中以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为主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规模宏大,品质优良,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一条龙结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主要知名品牌有“凯胜”、“伟士”、“威尔夫”等,占地千余亩的永宁工业区更成为全市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永宁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历史优势、华侨优势、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200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1.9亿元,财政总收入12377万元。永宁工业园区、孝女姑开发区、前埔工业区、信义开发区等生产基地红红火火,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面料、体育用品、食品五金等新兴支柱产业,以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为主的“凯胜”、“日东升”等品牌体育用品畅销国内外。

永宁南襟深沪湾,海岸线长19公里。梅林港为国家地方口岸和省政府批准的对台贸易试验点,设有5千吨级对台专用码头、码头保税仓库和对台贸易批发市场。2009年,梅林港区各类货物吞吐量达114.3万吨,增长83.5%。永宁镇正以建设梅林国家一级渔港为契机,大力发展港区经济,提高渔船防抗台风能力和靠泊能力。正在开发建设的石狮市台资企业园区,总规划用地4300亩,首期开发建设1500亩,随着园区内各条道路建设的推进和共富路拓建完工,台商投资基地院东首期项目初具雏形。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石狮市台商投资基地生产性项目引进若干规定》,将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配套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台资企业,严禁污染企业进驻;现已有50多家台资企业初步达成投资意向,总投资金额达2.5亿美元。

永宁镇将对接石狮市中心城区向东南沿海拓展,以“新镇区行政中心建设为龙头、旧镇区改造为依托”,形成以点带面的小城镇建设格局。以“超百万平方米大型滨海休闲度假综合体”为定位的闽南黄金海岸,项目涵盖国际五星级酒店、休闲商业街、大型高端休闲游乐设施、高层瞰海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建成后将成为海峡西岸最具规模的新型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旅游

走进永宁县品味历史:

一条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永宁老街

二书院:鳌水书院(文祠)、莺山书院

三寺庙:城隍庙、慈航庙、梅福寺

四商行:日茂商行、永进商行、霞源商行、荣兴商行

五大门:东宁门(大东门)、东瀛门(小东门)、永清门(西门)、金鳌门(南门)、玉泉门(北门)

六洋楼:宁东楼、养浩楼、云阁楼、汉林楼、尊良楼、迎薰楼

七小吃:阿潭水煎包、梅港芋圆、松碧肉粽、郑氏壶仔饭、陈氏牛肉羹、西厝薯粉粿、全兴花生

八景观:镇海石、骊龙珠、观日台、浸月池、玉带桥、丹凤朝阳、犀牛望月、海天一色

九古大厝:大夫第、日茂古厝(十三架)、永进古厝、霞源古厝、陈氏古厝、黄氏古厝、东源古厝、干氏祖厝、白刃故居

十老店号:万通布庄、建昌布庄、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馆、万兴馆、永芳珍糖品、同化酱园、和安堂药店、达生医馆

百家姓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姓聚居、和谐共处

千年古镇:宋朝建水寨、明朝设卫城

万事如意:福地永宁、“永”葆安“宁”

★清幽古街★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东西倾斜度达20多米,老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明朝时,此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改革开放前,它一直是永宁商贸的集中地,如供销社、菜市场、手工作坊,甚至银行、税务、邮电等单位,无不拥挤在这条狭窄的老街上。

★中外结合—番仔楼★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市)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座落在石狮永宁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而面金狮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29日,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参考资料

文艺小镇—泉州永宁古卫城.搜狐旅游.2017-02-03

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关于公布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名单的通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