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
本书一方面阐明了十二因缘、三法印、五蕴、中道等基本佛学概念,一方面梳理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兼顾如“三武一宗之厄”等重要史实,以及鸠摩罗什、玄奘、永明延寿等高僧事迹。最后还着重介绍了天台、法华两个极具中国佛教特色的宗派思想,并详细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书史料翔实,说理客观,不仅能让刚接触佛学者迅速入门,获得正确的见地,也能让有一定佛学基础者建立起全面的知识构架,驾驭起佛学全貌,以便更深入地研习。
内容简介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几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经典数量繁多,义理艰深,语言晦涩,往往令人无从入手。本书整理自台湾省著名国学大师周绍贤先生于台湾几所大学讲授佛学课程时的讲义,经几十年而流行海外不衰,框架清晰、内容全面,涵盖佛教概念、思想、历史、人物、典籍等诸多方面,展现中国佛教全貌,是学习佛学经典入门读物和研习佛学必备书籍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周绍贤,山东海阳人。幼时便习五经,后师从梁漱溟、熊十力等著名学者。后赴台湾,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台湾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一生治学严谨,博通儒、释、道三家经典,建树颇丰。著有《魏晋清谈述论》、《文言与白话》、《松华轩诗稿》、《道教全真大师邱长春》、《中国文学述论》、《道家与神仙》、《老子要义》、《孔孟要义》、《荀子要义》、《论李杜诗》、《庄子要义》、《列子要义》、《汉代哲学》、《应用文》等书。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章 佛教简史
一、印度早期之宗教
二、吠陀之典籍
三、印度哲学之派系
四、佛教之兴起
佛教产生之背景
释迦牟尼略传
五、佛藏之结集
六、佛教之派别
第二章 佛家之根本教义
一、四谛
二、缘起论——十二因缘
三、三法印
四、八正道
第三章 佛法要义说略
一、中道
二、五蕴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三、业
四、因果
五、轮回
六、三学——戒定慧
戒
定
慧
七、涅
第四章 大乘小乘
一、由小乘分出大乘
二、小乘三派
三、大乘三系
中道宗(空宗)
瑜伽宗(有宗)
圆觉宗
四、大乘小乘之区别
五、大小乘一体
第五章 汉时佛教来华
一、佛教初来之时期
二、西方名僧东来传道
三、中土高僧西游求法
四、汉世之佛教
佛老并尊
最先之佛经与理论
五、结论
第六章 魏晋佛学之发展
一、佛学与道家合流
养生成神
神与道合
二、名士与高僧
道理相通,情意相投
方内方外,品节同俦
论学谈心,俨然一家
三、般若学与大乘建基
四、结论
第七章 南北朝佛理之阐扬
甲 南梁
一、佛玄并盛
二、宋世弘扬佛学之主要人物——谢灵运
三、齐朝崇信佛法之中心人物——竟陵王
四、萧衍之笃信佛教
五、陈世之三大师
六、佛理之研讨
涅槃佛性
渐悟与顿悟
成实之学兴
般若三论复兴
乙 北朝
一、帝王提倡佛教
二、北魏之毁佛
三、北周之废教
四、佛学与儒学及方术
五、佛学之阐扬
禅法
净土
戒律
丙 结论
一、南北佛学概观
二、神灭神不灭之说
形亡神存之辩
报应之说
结论
三、三教问题
义理融和
释道相争及反佛言论
结论
第八章 隋唐佛学八宗竞盛
一、帝王崇佛
二、中西名僧译经
三、中国大乘八宗说略
三论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唯识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四、小乘二宗
俱舍宗
五、结论
天台之圆融论
华严之性起说
玄奘之博学
第九章 宋明佛学禅宗盛行
一、宋元明清佛教概况
二、台宗复兴
三、禅宗特盛
宗密所述之三宗七家
禅门之变风
五家七宗
宋元明清之禅元
各宗之融会
四、佛学对宋明理学之影响
五、明朝四大师
六、藏传佛教
七、结论
第十章 天台、华严教义
一、天台思想述要
统摄整体佛法
树立性具圆融
开出一念三千
成就五略十广
二、华严思想述要
主倡五教十宗
开显四法界观
提揭十玄缘起
树立六相圆融
成就菩萨十地
附:自东晋至隋唐佛教最盛,对于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一、三教相攻
二、三教相融
三、僧众杂滥因遭裁汰
四、佛教对中华文化之影响
五、结论
出版后记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