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梁漱溟[míng](1893年-1988年),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在广西桂林。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7岁,进入北京的中西学堂,既念中文,又学英文,中学毕业后,梁漱溟在同学甄元熙的影响下加入了京津同盟会。1916年,24岁的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梁漱溟终于过上平静的生活。80年代,梁漱溟的著作不断出版,从国内到国外掀起一阵梁漱溟热。晚年,梁漱溟遭到多次批斗后,他奋力抵抗,以一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作出了否定性回答。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推动中国儒学发展,他新办乡村教育,推动了乡村建设发展,同时梁漱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文化困境的显露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危机的情况下,依然探索着中国文化的出路。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东方化,梁漱溟第一次把中国文化放到中西印也就是全人类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一席之地,从全人类文化的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分为三部分,三大路向说,是他的文化哲学;中国文化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是他的文化 社会学;“理性”为体, “本 能 ”、 “理 智 ”为用,是他的文化心理学。在哲学思想上他认为“生命”是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人心属于人类的生理器官, 它的形成自有其生物学的基础,为了把人心和人生联系起来, 梁漱溟把它和生命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在新儒学上,梁漱溟提倡儒学的社会化。梁漱溟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主要作品有《究元决疑论》《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1893年,梁漱溟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兼官宦之家 。幼年梁漱溟体弱多病,六岁开始读书,先后曾入家塾 、北京中西小学堂 、启蒙学堂、江苏小学堂等 。7岁在北京中西学堂,开始接触英文,之后进入顺天中学堂接受中学教育,成绩优异。1911年中学毕业后在同盟会京津支部参加革命活动,并于天津市《民国报》担任记者约一年。此后潜心写作研究,作《究元决疑论》,以此求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进入北大后,梁漱溟开始关注儒学,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研究,1921年在山东省开展为期40天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演讲,演讲记录集结成书,于次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引发强烈反响。
中年时期
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后探索救国道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改造运动,1931年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实验,以教育为基础,以村学乡学以及合作社为组织形式,锻炼民众团体意识。抗战时期,开始活跃于上层政治活动,多次参加中国国民党高层会议,并且于1938年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长谈,讨论抗战形势。1946年初参与政治协商会议,后以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职务参与国共和谈,和谈失败后辞去该职务。在此期间,梁漱溟也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并笔耕不辍,1946年底,于重庆北创办了西南大学文学院勉仁文学院,1949年完成著作《中国文化要义》。
晚年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主要的研究旨趣转向人生问题,《人心与人生》即其中代表。改革开放后,国内掀起“梁漱溟热”,他重登大学讲坛 , 在中国文化书院讲习班授课。八十年代后 ,以九十多岁高龄再次活跃于学术界,相继出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于1988年5月病逝,享年95岁,同年7月北京医院举行“梁漱溟遗体告别仪式”。
著作
梁漱溟一生写了许多著作,《究元决疑论》《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后大多收录在《梁漱溟全集》中。
究元决疑论
1916年,梁漱溟的《究元决疑论》,这部刊载在当时一流杂志——《东方杂志》的作品,可称得上是他的处女作。当时的梁漱溟只不过是个具有中学学历、涉世未深的青年,然而却被延聘至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课程。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思想历程分为实用主义、佛教、儒教等三个时期,而该部作品就是第二期,亦即佛教沉滞期的代表作品。写出《究元决疑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梁漱溟从小在父亲梁济的安排下接受新式教育,因此他对梁启超等人的立宪主张发生共鸣,同时也梦想着英国式稳健的政党政治有实现的一天;另一方面他受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影响,对社会主义感到向往,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万恶的根源,然而在他了解理想和现实有一大段差距后,焦躁感和无助感油然而生。者两方面导致他思想上的冲突,因此,他曾两度企图自杀。在1913年春后梁漱溟闭门钻研佛典以及西洋哲学书籍,《究元决疑论》就是在这种隐遁生活中所完成的作品。《究元决疑论》全文分穷元和穷凝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佛学的如实论和方法论,以“究宣元真”“决行止之疑”和佛法阐发西方阿图尔·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与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断言:“卓绝光明唯在佛法瞰彼西方。”梁漱溟相信只有佛教才是最高的真理,只有佛教的人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究元决疑论》昭示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佛教人生观。
印度哲学概论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于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度哲学概论》主要介绍印度哲学各宗教的思想和佛教的关系,全书分为“印度各宗盖伦”“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典范作品,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唯识述义
随着近代日本重新传回一批唯识学经典,于是,众多僧人及对佛学有兴趣的学者一时云集,研究唯识学又成一时时尚,梁启超、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及其弟子梁漱溟都成为这一复兴运动的主要发言人。梁漱溟在此时看重唯识学,并在北京大学写成《唯识述义》后于1920年在北京大学出版,该书论述了梁漱溟对唯识的理解,梁漱溟痴迷于佛学, 后由佛转儒, 但一生都未放弃对佛学的信仰。在梁漱溟而言, 只有佛学唯识家的哲学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宇宙本体论, 通达本体的方法也只有唯识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在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该书主要对东西文化及其 哲学作比较研究,但论述佛学十分详细。在梁漱溟的一生中,曾有较长一段时间以佛学作为观察文化和研究知识的方法 。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可以说是他用佛家唯识学去观察文化和研究知识的一本代表作 。
中国文化要义
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掀起学习西学的浪潮, 对所谓旧学 (国学) 是一大冲击, 同时也激发起人们对如何重新定位中国文化的探究冲动。梁漱溟在本书中尝试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出发找到中国文明的核心这种尝试非常具有时代意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问世, 挚起反西化潮流的大旗, 将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推向高潮。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于1937年发表,梁漱溟针对中国社会现实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改造建设问题提出的理论。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其乡村建设理论指导开展了一场当时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并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山东邹平、济宁市开辟乡村建设实验区,历时7年,进行了乡村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时的农村改革、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
人心与人生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一生花力最大, 酝酿、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著作。1975年7月完稿, 1984年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人心与人生》是一部探讨人生之学的大书,它处理的是人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计划性, 理智与本能, 理性与理智, 人与自然, 身心之间的关系,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 社会的礼俗、制度, 宗教与人生, 道德与人生, 艺术与人生诸问题, 这些都关乎人类的生存状态, 是人生实践的基本问题。
梁漱溟全集
参考资料
主要思想
思想发展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他对中西文化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此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与重建。梁漱溟一生的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人生思想转变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时期是梁漱溟思想体系中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准备阶段,他这一时期的人生思想与西洋功利派思想相近,同时,他还自称这种西洋功利主义思想是受其父亲的影响。在此期间,受周围环境和各种思潮的影响,梁漱溟在思想上表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征;第二时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梁漱溟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折反到印度佛教的出世思想。他之所以笃信佛学,其原因在于:一是初入社会;二是对人生问题的困惑不解,促使他企盼到佛家世界去寻找答案和慰藉。第三时期是梁漱溟 1921 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梁漱溟逐渐从印度佛教的出世思想向中原地区儒家思想转化。
文化思想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奠定了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本书之中,梁漱溟提出了三条路径说,即文化所形成的三种路向: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路向一“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其特点是“向前面要求”、“奋斗的态度”,思维方式是理智的;路向二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特点是“思想的随遇而安”、“求我自己的满足”,其思想方式是直觉的;路向三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特点是取消问题、解脱生活,思维方式是感觉的。梁漱溟将这三种文化看做三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其并无优劣之分,而主要看适宜与否。1921 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前后的一段时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展开,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梁漱溟逐渐从印度佛教的出世思想向中原地区儒家思想转化。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望就要求满足,这一点是人之本性,是不可超越的,欲望无论能否得到满足,其结果都是痛苦的。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写道:中国文化的“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在梁漱溟看来,文化的发展即如人的发展,需要身心次序的协调,在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应主要是“身的文化”,即向外发展,寻求物质基础和征服自然,打下生活基础后再进入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心的文化”。但中国实则一开始即注重“心的文化”,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形成了伦理本位与职业分途的社会,从而形成了文化的早熟。
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在早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梁漱溟就论述了宇宙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宇宙产生于生命,宇宙的本质是生命,宇宙依托于生命而存,生命创造了宇宙。他认为“生命”是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生命”是哲学思想的最终归宿 ,一切以自然为宗,也可以说是一切 以生命为宗。在解释生命的创造作用问题上 ,他利用佛学提出了生活意欲观 ,即人们不断地满足和不满足。梁漱溟的生命本体论,可以理解为两个层:一个是生命本体 ,又可以称之为 “ 心 ”“ 良知 ”“ 仁 ”,实际上是指一种内在的本体 ,另一种就是宇宙本体:是外在的物质世界 ,是生命本体的派生物 ,是生命或意欲向外追寻所形成的。
人生哲学
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碰撞,人生是复杂且有内涵的论题,以人心作为讨论的起点,是梁漱溟人生哲学的主要特征。梁漱溟认为人心属于人类的生理器官, 它的形成自有其生物学的基础,为了把人心和人生联系起来, 梁漱溟把它和生命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梁漱溟认为人们不应该刻意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梁漱溟认为人生应有对生活认可,对当下认可,对自己责任认可的人生态度。
新儒学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复兴和重新诠释,他的儒学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强烈的实践精神,即儒学的社会化。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写道:“我希望我的朋友,遇到有人问起,梁某究是怎样一个人?便为我回答说:‘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这样便恰如其分,最好不过。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是社会改造运动者。’那便是十分恭维了。”体现出了梁漱溟的实践精神即儒学社会化。梁漱溟认为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之核心。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批评东西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提出了中国儒家文化为第二文化路向,同时他给孔子及其儒学以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的开创者是古代的伟大的创造天才周公及孔子,孔子之后继承其精神的是孟子,孟子之后继承其精神的是王守仁,王阳明和孔孟一样,“最能切实指点出理性,给人看的。”这些都反映了梁漱溟把儒家学说视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的文化立场和心态,也反映了梁漱溟以中国的儒家道德智慧和内圣心性之学为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思想。
乡村建设思想
在梁漱溟看来,近代中国的溃败主要是因为中国乡村的崩溃,西方的入侵及中国乡村自身的散漫特征使得近代中国问题深重,若要强国则需要从乡村入手。在邹平的实验以及《乡村建设理论》一书,说明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要点:首先,以乡村教育为切口,使乡村社会组织化,以乡学、村学为基础,提升民众智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其次,落实民主精神,培育民众自发参与团体组织和团体活动的积极性,强调自主自愿原则;最后,乡村建设需同时注重资金融通、技术与合作组织,切实促进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改善。
传承
思想来源
梁漱溟认为自己的思想来源,主要原因是受到其父梁巨川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梁漱溟认为,他父亲的思想带有墨家的情怀,注重实用,注重实利,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接近,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接近。实际上,如果还原到历史事实中,他从父亲身上熏陶继承而来的,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只能是儒家思想中的明清实学的经世致用传统。梁漱溟一生中教授的学生有许多,其中冯友兰受梁漱溟影响较大。
主要弟子
冯友兰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听取了梁漱溟的课程,对他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影响,冯友兰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新儒学,他完成了一个概念体系,让中国哲学走上了近代化分析之路,而关于境界说,他提出了人生理想境界,使得中国哲学具有永久价值。
陈亚三
陈亚三,他是梁漱溟最早的弟子,也是梁漱溟最早的贴身助理之一,陈亚三继承梁漱溟新儒学思想和乡村建设思想,并加以创新,积极投身于中国乡村的建设,大力实施政、教、富、卫一体的乡村建设,力图改良中国社会,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有较深研究,尤其是对儒家哲学,受梁漱溟的影响,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创办了国学专科,使得中国专科教育跟进一步。
新儒家学派
新儒家有三代四群: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zhāng jūn mài]。第二群: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第二代是1950年至1979年,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1980年至今,第四群: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人物。在“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初, 梁漱溟首先在思想界公开打出现代“新孔学”的旗号, 鼓吹复兴儒学, 将全世界都引导到“孔子的路上”。就其目的而言, “新儒学派”主张回归中华文化, 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在内容上, “新儒学派”批判激进主义, 否定革命, 倡导改革。 “新儒学派”的性质是一种文化优越论、文化决定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此时新儒学的中心转移至港台地区, 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学派在此时期更加关注政治。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有港台的余英时, 杜维明等和大陆的蒋庆, 陈明, 康晓光等人。提出所谓“王道政治”, “复兴儒教”。
相关人物
主要影响
学术
梁漱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过程中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早系统地用比较学方法研究东西文化的著名学者,他将中国文化置于与世界主要文化平等的地位加以看待。他思考中的种种曲折, 正是欲通过细致进入这些曲折、细致厘清其所以曲折, 一方面正面呈现这些曲折中包蕴的思想、理论、历史理解意涵, 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对这些开显出的思想、理论意涵对现代中国革命理解所具有意义的定位。梁漱溟 于20年代初建立了揉合生命哲学与陆王心学于一体的 “新 孔 学 ” 。他以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 念重新解释和发挥儒家哲学“万物化生 ”的变易思想 ,并赋予它宇宙本体论的意义。
乡村建设
梁漱溟的“意欲”说证明对生命及生命意志的推崇与认同。意欲重于生命个体的体验,体现着对生命个体价值的尊崇。在梁看来,个性的肯定不仅要获得社会的保障,还在于生命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农民自觉,首先要活泼农民的生命力、树立其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梁所进行的乡建运动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办乡村学校。乡农学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精神讲话”就是针对中国农民中普遍的“精神破产”而设制的。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建设运动的工作人员的人格感化和教育有很大的作用,这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逐渐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重要性,让农民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对乡村的建设中去。
新民主主义文化
在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上梁漱溟提出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同时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的主张,实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只不过是 “ 体” “ 用” 分别变成 “中国原来的态度” 和 “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借鉴和继承了上述中西文化思想中的合理成份,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对二者的局限性给以超越,正确地处理了 “中学” 与 “ 西学”“传统” 与 “现代” 的相互关系而形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人物轶事
与毛泽东的争吵
在1953年9月8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49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9月9日上午,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涉及旧中国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前提下的改良主义运动。而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泽东认为这是一场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阶级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的继续和深化。两人之后的多次会议上梁漱溟和毛泽东进行了多次争论,两人你来我往,一句接一句,最终梁漱溟被轰下台,冲突结束。
语不惊人死不休
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平顺天中学堂。梁的各门功课自学进度皆超过老师的课堂教授进度。他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国文作文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梁漱溟喜欢写作,他的作文曾得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语。
历史评价
汉学家费正清和史华慈的弟子艾恺这样评价这位中原地区老者:“梁先生是我一辈子见过的,唯一的表里如一的人,梁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没有失败。”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评价梁漱溟说“做成没做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生都在坚持,以自己的一生去抗拒一个历史潮流。”
学者陈来评价梁漱溟说:“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他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的经典之一。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在讨论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经验,特别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知识人观念时,梁漱溟和陈独秀、胡适一样,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
学者林毓生[lín yù shēng]曾评价: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北京大学新闻网评价道:梁漱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观点、作为、举止,甚至照片,都能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
名言
行动之后无悔难。——《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梁漱溟全集》
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新年的感触》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中国文化要义》
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 ——《梁漱溟全集》
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的兴趣,向着艺术的创造这一路上走;那么,又与中国尚个人天才艺术的采色相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后世纪念
山东梁漱溟纪念馆
梁漱溟纪念馆始建于199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邹平市第一中学、县政协、梁先生的在京家属联合创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馆名。2013年,为纪念梁先生诞辰120周年,邹平一中又对纪念馆进行了扩建。新馆位于邹平一中务本楼七楼,建筑面积600平米,建有“生平馆”“乡建馆”“书画馆”三个展厅。 “生平馆”展现了梁先生传奇的一生;“乡建馆”呈现了梁先生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书画馆”分为纪念书画、梁先生手迹两类。
北京小铜井一号
梁漱溟在北京所居多处,但以西城积水潭畔小铜井一号居住最久。小铜井一号,原为其父梁巨川(字巨川)先生书斋。居所背倚古都城墙,左挽汇通古刹,右涟大小铜井,前俯净业湖水,住宅与西花园占地达一千多平方米。
重庆梁漱旧居
梁漱溟在重庆的旧居,又名“花房子”,位于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三花石社区10号。建筑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两坡式悬山屋顶,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外墙面系石头砌成,平面成不规则“L”形。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名士」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的平原弟子刘东骏.今日头条.2023-12-25
印度哲学概论.无名图示.2023-08-20
唯识述义.民国图书文献馆.2023-08-20
东方学术概观.豆瓣读书.2023-12-27
桂林梁先生遗书.豆瓣读书.2023-12-27
1933,聆听民国.豆瓣读书.2023-12-27
梁漱溟全集.豆瓣.2023-12-27
人心与人.中国哲学.2023-08-12
乡村建设理论.中国哲学.2023-08-12
蒙培元: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蒙培元全集》第七卷.爱思想.2023-07-15
陈亚三.山东文史网.2023-07-20
梁漱溟.国学网.2023-07-15
党史上的今天9月8日.澎湃新闻.2024-07-03
名人轶事——语不惊人死不休.名人轶事网.2023-08-17
艾恺:在西方“发现”梁漱溟.人大新闻网.2023-07-22
今天纪念梁漱溟什么.中国青年报.2023-07-20
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豆瓣读书.2023-07-20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再现“最后的儒者”.中国孔子.2023-08-12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8-12
梁漱溟名言.名言网.2023-07-19
梁漱溟纪念馆简介.邹平第一中学.2023-07-15
北京胡同走出梁漱溟.光明数字报.2023-07-22
梁漱溟之孙梁钦宁重回北碚 追忆祖父往事.重庆市北碚人民政府网.2023-07-22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海洋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2023-08-22
建党伟业中青年偶像演伟人 符合市场规律更"聪明".中国广播网.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