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稷
林如稷(1902.08~1976.12),男,资中县人。1924年毕业于巴黎大学。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北平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四川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西大学教授,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成都市文协副主任,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文联常委。
人物简介
曾任四川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政协委员。
1976年12月10日,林如稷因病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生平
林如稷(1902-1976),资中县西街三家巷人。其父亲林冰骨是清朝秀才,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曾任同盟会四川支部负责人,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
1909年,随父亲到了北京,就读于正志中学,次年转入北京高师附中。
1920年,林如稷开始用白话写小说、散文和新诗,其中小说《伊的母亲》、《死后的忏悔》、诗歌《盼春》等均发表在当时的《晨报副刊》。
1921年,考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院预科。
1922年,林如稷作为发起人,与陈翔鹤、邓均吾、陈炜谟、冯至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浅草社”(后更名为“沉钟社”),出版以《浅草》为名的文学季刊,由林如稷和陈炜谟主编。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以及一些翻译作品。其中小说《将过去》后来被鲁迅先生选入由他所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1923年,自费到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法科和文科听课,自修经济史和近代法国文学等课程。
1930年秋,他从巴黎回国,到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任教授,教经济史。
1932年秋,林如稷和杨晦把中断了五年多的《沉钟》半月刊复刊。对于“沉钟社”,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北平市,林如稷离开北平回到成都市,到四川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史。
1945年,在友人陈翔鹤、沙汀、李劼人等的引荐下,参加了成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8年-1949年间,他帮助华西大学的几个进步青年编辑《民讯》月刊。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在四川大学经济系任教,另一方面为支持川大、华大学生的助学运动,开设了文艺讲座,主讲《左拉的生活》。
1950年1月,应谢文炳之邀,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先后担任过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1-1952年兼任华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0-1960年间他还兼任成都市文教局、文化局副局长。
1976年12月10日,林如稷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个人作品
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仰止集》,小说《夜渡》,电影文学剧本《西山义旗》,译著《卢贡家族的家运》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