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是近现代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长1979.5厘米,宽53.2厘米,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旅居国外多年,因思念祖国的河山,又逢同乡张群八十大寿,于是他创作了以长江为题材的《长江万里图》。这幅画作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市武汉市鄱阳湖黄山市、南京、镇江市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这幅长卷中,开卷是都江堰泸定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长江万里图》展现了长江两岸崇山峻岭的雄伟气魄和大江东去的万里奔泻之壮丽景象,歌颂祖国秀丽的山河。该画作主要以鸟瞰的构图方式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动势和空间,将不同的时空视点,纳入同一视觉空间;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在创作上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之后,该画作被多次出版印刷,不少画家将此作为学习范本,大大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

创作背景

长江中原地区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张大千旅居海外多年,晚年思乡深切,思念祖国的大好河山,又逢同乡张群的八十大寿,张大千欲送上贺礼,而长江又是张群在年轻的时候从家乡坐船经过的地方,是其熟悉的故景,因此张大千采用了他们二人都较为熟悉的长江作为绘画题材,创作了《长江万里图》。

创作过程

张大千在绘制《长江万里图》的时并没有画草稿,而是凭借自己对长江两岸景况的熟悉,且曾画过很多相关长江的山水作品,凭借自己心中的构思,随心所欲的起笔就画。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就是都江堰市泸定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汇入广阔的大海。张大千绘制20米长的《长江万里图》仅用了10天。画作完成后他题字为:“穷十日之力而成此《长江万里图》,答诸君子之请,而敬公一人也。”

作品内容

这幅《长江万里图》为绢本,在近20米的长卷中,作者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市武汉市鄱阳湖黄山市、南京、镇江市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他的这幅长卷中,开卷是都江堰泸定桥,主要景点起于四川省省内的长江上游,有岷江、都江堰、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宜昌、武汉、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市、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市等地,一直到崇明岛为止。一路上浩浩荡荡,山峦重叠,云雾显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横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脚的江岸边,遥见几只帆船在浪涛中颠簸,沿岸桥梁村镇、山野人家,将万里长江尽收眼底。画前引首是由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同盟会会员赵恒惕所题。

艺术鉴赏

构图

这幅画作长达20米的布局,主要以鸟瞰之构图方式展现了连绵不绝的动势和空间,将不同之时空视点,纳入同一视觉空间。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蜒隔行扫描;然后采用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县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豁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山城水廓错落衔接,风帆处处,制造深远苍茫的空间。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市崇明区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

在构图上,张大千以长江为主线,贯穿两风光,不单调、不重复。将疏密、虚实、聚散、开合,处理得十分和谐,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从四川省开始画,紧接着便是奔流而下的长江,再是三峡,然后就是嘉陵江,最终进入大海的怀抱。这种连绵起伏的山水走势和空间布局在张大千的画笔下都处理的相当到位。在画面中的明暗疏密、轻重浓淡、远近高低都安排得相得益彰。

全卷结构,既有雄壮与细腻的对比,也有快速与舒缓的交替;色彩变化上,有缤纷浓郁也有清新雅致。而且天光水色,阴阳明灭,呈现出多种气象。

色彩笔墨

这幅画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通幅画面予以一种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那种浓郁幽深、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在色彩的处理上,还接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在水的处理上,大部分采用留空喻水法,把江水留为空白,稍加烘染,在对比关系中形成光影的感觉,表现出大江东去的流势,有尺幅万里之感。用墨设色上,画面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中间部分以泼墨为主,泼墨之中加入大量泼彩,似无形而有形,平添几许雄奇意境,使画面产生浩荡的气势、万千层次的自然景象。

技法

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从而营造出长江山水庞大蜿蜒的气势。这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

传统技法

作者在构思成熟后,根据古人的作画习惯从上到下,由左往右推开画面,首先开始的便是泼墨,然后下笔。《长江万里图》中,从长江两岸的山势和深谷可看出泼墨的豪放与粗狂,且多处大块的浓墨和淡墨交错产生的层次感。长江两岸的山采用的是传统山水破墨、积墨、泼墨技法的踪迹。结合作者的写生基础,和对以往游历的忆写与沉思,摆脱外在具体形象的局限性,充分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意境。

中西融会

张大千的泼彩创新主要源于中原地区传统的青绿山水,将石青、石绿运用到泼墨上,时而借笔辅助,使画面的黑色与色彩相互交融,将长江山水的磅礴的气势很好的显现了。《长江万里图》画面上的泼彩相比张大千之前的作品有所加重,融合水墨与青绿相结合,通幅画给人一种水墨交融,加上青绿又有生机盎然之感。他在泼墨的基础上又泼了青色和绿色,又用“半泼半勾”的形式将山势结构与陆地部分表现得较为具象。在泼后,便泼色交融的手法上很豪爽粗狂,而在局部则处理得比较精细,特别是在处理岸边的树木、房屋,江上的船只以及长江边角上的礁石都很精细,做到了粗中有细。

张大千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于中国传统绘画,这是他晚年作画的主要风格。在《长江万里图》中能看到大块大块的以色彩为主的面,同时也有黑色和线的结合;画面中泼墨泼彩呈现出来的抽象元素之美与中原地区传统绘画的技法相结合所达到的效果,体现出了中西方绘画的结合;《长江万里图》这幅画作,从创作的动作和方式而言,墨色、颜料,施色的时候采用了泼溅手法,张大千的泼彩手法像杰克逊·波洛克的创作方式。

主题

这幅画以长江为题材,展现了长江两岸崇山峻岭的雄伟气魄和大江东去的万里奔泻之壮丽景象。张大千在离别大陆飘泊异乡几十年之后,借以寄情山河、缅怀祖国。他对故土有着真挚之爱,对祖国山川风物有血肉之情。通过对万里长江景物的状写,歌颂祖国秀丽的山河。

重要展览

1968年7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长江万里图》特展。

价值影响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的代表作,他一生仅此一幅,是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珍品,是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该画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并以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奠定了张大千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台北历史博物馆在举办“张大千长江万里图特展”时印行了几百幅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在展览时被抢购一空。此画的复制品传到大陆,美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之后,该作多次被出版印刷,不少画家将此作为学习范本,该画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

相关评价

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论景是千山万壑,气势雄伟;论意是寄情山河,缅怀祖国。(画家叶浅予 评)

《长江万里图》这幅作品正如一个大交响乐章,时而黄钟大目,管弦镗,时而小弦切切,余音绕梁,时而毫丝哀竹,绵渺流畅。轻盈处如美女披纱,凝重处如庄严妙相。有时疏能走马,有时密不藏针。(美术理论家黄苗子 评)

《长江万里图》这幅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人民政协报 评)

作者简介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字季爰,号大千,是20世纪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精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写意与工笔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爱痕湖》《四屏大荷花》等。

参考资料

一片江南图画里——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央博官网.2024-08-23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一片江南图画里.人民网.2024-08-23

张大千晚年泼墨《长江万里图》.新浪收藏.2024-08-22

近代以来中国十大名画之我见.新浪收藏.2024-08-23

【每日书画笺】《长江万里图》:全卷可谓天光水色,阴阳明灭,气象万千.四川新闻网.2024-08-23

张大千晚年泼墨《长江万里图》.中国新闻网.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