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深南路

深南路

深南路,根据位置不同被称为深南大道、深南东路或深南中路,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条东西向重要交通主干道。

深南路东始于罗湖区区深南沿河立交,西终于南山区区南头检查站,全长约28公里,横穿罗湖、福田区、南山三区,沿途经过深圳市各种主要组团,包括商业区、工业区和旅游区等;许多地标建筑也在此街上。事实上,它本身就是深圳的地标,2004年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

名称

深南路的前身是连接深圳镇和南头镇的深南公路。建市后,虽然没有按照原来公路的走向修筑,但路名保留了下来。2002年曾有建议将此路改名为“深圳大道”,但建议最终搁浅。

深南路分为三段:

深南沿河立交至红岭路部分称深南东路

红岭路至华富路部分称深南中路

华富路至南头检查站部分称深南大道

历史

1980年,只有7米宽的深南路(现在的深南中路)建成。由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1981年决定整体规划和修建东西向干道时,深南路被定位为城市道路,其最初的一段在1983年由7米扩展到60米。1985年修建深南东路时,也用了此宽度。后来修建西段深南大道,路宽定为140米,包括两侧绿化带各30米,及中央绿化带16米。由于深圳市决定建地铁,本来预留给轻轨的道路中央地带就做了绿化带。1990年深南路全线基本成形,之后没有再拓宽和伸长。

深南路原来在深南电路华富路口和深南-上步路口有两个花坛式的回旋路口,当时两处地方未设立红绿灯。深南中路路中心的绿化带,以及马路两侧的自行车专用通道,也随着地铁工程、马路扩建被取消。

2006年至2007年期间,深南路全线进行了修整。

作为深圳最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深南路与特区一起成长,见证了深圳市25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传奇,它也与深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次变脸

鲜为人知的是,从1979年到1997年,这条路从最初的2.1公里长、7米宽逐渐变成现在的全长28公里,最宽达130米,中间曾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化。在深圳工作了20多年的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总规划师郁万钧昨日接受采访时说:“我见证了深南路的三次‘变脸’!”

1979年:陆丰市人最初修的深南路

“25年前,现在的深圳经济特区还只是一个位于中国南端的边陲小镇,隶属于东莞市。当时全深圳镇的非农户口不到2.6万人,汽车只有7辆,整个城镇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当时镇里只有两条像样的水泥路,全长不到2公里。一条是人民路,一条是解放路。对外运输则主要靠北京—香港公路和到惠州的两条公路。其他的都是沙土路,一下雨就寸步难行。”他说,最初的建设者们生活有三难:行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其中行路难被排在了第一位。

1979年,宝安县撤县建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随之成立。修一条主干道很快成为建设者们的共识。郁万钧回忆说,当时陆丰市深圳市有个办事处,为支持特区建设,办事处动员了家乡的乡亲前来修路。就这样,一支由600名陆丰建筑工人组成的队伍进驻深圳,开始了深南路最初的艰苦修建。

“最初我们并没有给这条路想好一个名字。因为深圳特区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南头街道一甲村,这条路也计划从原来的深圳镇一直往南头修,就叫了深南路,并且一路叫下来。”郁万钧说:“不要忘了陆丰的乡亲们,是他们给我们修了最初的深南路!”他回忆说,最初修路的确非常艰苦。到处是稻田、鱼塘,甚至是坟地,很多地方水、电不通,施工队住着茅棚,忍受着蚊子、苍蝇的轮番“轰炸”,又没有现代化的机械,硬是用手和锄头,一寸一寸地挖出了一条路。经过近一年的拼搏,1980年,从蔡屋围到当时上步工业区的深南路第一段修通了,虽然全长只有2.1公里,7米宽,仅够两台车来回并行,但是在当时来说,这条路已经是特区里最长的路了。

1982年:拓宽深南路引发争论

1982年,深圳市的路网大致确定了下来。因为深圳的地形是由东到西狭长延伸,路网也确定了修建深南路等3条主要干道横贯东西。此时,对深南路进行拓宽也被提上议程。

郁万钧告诉记者,1982年,特区成立了基础工作组,全面负责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工作组聘请了第四航运工程局和市公路局来负责深南路进一步的设计和施工。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设计部门提出将深南路由7米拓宽至50米,整个路段设有慢车道、快车道和人行道,还留有绿化带,按业内的说法叫“四块板”。关于深南路的拓宽程度,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当时特区人口只有区区几十万,汽车也不多,一些人提出,这种情况下,需要修这么宽的路吗?而且修路就意味着用钱,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但是仅仅一年的时间,特区飞速发展的现实就逐渐打消了这些人的疑虑。

1982年到1983年间,深南路不断进行修整拓建。最初的土路被慢慢铺上沥青,建设者们又将道路中的山头一个个降坡、拓宽、拉直。与此同时,一幢幢高楼也在深南路两边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建设者们来到深圳市,电子大厦、红岭大厦等都建了起来。电子大厦还被称为当年的‘深圳第一楼’。人们发现,有些地方拥挤得甚至连50米宽都不够了。”到了1983年,已修成的这段深南电路路上来来回回挤满了汽车,交通堵塞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一切发展变化都逐渐印证了当初设计部门加大拓宽的构想。依据当时建筑物的实际地理条件,后来深南路有些路段拓宽到50米宽,而不少地方都拓宽到了60米。

接下来,基础工作组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整修了90多公里的道路,并陆续修建了现在的北环大道和滨海大道,以缓解东西向仅一条深南路形成的拥堵。1982年到1985年,从蔡屋围到罗芳,也就是现在的深南东路建成。从人民医院门诊部铁路高架桥上海宾馆的深南中路也逐渐贯通。

1997年:全面“整容”留出绿化带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迎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市政府决定再度对深南路进行全线梳理,这也是深南路面临的第三次大“整容”。经过这次“变脸”,原先一些小的绿化带被去除,“四块板”变成了干干净净的“一块板”,整体上更加协调。从上海宾馆往西,原有的6车道还被拓宽成了8个车道,交通更加通畅。有关部门又针对路中广告牌和街心公园进行了专项整治。渐渐的,一条从新秀立交延伸到南头街道,长达28公里、最宽达130米的美丽大道,完整地展现在了深圳人的眼前,成为市民最青睐、感情最深、也最主要的交通干道,大伙都习惯性地把她称做深南大道。而据有关部门的说法,今天的深南路,其实只是深南大道的一部分,也就是从新秀立交到上海宾馆的这一段。

采访中,郁万钧回忆说,1983年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梁湘率队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回到深圳市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深南路两侧各留出30米的绿化带,并在深南路中间的绿化带中预留16米以备今后修建城市轻轨。在当时,这两个决策在国内都是创举。正是当初的远见,才成就了今天深南大道的美丽和气派。

参考资料

深圳:见证深南路三次“变脸”(图).gd.news.sina.com.cn.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