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
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包括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由于低纬度与其他纬度相比,不仅位置特殊,所反应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也是很特殊的。例如,气候炎热,天气变化剧烈,生物高大茂盛等。
定义
低纬度地区: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从赤道到南北纬度30度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不包括30°N和30°S),其中包括热带、副热带。研究低纬度的意义在于它表示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也显示出独特的地理环境要素,如是太阳辐射的集中区,是气候变化比较均匀的地带,是大量生物资源广布而非常活跃的地区等。
主要特征
低纬度所反应的地理特征,是比较典型的:
位置偏低
低纬度是对地球表面纬度较低地带的刻画。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延伸30度的空间。人们一般把纬度三等分,而低纬度是0度到30度的范围,中纬度是30度到60度的范围,高纬度是60度到南北极点90度的范围。从这种划分来看,它并不是明显地理意义的界线划分,而是人们为研究的方便,人为地对地球表面事物需要进行某种大致模糊的刻画时运用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地球表面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异等地理要素是无法用三分法科学定量刻画的。尽管如此,低纬度所表征的各种地理意义是相对明确的。由于地球是球体,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热是南北递减的,用低纬度来描述这种热量的分布以至于这种热量分异对地球表面事物的存在,运动等影响,确实与其它纬度非常不一样。这表明,低纬度表达出了丰富的地球意义。而这正是其纬度位置偏低所要提示的内容。
物化原理特殊
由于地球本身的物质结构不是一个均质体,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其各种受力因素,应力变化是很明显的。比如,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分布,地球自转偏向力大小的分布等完全与中纬度和高纬度相比是相关很大的。再如,加上热量,辐射等因素的作用,其所反应的地理要素组合更是丰富之极。而这种地域性丰富显然与其它纬度地带相比,其丰富所表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赤道多雨气候
亦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热带干湿季气候
亦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30°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鲁卜哈利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例如,世界“热极”和“干极”都出现于本类型区内,非洲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的记录,成为世界“热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阿里卡城实测为0.7mm),从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被称为世界“干极”。至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甚至更多。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对流雨
低纬度多对流雨,成为低纬度与其它纬度相比非常突出的一个显著标志。
对流雨是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习惯上也称为对流雨,也叫热雷雨。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对流雨来临前常有大风,大风可拔起直径50厘米的大树,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下冰雹。
对流雨主要产生在积雨云中,积雨云内冰晶和水滴共存,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升降都十分强烈,可达20~30米/秒,云中带有电荷,所以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产生大暴雨。雷击事件、大风拔木、暴雨成灾常发生在这种雷暴雨中。
淡积云云层薄,含水量少,一般有雨落到地面。浓积云在中高纬度地区很少降水,但是在低纬度地区,因为含水量丰富,对流强烈,有时可以产生降水。
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早晨天空晴朗,随着太阳升起,天空积云逐渐形成并很快发展,越积越厚,到了午后,积雨云汹涌澎湃,天气闷热难熬,大风掠过,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降水延续到黄昏时停止,雨后天晴,天气稍觉凉爽,但是第二天,又重复有雷阵雨出现。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赤道地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中国对流雨最多地区是海南岛和南岭山区,就季节而言,以夏季最多,春季和秋季次之。就日变化而言,陆上(指平原地区)多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海上和盆地区域多出现在夜间。海洋上的对流雨比大陆上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