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山
主要景观
仁山龙寨
仁山龙寨位于仙东村境内。海拔950米,是木兰溪源头最高点,是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上面立有星云法师题写“龙泉流长”的碑石。极目四望,仙游、永春县、德化县三县大大小小的山峰,似大海的波浪连绵起伏。东可看华东地区有名的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库区的高山湖泊,西可望德化石牛山风景区,北可眺凤山十八股头……无限风光,一览无遗。
抱芋上书
抱芋上书景点位于仙西村境内。“兴化人杰地,木兰歌水头”,该景观是为纪念莆田市母亲河木兰溪的源头而设计,由中共莆田市委驻北京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和北京仙游商会于2017年6月捐建。三块奇石为附近群众在耕作时发现,主石长6.1米,宽2.2米,正面镌刻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总编余清楚题写的《咏源》诗——“仙游山秀,千嶂卧石牛。兴化人杰地,木兰歌水头。”另一面刻着画家买鸿钧书写的题记,介绍莆田市和木兰溪的历史情况。主石形似“笔毫”,雄起昂立;两旁的两只圆石形似“小番薯”,如稚依偎。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题写“抱芋上书”,创意取自明臣郑纪为仙游县百姓上书减赋的典故,“海滨邹鲁众朝绅,独有吾村郑纪真。抱芋上书轻赋税,何须青史识孤臣?”(纪子谦诗)。
木兰源碑
位于仙西村境内。因碑石形似一滴水,也称“一滴水”。碑石正面刻有“木兰溪源”四个大字,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陈至立亲笔题写。
龙过轿瀑布
位于仙西村境内。景点距仙西村黄坑自然村2公里,水流湍急,多峡谷险滩,落差较大,总高度200多米,有三级瀑布,中级瀑布有100多米,常年流水,雨后更为壮观,可与“九鲤飞瀑”相媲美。
翻跟斗瀑布群
位于仙东村境内。“麂翻跟斗”为地名,离仁山寨源头不远,有大大小瀑布二十多个,形态各异,这里水美石奇,深幽静寂,是涉溪探险的好去处。有诗赞曰“曲径逶迤,岭水争分路转迷;苍崖环翠,葱茏古树暗山溪”。
仙狮祖殿
位于仙西村境内。乌石狮山位于仙西村半林自然村,传说为东极青华大帝坐骑九灵元圣所化。仙狮祖殿位于乌石狮山腰上,祖殿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主殿分上下两座,主殿供奉张圣君、萧公和章公神像,左右墙为张圣君生平事迹壁画。据传祖殿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2003年开始多次修建,遂成现在规模。殿西有观音山张圣君斩蛇处,不远处有张圣君犁石圳的遗迹等;殿东有一口千年泉眼,相传其水可治老人咳嗽和少儿生疮发痒等皮肤病,仙游、永春、莆田市等地民众闻名远道前来取水治病,附近二三十里的民众也曾到此取水回家饮用。每逢元宵佳节和七月三日张圣君诞辰,仙游县、永春、德化县等地的50多个宫庙都要到此殿请香取火。仙狮祖殿入编《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一书。
清源林
位于仙西村境内。2012年7月在莆田市委驻京党工委和北京市仙游商会的倡议下,在京企业界人士捐资100万元在黄坑头源头四周的山坡、田野和道路旁植造“清源林”,种有红豆杉、桂花、香樟苗、乐昌含笑等多种树木,面积达24700平方米,树木郁郁葱葱,蔚然成林。
观音丹貌
位于仙西村境内。此山皆悬崖峭壁,石层上面似有斑斑血迹。悬崖夹缝的宜兴张公洞就是传说的张公斩蛇处,洞口不足1米见方,洞内宽敞透亮,宽3米,高3米,深8米。传说蛇妖入侵张公洞,被张公挥剑斩成三截,两截滚落在路两边的山坡上,一截飞到百米开外的低洼田野里,都化为巨石。
银山矿址
位于仙山村境内。在银宝山上,开采遗址尚存。矿井入口通道高1.8米,宽1.5米,长15米;有一通气孔直径1.8米,高7米,圆形天窗,通气透光。矿井最深处达100米左右。
白鹭岭古道
有4460个石磴,是仙游山未通公路前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运输线”。古道是用山石一块一块垒起来的石板小路,与厚重坚实的大山相比,倒更有一种轻动、灵秀,曾有外乡人惊异于那条山道的美丽,见泛白的石块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远看似有白鹭在林中飞动,便冠以一个诗意的名字——白鹭岭。“古人不见今时道,今道曾见故人面。”它记载见证了过去山区人民辛酸生活的历史。
厚德宫
位于仙东村境内。别看这小小宫庙,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由仙游山戴姓始祖来此开居,因“公好诗书,心向圣人,‘仁者乐山’”,村子取名仁山。“‘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公之圭,既而起厚德宫于村西,藉神灵厚子孙仁德之基,敦后裔诚信之本”。据说,厚德宫建成后,永春、德化县一带出现了“鸡不鸣犬不吠”怪象,经两地群众协商,为践行“厚德”,厚德宫搬到了对面的现址,永春德化的鸡狗才恢复原状。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为之题写“厚德载福”。
在厚德宫前方公路旁,有一块书本形状的石碑即仁山碑。上刻中国佛教协原会长学诚题写的“仁山”,“书脊”是莆田市政协原主席杨鹏飞题写的“仁山记”,碑另一面镌刻西苑乡中心小学原校长戴元渭撰写的赋文,用雅致笔墨简约介绍了仁山村的来历和该村五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仁山古渡口上的见贤桥为明代古桥,因位于木兰溪源头,有“木兰溪第一桥”之称。古桥保存完好,有船形桥墩一座,桥面为四方条石两两铺就,桥石斑驳沧桑,字迹莫辨。古时民间自发建造的桥,类此两两条石并列的规格较为少见,据传为郑纪倡建并命名。有流传劝学诗一首:“逆水行舟勿分心,一篙不力退千寻。读书如渡君如篙,一寸光阴一寸金”。
天马寨
位于仙西村境内。与官尾郑纪故居相对而立,地势险要,山上有一百二十间石屋遗址,值得资深探险者一去。
位于仙东村境内。距离黄坑源头1公里,原为上园农场,因有一座像藏族的寨子,引起媒体网络关注,被称为“布达拉”。
“终于到了,就在霞光万丈处。一汪清泉从林下石缝汩汩而出,流入一汪清湖。近在眼前的母亲她眼含清泉,发髻如雪,正向着我频频招手。我不禁掬水而饮,一股山泉顺着喉咙咕咚咕咚流入我的肺腑,流遍我的全身,顿时爬山的疲惫已被这清冽的甘泉涤荡干净。我想要的纯净,便是一汪这样的清泉,透明、清澈,在世外的桃源里,白日甘甜,月下温暖。水的源头,有一山一湖一屋舍,山上有牛有羊,湖里有鱼有舟,屋舍上有袅袅炊烟……门前还有一犬,守护家门。一猫与它嬉戏。”
“夕阳下的上园农场犹如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一样,静谧、神秘。”
“他在这里养一群牛,在山上自由出没,不问人间事;他在这里养一群羊,徜徉草山之上,与山上白云相互追逐不管江湖风;他在这里养一池鱼,小舟轻划,只收放一网属于自己的一山一水;他在这里养狗养猫养山养水,只为靠近母亲河的乳房,吮吸那一滴从未污染的乳汁!”
“夕阳缓缓落山,当我与木兰溪母亲告别时,忽然想到仓央写的一首诗:“在东边的山涧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未生娘’的脸儿,在心中渐渐地显现。”不用再苦苦寻觅了,我心中的“未生娘”就在这里(备注“未生娘”是仓央心中最圣洁的母亲,也是“佛”)。木兰溪母亲,好多年了,您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幽居,今天在这里得以一见,您那圣洁的脸儿终于在我心中也渐渐显现。”(以上文字节选自吴翠慈《巍巍仁山寨,仙游布达拉》)
(以上供图:陈若平、徐国雄、雨巷猎人、清流急湍、吴翠慈、纪福星、李明育)
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仙游山位于仙游县西部,与永春德化接壤,平均海拔800米,因传说东极青华大帝云游至此而得名。仙游山分布西苑乡仙东、仙西、仙山三个行政村,有人口6000人。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为名”。清源县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仙游山改名“仙游县”,仙游县名一直沿袭至今。《仙游县志》载:“木兰溪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经勘查,仙西村黄坑头的泉源与仙东村仁山寨流出的泉水汇于双溪,流向后埔溪,为莆田市木兰溪最上游的溪流。2012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陈至立题写“木兰溪源”。据仁山厚德宫载,仙游山在明时已形成聚落,有“七乡十六角”之称。七乡:洋头、海洋尾、后埕、坑西、半林、官渡尾、硎头。十六角:仁山、来埔、大洋坑、熊宿、横硎、岭头宫、邦山、只洋、黄坑、黄坑头、下岐、石鼓、新岑坑、后塘、顶坑、苏宫。有的村落今已湮没不存。解放初,仙游山设为仙山乡,分为仙东、仙西、仙山三个行政村,这里古风蕴藉,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据传,明臣郑纪出生于仙西官尾纪氏人家。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循着母亲河木兰溪长长的足迹来到源头这里,他们惊讶这里的山是热的,水是冷的,民居是原生态的,他们终于找到了“梦里老家”,被浓浓的乡愁感动得一塌糊涂。仙游山,一座莆仙人必读的山。
相关文化
故乡有座神仙游过的山
文/戴云山
导语
高高的山上,有几座像藏族的寨子,大家都叫它“布达拉宫”。山上流下的泉水,叮咚作响,是168公里木兰溪母亲的“第一滴奶”。山脚下的村子已有500年历史,一座“厚德宫”,“以至仁为德”传承至今。学诚大法师为之题写——“仁山”。
我的故乡仙游山少有人知,地处福建戴云山脉东南麓,与泉州市永春、德化县二县毗邻,故有“鸡啼三县,狗吠四乡”之称,为县西北边陲之地。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汪洋一片,所以好多村名至今还保留着湿漉漉的名字,如洋头、海洋尾、官渡尾。因为曾经是海,所以留下了许多神仙飘洋过海的传说。大仙东极青华大帝的坐骑九灵元圣就是因为渡海的原因留在了这里。他的“奥迪”现在成了镇守一方的名山,被乡人唤作“乌石狮”,我小时也与小伙伴一道去看过,惊诧于它的逼真、威武、阴森。近年来,随着莆田市母亲河木兰溪上游的植被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之后,故乡山麓汩汩而出的泉水汇成的一道浅浅的小溪流才声名鹊起,引人注目。两岸逶迤相随的群山本没有什么动人的造型撩人情怀,沉默至今,哪曾想是洋洋数百里母亲河流出的“第一滴奶”,可谓“不显山、不露水”。专家、记者、驴友接踵而至,饮水思源,追宗溯祖,一种对自然生态和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与重视,人们对这方静寂的边远之地好奇心顿起——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县?山曰仙游山,县是仙游县。
传说神仙游历处,故山得名。那县呢?唐朝宰相李吉甫著有《元和郡县图志》:“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为名”。公元699年仙游置县时名清源县,43年后因郡县同名,更之为仙游县,乃因有了“仙游山”之故,而后千余年来仙游县名一直沿袭至今。根据仁山厚德宫记载,仙游山在明朝时已形成聚落,有了“七乡十六角”之称。洋头、海洋尾、后埕、坑西、半林、官渡尾、硎头已成乡,仁山、来埔、大洋坑、熊宿、横硎、岭头宫、邦山、只洋、黄坑、黄坑头、下岐、石鼓、新岑坑、后塘、顶厝坑、苏宫各占一隅。有的村落今已不复存在,偶尔从老人的口中还能听到。解放前这里设一个保,我村的戴加油担任保长。他一生敢与土匪较量,死了两个同胞兄弟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终于力擒匪首,县署授匾“锄奸功行”,庆功宴摆了整整一百桌,在当时着实是风光了一阵子。自此之后,他声名大振,方圆数十里之内无人不晓,势力范围可直达到“岭内”(指度尾潭边橄榄岭),直到解放后他才畏罪自杀。解放后仙游山设为仙山乡,我村里的戴元华担任乡长。不久这里就分为三个行政村,靠东的叫仙东,往西的叫仙西,临南的称仙山,三点星互为犄角之势。这里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生活的五六千个“土著居民”,大多姓纪、戴、李、林等。其中纪姓居多,据传郑纪就是郑籍纪裔。以烧炭为生的纪父家贫如洗无力抚养他,就把他送给一家郑姓富户,他遂随郑家姓氏,原姓作名。仙游山一带殊异地貌的传说就与这位明代名臣有关。
说是这里到处是山,却看不到一座突兀而起的险竣奇峭的山丘。有几座稍显威武的,却失却指点穹苍的气势,山峦都像是被人削去一般。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好奇的人就会听到一个搞笑的民间传说。说是明朝时有位县太爷上京拜郑纪大人,胆战心惊的穿过好几重大大小小的门院后,刚踏进客厅就听到靴声,赶忙埋首拜倒……却久久不见这位民政部长受礼让座,纳闷地抬头一觑,倒吸一口冷气——面前站的竟是一条宠狗,也纳闷直溜溜地瞪着他呢。原来是这条郑府豢养的宠狗拖了个硕大的骨头弄出的声响,让这位心慌的县太爷以为是郑大人的靴声。这位恼羞成怒的县太爷从京城回来后,就暗地里找了个地理先生,把这郑大人老家的山脊水脉全给破坏了,这些“无尾山”就是他做了手脚后所遗下的痕迹。自此之后,仙游山元气大伤,水土轻薄,一蹶不振。也许是传说的牵强附会,“外实无须斧凿修”,它只是自然界大手笔的小杰作罢了。但这里因偏远、贫困、落后而少有人知,它们却是无言的证人。还有一座叫银山的山是和充满诱惑和神奇色彩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山上的一口横纵四五丈的折尺形矿井,据说就是前人开采银矿的遗址。传说在银山往东不远有个叫后岐的小村子里,地下就有七处埋藏着提炼出来的白花花的银成品。至于这干井筒子究竟废于何时,提炼出来的银成品为何深埋地下而不及时运走,埋藏时是否留下了什么谶语标识可供后人破译勘探,早就湮没无闻了,几百年前的人们已经走远了。如果没有这些传说,仙游山会不会像一座古老的寺院没有留下那些壁画一样,让人觉得空白和暗淡?
“斩山为刊木,荆莽付锄"。先祖们手持砍刀开路,挈妇将雏,几经迁徙,终于在这里扎棚而栖垦荒而作,袅袅的炊烟就像在山间竖起的一把生活的旗帜。这群生活在母亲河源头的人勤劳、厚实、仁慈,被亲切地唤作“仙游山牛”。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田间地头的活儿,从未有过“兴化市人杰地,木兰歌水头”吟诗作赋之类的闲情,所以留传下来的文史资料罕如犀角杯、夜光璧、明月珠。最刺激的也就是农闲时提着一把斧子揣上几个窝头上山"走穴",那些被放倒的树木稍加收拾后,就被肩扛腿运,或扎木成筏从木兰溪顺流而下,给了山外的人家盖房、做家具。赚了的“外快”,可以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换来一家人爽朗的笑声。就这样,山中度日月,耕织过人生,无车无鱼,不哀不怨。八十年代后,经济的热潮和影响也一样涌涨到这盲肠似的角落。他们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挥锄大造果林,致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封山育林,植树种竹……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洒下的汗水却始终不能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什么质的变化。他们的致富梦只好撒手放开山的素材,于是,在全国各地的农民潮水般涌向南方,涌向城市,如沙丁鱼般塞满了火车厢,弄得火车不能正常运行的热闹景象持续了很久以后,这里的人们也开始了倾巢而出,把梦想的实现放在了外面的世界。
仙游山和外面世界相连接的是二条似真似幻地穿行在山间峡谷之中的山道。山道一阳一阴,阳的叫“石狮岭”,阴的叫“白鹭岭”。石狮岭因道路陡峭气势逼人而得名,是从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所在的半岭经度尾后埔的一条出山的要道。这条山道也是通往乡级政府驻地的必经之路,在当时公社建制运动涌起的年代,这条路上走满形形色色的人,有赶去开会的村级干部、有下来指导工作的领导干部、有下送报纸信件的邮差、有偶尔下乡的电影播放队……当然也有一前一后衣裤崭新、正要赶路去公社办理结婚登记的俩幸福人儿,路上一遇熟人,就拿出香烟糖果来分发,可偏有那么几个人明知故问,纠缠不休。那个时期可是行人络绎不绝,喧闹非凡。“白鹭岭”是经度尾霞溪出口的另一条交通要道,跟“石狮岭”相比,好像更大众化些,是仙游山主要的“运输线”。它也是那种用山石一块一块垒起来的石板小路,还有一条古道是经过“石鼓”、“状元后”从度尾云居出口的山道,那条路子走的一般都是往永春方向的,行人似乎少了点。
走在山道上,常常会看到乡民为了饮啄为了生计而常年累月负重行走在石板上留下的脚窝印痕。这种用生命意志留下的痕迹,已经具备了历史的灵性。当它们盛满雨水的时候,就会让人想起乡民滴洒在这里边的苦涩汗水;当它们盛满月光的时候,又会让人想起当年乡民溶汇在里边的艰难岁月。我曾把目光定格在他们高着裤管的小腿上——前面是庞大的山与无尽的路,脚下是一级接一级的石阶,那一条条行走在石阶上的黝黑结实的小腿肌肉凝结着,静脉扩张,汗水从毛孔里往外渗……跋涉在这样古老的山道上,其艰难,其酸楚,怕只有亲历者和路上的山神知道了。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随着二十一世纪投资数十个亿工程浩大的仙游抽水蓄能电站的竣工,故乡仙游山已是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蜿蜒的公路如白龙盘山来到村里,扬名省内。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生态人文的重视与重建,山外和外出的人们争先恐后开着各种各样的车子来到魂牵梦绕的高山之巅,满足了却那浓浓的高海拔的“乡愁”。我生活过的小村子仁山寨因此屡见媒体网络,上园农场的几座像藏族的寨子,被媒体人亲切叫做“布达拉宫”。“布达拉”流出来的泉水从村里那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厚德宫前流过,向东南而去,一路浩浩荡荡,行程长达168公里,孕育了一座千年“海滨邹鲁”和哺育了历史上2400多位进士。学诚大法师题写的“仁山”大石碑与两棵百年天杉古树,就静静伫立在厚德宫边上,迎来送往……
万千愁肠
绕不出
一座山的思念
参考资料
故乡有座神仙游过的山.人民网-旅游频道.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