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是天津大学三大校区之一,位于中国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中部、生态绿廊西侧、海河中游南岸,和南开大学新校区比邻而建,北侧与多所高职院校临近,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该校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尖端科技的示范性绿色生态校园,规划结构以中心湖为核心。其空间布局为“一轴两翼”,“一轴”属于中轴空间,以学生公共活动为中心,包含图书馆、综合实验楼组团、主楼综合体等基础性及共享性的建筑;“两翼”空间则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主要承载着各学院组团与学生生活组团,两组团交叉布局、依水而建。
北洋园校区的一期建设面积达90万余平方米,包括主楼、行政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等22个组团、84个单体建筑, 已于2015年基本建成,并于同年9月投入使用,12个学院(部)以学科组群的形式整体搬迁其中,共2万余名师生员工入驻。2015年9月28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新校区启用暨校训石揭幕仪式在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南广场举行。
该校区的建设已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主楼、图书馆和体育馆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第一教学楼获住建部颁发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
校区介绍
依据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50公顷。新校区建筑面积将达到155.0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7.3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新校区整体建成后,天津大学新校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6000人(其中,本科生15311人、硕士生9614人、博士生2404人、留学生2671人,进修生、干训生6000人)。新校区主要建设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教学实验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等各类教学、生活设施等。
天津大学新校区将建成一个以湖泊、人工湿地为核心的水体生态校园,各建筑依水而建,形成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校园。以“学科带+功能带”为基本建设模式的新型规划模式包括工科学科一带、工科学科二带、基础学科带、文理学科带和行政对外功能区、教学实验功能区、体育教学功能区、学生生活功能区、体育休闲功能区等,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同时,新校区还将建立百年名校的历史文化长轴。
2015年新校区一期建成后,学校将按照跨校区、校区内和新生报到三部分划分时间节点、分步实施搬迁工作。其中跨校区搬迁范围为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建工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天津大学求是学部(不含电工电子方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的全体学生;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2014级本科生。15个跨校区搬迁学院(部)的2015级本科新生到新校区报到;12个搬迁学院(部)的2015级研究生新生到新校区报到。
截至2014年7月,新校区各项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国拨项目全面进行装修工程,融资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主体结构及二结构施工。新校区共50余万平米建筑主体结构封顶。
图书馆组团墙面抹灰及屋面防水均完成至90%,地面垫层完成20%;综合教学实验楼外墙页岩砖砌筑45%,门窗幕墙安装10%;机械教学组团装修工程完成50%,窗主框安装完成60%。融资建设项目北区、中区、南区、硕士、博士生活组团,第二教学楼、计算机软件教学组团、化工材料教学组团北区建筑等30余万平方米进行二结构砌筑及内墙抹灰施工,学生生活组团8月中旬开始装修工程;第一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第三及第五食堂约3万平米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尾声;主楼、水土建教学组团、东区生活组团、行政管理中心、综合体育馆部分建筑进行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部分处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有序推进。
预计至2014年11、12月,机械教学组团、综合实验楼将全面竣工,图书馆、部分学科组团及大部分学生宿舍建筑完成装修工程。2013年内,校内道路、桥梁建设相继推进,中心河、湖泊陆续开挖,景观、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新校园雏形初显。2015年的4-8月份,其余项目陆续竣工交付使用,根据学校安排,2015年120周年校庆活动将在新校区举办,首批迁入新校区的学院将于2015年暑期实现入驻。
总体规划思路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将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本着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加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培养数量,提升天津市的国际影响力。新校区建设将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风格及特色相适应,体现育人为本、学科融合、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规划将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理念,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的集聚与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学生和教师的融合。
选址及周边
天津大学新校区选址于海河中游南岸,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天津“双城相向拓展”的中心区域——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中部、生态绿廊西侧,用地范围东至园区纬二路、南至津港城市快速路、西至汕联络线、北至园区纬六路。新校区距离老校区22公里。
天津大学新校区与南开大学新校区比邻而建,两校之间有1平方公里共享景观绿化带,北侧与多所高职院校临近,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与附近滨海新区的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照相辉映。新校区地块有先锋河、卫津河等多条河流,两校分别位于景观绿化带的东西两翼,周边河流围绕、绿荫环抱,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面,未来新校区可通过地铁M3、M6现实现与老校区的联系,且新校区周边有津晋、津港等多条快速道路交织,交通便捷。
项目布局
①采取一轴两翼的正向布局
采取以东西向的中心线为基轴、向南北两翼展开的正向布局方案。以中心线为基轴、基本为对称布局的矩阵网格道路体系,将校区分隔成若干区块,在各地块内布局各功能组团,形成疏密有度、均匀错落的功能建筑群。
主大门设置在纬二路上,由此沿中轴线前行,经明德大道、集贤广场后进入求实大道,经校园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到达校园中最大的水面—青年湖畔;紧邻青年湖畔的是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北洋音乐厅。青年湖西侧延伸部分是大片的人工生态湿地,具有净化污水、蓄留雨水的湿地功能。
中轴线的南北两翼布置着六大类功能建筑构成的若干组团。各组团的建筑基本采取南北正向布置。校区内主、次干道构成的矩阵式路网将各功能组团分隔并连接,并与校外周围的城市交通体系相连,从而形成与周边通达的交通网络。护校河及卫津河环绕着校区四周。
新校主大门在纬二路上,另外设计有两座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纬一路、纬八路上;次出入口设计有四座,分别设置均匀布局在纬一路、纬六路、纬二路及纬八路上。
②校园中心轴区布局
将图书馆、综合教学实验楼组团、主楼综合体、公共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性、共享性的建筑布局在中心轴区,使之成为公共活动的核心空间,这不仅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建筑、设施的功能作用,而且也使师生能够最便捷地享用这些公共资源。
③学生生活区布局
将学生生活区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这不仅便于管理,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必要的活动半径,减少学生的出行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在学生公寓周边布局有较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如商业网点、便利店、书店、洗衣房等。每个学生宿舍均设置有集中式的自行车存放处。
项目组团介绍
图书馆组团
新校区图书馆由我校知名校友、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方主设计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领衔设计,一期地上建筑面积40940平方米,地下人防工程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240平方米。新图书馆将是我校卫津路校区图书馆南馆、北馆和建筑分馆总建筑面积25691平米的近两倍。二期建成后,新校区图书馆面积将达到7万平方米。
新校区图书馆位于新校区东西主轴线上,是校园核心岛的中心,与未来的第一教学楼和信息网络中心共同构筑校园的核心公共建筑群。图书馆用地西侧为校区的公共景观绿地,且面朝远处的校园景观湖;东侧为沿校区主轴线两侧布置的教学实验楼组团;南北侧均为教学楼群。
方案从校园空间的特色出发,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庭院”为中心的空间组织模式,力求营造一个现代校园精神中所强调的公共性与开放性的内聚型书院文化精神场所。建筑本身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诠释:
一是书院气质。从整个校区的空间秩序而言,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精神意义、功能意义和形式意义的象征,而更应是一个校园生活的核心空间,一个富有书院气质的中心领域。新图书馆在进入方式上采取传统书院的空间组织方式,首先经由东侧的大跨架空空间进入中心广场庭院,然后再经由庭院南侧主入口进入图书馆主阅览区,整个空间序列欲扬先抑,层层推进,赋予了图书馆以厚重的礼仪性和庄重性。
二是场所精神。新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为校区提供了一个可供师生交流、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这里人们既可以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或学校仪式典礼,也可以驻足欣赏庭院景色或休息交流,可穿越的空间结构不仅为空间体验带来了愉悦感,同时共享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展示了当代校园文化中所提倡的公共性与平等性的人文需求。
三是阅读氛围。从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而言,所有阅览功能围绕中心庭院布置,空间组织清晰且明确,内聚型的院落空间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静谧舒适的阅读氛围。
校前区主楼
新校区校前区由中心广场、会议中心及文科、理科、材料学科教学组团组成。设计方案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及现代建筑特征,与校园整体规划及建筑氛围相适应,功能齐备,独具特色。中心广场由圆形建筑围合而成,巧妙地解决了校园中轴线的转折关系,保证了整体空间的通畅性,核心岛内方形图书馆与圆形广场遥相呼应,隐喻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广场地面“年轮”意象的采用及北洋纪念亭、外围纪念墙的设计,隐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展现我校悠久的历史及深沉厚重的校园文化。
其中,南侧为文科组团建筑,包括文法、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三个学院及公共教学楼,北侧是材料学院的非化学类部分学科建筑,中心广场的围合建筑为理学院综合楼及会议中心。
综合教学实验楼
综合实验楼为基础实验教学类建筑,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发的教学场所,总建筑面积4039m2,包括了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气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以及语音教室。
学生生活组团
六大组团容纳18000余师生入住
天津大学新校区生活设施共分北区、中区、南区、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公寓6个组团,位于新校区中心区域,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每个组团由一个或多个地块组成,每个地块中包括1个或多个功能用途,并规划了预留用地。
本科生主要集中于北区、中区和南区一部分,除学生公寓外,还建有学生食堂和公共浴室,按4人一间标准,可以容纳1万余名本科生入住。硕士生公寓组团和部分南区组团能够入住近5千名硕士生,标准为2人一间。博士生公寓团组设有1750个独立的房间,每位博士可以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教师公寓团组由单身公寓、教师周转公寓、教工食堂和后勤人员宿舍组成,可居住1500余人。
配套完善实施人性化、社区化管理
传统的学生宿舍采用行列式布局,空间特征生硬呆板。宿舍区为学生所提供的场所仅限于住宿功能,在这样场所中学生课外生活变得单一,缺乏活力。
为了将生活区建设成为多层次、尺度宜人的场所,让学生在宿舍区内能够充分交流、打破以往三点一线的单调的学校生活方式,设计人员在空间布局上,将地块划分成生活区、休闲区、后勤区以及二期预留用地四个部分。生活区采用院落围合的方式,体现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造半开放式的院落空间。院落的第一层次为半开放的广场,利于人流的集散;院落的第二层为相对私密的生活交往空间,让学生们在组团内部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
组团将采用社区化的管理模式。每栋宿舍楼在首层提供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超市、洗衣房、自习室、书吧等。考虑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活需要,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公寓内有大功率用电房,并具有简单厨房功能。
建筑设计注重文化传承与交流
设计人员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体量、韵律感和细部设计,将红色饰面砖和白色涂料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并通过外檐建筑材料及建筑细部构造等与天大老校区协调统一,传承天大老校区的建筑语言特色,体现一种稳重典雅的立面风格,使新旧校园之间建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关系,体现百年老校在新时代所特有的生命力。
在组团内部空间的塑造上,运用传统建筑的“借景”手法,通过开放式空间将景观引入进来,并设计了室外读书平台,使同学们可以充分交流。种植、造景、庭院之间相互配合,营造步随景移之环境,使景观资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
校园和谐把握安全环保低碳理念
生活组团建筑的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础采用管桩基础,主体结构采用砼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
为降低建筑采暖能耗,宿舍及办公区间均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根据需要,在部分房间设温度控制装置,可随房间负荷变化自动调整阀门开关。照明系统均选用节能型灯具。
为有效利用水资源,校区内的工程绿化、道路浇洒、冲厕均使用中水。对于生活污水与雨水采用分流制排水模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接入校区污水管网。雨水经弃流装置、沉砂井后就近排入校区雨水收集系统由校区统一收集利用。
机械教学组团
新校区机械教学组团由教育部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77611平米,位于校园的东南方,由机械学院综合楼、力学大楼、实践教学中心、热动力大楼四个部分组成,具备教学、科研、办公和学生学习、实验、实习等多重功能。新校区机械教学组团是继图书馆组团、综合教学实验楼组团后新校区第三个开工建设的项目。
综合体育馆
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位于校前区北侧,主要功能为满足日常教学科研要求及师生体育锻炼需求。其中,体育馆用地面积约2.1万平米,室外场地面积4.8万平米。体育馆室内包括各种球类、田径、舞蹈、健身、跆拳道、游泳等场地,其余为教学、科研及配套设施用房,室外建有田径场、各类球场、集中器械场地及极限运动场所,可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
天津大学新校区体育馆由李兴钢工作室设计,形成室内与室外、地面与屋面一体的“运动综合体”。将各类运动场地空间依其平面尺寸、净高及使用方式,以线性公共空间串联,空间规整而灵活,一系列使用于屋顶和外墙的直纹曲面及圆弧形状的混凝土拱带来大跨度空间和高侧窗采光,并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轮廓。
计算机软件教学组团
计算机软件教学组团为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的教学、科研、办公综合用房,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位于校园中心岛北侧,向南面向图书馆组团,两侧分别为学生宿舍。组团主体建筑五层,两侧各三层,建筑内分别设有公共教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研究生用房及行政办公室。
水土建教学组团
水土建教学组团-综合楼为建工学院和环境学院公用,主要用途为教学楼,实验楼和研究室,各种实验室均有特定的技术要求。
大事记
2008年11月28日,我校和南开大学向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报《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关于尽快启动新校区规划和建设的请示》。天津市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黄兴国都作出批示,要求把两校新校区建设和城市的规划布局一并考虑。
2009年3月25日,天津市副市长熊建平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召开第一次天南大两校新校区选址协调会。
2009年6月17日,天津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天南大新校区选址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地区,各占地2.5平方公里(3750亩),共享区域1平方公里的方案。
2009年7月21~25日,由我校副校长刘东志带队,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赴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考察调研新老校区规划建设情况,形成了《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调研报告》。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天南大新校区建设由教育部、天津市及两校共同筹资,教育部和天津市将加大支持力度。
2010年6月24日,我校第八届党委常委会第68次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新校区建设的总体协调工作。
2010年8月5日,我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成立暨规划工作营开营仪式举行。时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和我校党委书记刘建平共同为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揭牌。时任我校校长龚克为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恺等建筑专家颁发了新校区规划工作营专家聘书。新校区指挥部的成立和工作营开营标志着我校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12月7日,我校新校区规划方案宣讲会举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了新校区的规划定位及初步方案的产生过程及经征集评审而选出的3个备选方案。
2011年2月18日,黄兴国主持召开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大学及南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与天津市在北京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张高丽出席签字仪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和黄兴国共同签署了协议,天津市、教育部、我校和南开大学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2011年4月7日,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与核心工作营专家召开会议,明确了新校区建筑单体设计的指导原则,决定组建新校区中轴区、北区、南区3个工作营小组,同时建立多级评价机制。
2011年5月12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作汇报会在教育部举行。袁贵仁主持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天津市及我校和南开大学领导出席了会议。
2011年9月20日,教育部对《天津大学关于征地建设新校区的请示》进行了批复,同意我校在津南区征地3750亩建设新校区,土地划拨事宜等有关事项由我校向天津市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并同意按照国家规定处置老校区相关地块以整合办学资源,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
2011年12月20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工程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开工仪式在天南大新址工地举行。张高丽出席仪式并宣布开工。黄兴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天津市、我校和南开大学负责人出席了开工仪式并为工程培土奠基。
2012年2月7日,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召开会议,研讨了新校区智慧校园总体规划工作。
2012年2月11日,天津市规划局局长尹海林听取了我校新校区学生生活区建筑组团设计情况汇报,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012年3月,我校成立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3月19日,该办公室召开第一次部长联席会议,就各部门职责与分工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对新校区整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2年8月1日、3日,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会议,对新校区污水、再生水专项规划,雨洪水利用和排放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和竖向专项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论证。
2012年8月8日,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了新校区河道湖泊与桥梁专项规划专家评审会。
2012年10月26日,新校区办公室部长联席会议召开,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团队负责人汇报了工作计划,详细列出了“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并针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咨询。
2012年11月7日,新校区学生生活区建筑组团方案基本确定,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学工部及学生代表为此进行了座谈。
2013年4月,新校区建设土地得到国务院批复,基础设施及建筑组团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2013年5月18日,新校区图书馆楼组团率先开工建设。
2013年6月21日,津南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交付使用;26日,新校区办公室全体人员入驻津南区施工现场办公。
2013年7月1日,新校区综合教学实验楼组团开工建设。
2013年7月4日,刘建平、校长李家俊率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人员到新校区建设工地现场参观,对奋战在新校区建设一线的工作人员表示慰问。
2013年8月8日,新校区机械教学楼组团开工建设。
2013年9月18日,我校新校区规划工作营研讨会在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听取了新校区设计工作成果的汇报并对当时工程遇到的设计问题进行了研讨。
2013年11月4日,黄兴国、苟利军和副市长王宏江视察了我校新校区建设情况。
2013年11月6日,我校新校区融资建设项目(一合同)开工仪式在新校区工地举行。计算机软件教学楼组团、第二教学楼、北区生活区建筑组团、中区生活区建筑组团、硕士生公寓组团同步进入建设阶段。
2013年11月25日,我校新校区融资建设三合同项目在天津市行政许可中心完成招标。南区生活区建筑组团、水土建教学楼组团、博士生公寓组团进入建设阶段。
2013年11月26日,首批开工项目之一的综合教学实验楼组团主体结构率先封顶。
2013年11月27日,天津市8位老校友代表聂璧初、散襄军、何国模、陆焕生、王成怀、刘文藩、庄公惠、曹秀荣赴我校新校区考察建设情况。校领导刘建平、李家俊、冯亚青、刘东志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校友们前往考察。
2013年11月28日,我校新校区融资建设项目(二合同)开工仪式在新校区工地举行。行政管理中心楼、东区生活区建筑组团、综合体育馆、化工材料教学楼组团开工建设。
2013年12月12日,我校新校区融资建设项目(三合同)开工仪式在新校区工地举行。
2013年12月31日,我校新校区融资建设项目(五合同)主楼桩基工程在天津市行政许可中心顺利开标。经评审,中建八局中标。
2014年2月19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苟利军在海河教育园区主持召开推动二期工程建设会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主任靳润成,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主任米子明,我校、南开大学、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等二期工程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4年2月26日,李家俊赴津南区新校区建设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并向参建单位及新校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慰问。
2014年3月5日,中央第4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组长、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祝家麟,督导组副组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袁自煌等6位督导组成员来我校新校区考察建设情况。
2014年3月17日,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深入海河教育园区调研天南大新校区建设情况,并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召开座谈会,协调推进工程建设相关工作。
2014年3月26日,我校机关部处长联席会在新校区召开,会议研讨了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相关问题。
2014年4月8日,我校召开机关部处长联席会研讨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对接方案及统筹管理机制。
2014年4月12日~5月16日,我校针对新校区6条主干道路面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开展征名活动,征集结果作为新校区道路命名的重要参考。
2014年4月29日,我校新校区主楼建设项目正式开工。
2015年5月18日,天津大学正式启动了向北洋园新校区的搬迁工作,机械学院6台用于实践教学的机床成为首批搬迁的设备。搬迁工作从当日起,将持续到2015年10月。
绿色校园建设
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自启动以来,始终将“绿色校园”作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按照“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要求,在规划建设中贯穿绿色理念、营造绿色环境、规划绿色交通、开展绿色施工,努力将新校区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绿色校园。
科学规划,贯穿绿色校园理念。一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着重选择清洁、绿色、环保的能源,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和适用的材料设备,通过太阳辐射控制、自然通风、节能电气等设备,使被动措施与主动措施紧密结合,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性的、保护性的应用。二是促进能源循环利用。校园内建有多个能源站,实现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与土壤的冷热交换,使一套系统实现“冬天供暖夏天制冷”的双重目的。为降低建筑采暖能耗,宿舍及办公区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房间内的温控装置可随负荷变化自动调整阀门开关。利用太阳能供给所有的学生宿舍(约25万平方米)淋浴用水。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体系将实现降雨及污水的再生循环利用。三是采用绿色建筑标准。第一教学楼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学生生活组团按二星级标准设计,其他建筑至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科学布局,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一是科学规划生态校园布局。召开“绿色生态校区发展规划与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探讨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推动实用性新技术应用。组织专家多次论证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校区内“两湖、两环、一湿地”的水系优势,多视角、多渠道、多措施营建优美宜人的校园育人环境。新校区建成后,校园绿化率将达到35%,水系覆盖率为11.9%,最终将形成以湖泊、人工湿地为核心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式绿色生态校园。二是彰显低碳环保理念。充分利用新校区原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采用植物造景等措施,使得种植、造景、建筑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充分发挥植物降温、除尘、减噪、杀菌和增湿等功能的同时,使景观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统筹兼顾,规划绿色校园交通。一是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新校区采取东西中心线为基轴、向南北两翼展开的正向布局,“矩阵网格”的道路体系、环环相扣的湖泊河流、沿河布置绿带和湿地公园,合理地将校区分隔成若干功能区块。在新校区的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新校区的空间规划结构,“环形+放射性”合理密集的路网规划为校园提供了多种出行方式。二是完善绿色交通系统。校园交通设计依据“步行优先、自行车方便、车辆可及”的原则,通过管理实现学校中心区无机动车的目标和绿色出行的可能性;通过设计完善的公共绿色交通系统,如采用计时租赁公共自行车、以电或燃气为能源的校内通勤车等方式,连接各功能区,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的校园交通系统,确保师生出行方便。
严格管理,确保绿色文明施工。一是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的植物资源、地形地貌等现场施工条件开展施工条件评估,制定了资源节约、节能降耗、经济适用的施工管理方案,在施工用水、照明灯具、临设布置等方面突出“绿色”。二是加强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扬尘,无空隙苫盖工程渣土,及时跟进现场道路的硬化和绿化,同时每天监测噪音,努力降低声、光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做到文明、科学施工,体现大学建设的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天津大学.2024-02-19
北洋园校区.天津大学.2024-02-19
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丨中国绿色学校.澎湃新闻.2024-02-19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调研报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2024-02-19
【120年校庆】校址变迁情怀不改 新篇续谱校训恒远——天津大学北洋园新校区启用暨校训石揭幕仪式举行.天津大学新闻网.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