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做布鞋

做布鞋

布鞋的制作鞋的概念,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都知道。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称呼、材质、式样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布鞋溯源

《说文·履部》:“屦(jù),履也。”段玉裁注引晋·蔡谟曰:“今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屦本为动词,是踩、践、着鞋的意思,后用作名词,即鞋之前称。《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屦霜。”古代的屦,是用麻、葛、皮等制成。汉代以后,弃屦而称为履。履,汉代以后对鞋的称谓,逐渐成为鞋的总称。《庄子·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编者注:麻绳)系履而过魏王。”汉魏六朝诗文中不乏关于履的记载,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等。不仅见诸文字记载,而且有实物面世。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即足蹬一双丝履。古代鞋的称谓还有、、屣(xǐ)、(jué)、、屐(jī)等。屝,粗鞋,多以皮、麻、草制作。《初学记》引《世本》:“于则作屝履。”屟,本指鞋中的垫,后用指木屐。《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编者注:用斧砍)屟,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屣,鞋。《吕氏春秋·观表》:“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用麻草做的鞋。《史记·范传》:“夫虞卿蹑担(编者注:带柄的草帽),一见赵王,赐白壁一双,黄金百(编者注: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20两)。”舄,古代加木底的鞋。晋·崔豹古今注》:“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屐,木制鞋,底多有二齿。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古代制履,质料主要有三大类,即草葛、皮革、布帛。草葛履是以蒲草、稻草、食用葛等为基本原料,碾、搓、编织而成。皮革履是用兽皮缝制而成,生皮制履称革,熟皮制履称革。布帛履是以麻、丝、绫、绸、缎、锦等织物缝制而成。古代、近代各种质料的鞋,式样和名称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配以翘头装饰的翘头履、底装双齿的木屐、缠足妇女穿的弓鞋、履头翻卷的云头履、满族妇女穿的旗鞋、汉族妇女穿的凤头鞋、流行全国各地的绣花鞋、流行于江南防滑耐水的钉鞋、轻巧便宜的草鞋、质料用途各异的靴子、花样繁多的童鞋等。

近现代可以根据用途把鞋分为五大类,即通风透气的凉鞋、轻便多用的夹鞋、越冬护足的棉鞋、防潮耐湿的雨鞋、用途各异的专用鞋。使用广泛、普及面大的还是各类布鞋。

过去,冀东的布鞋主要有纳帮鞋、软帮鞋、夹脸鞋、水鞋、水袜子、偏带鞋、五眼鞋、相巾鞋等。纳帮鞋、软帮鞋均属夹鞋类。前者先纳帮后暗,多为尖口,结实耐穿,适宜劳动人民穿;后者鞋口可尖可圆,可明绱可暗绱,柔软轻便,适应人群较广。夹脸鞋为棉鞋类,分单夹脸、双夹脸,多暗绱装棉套。水鞋、水袜子为劳动人民干活穿的鞋,二者均为纳帮、带装儿,翻绱。前者防鞋中进土;后者带耳,以带系于脚上,适宜淌泥水。偏带鞋为女鞋,软帮明绱。五眼鞋系仿皮鞋形制,夹鞋、棉鞋均明绱。相巾鞋大体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鞋面上缝松紧布,穿脱方便,至今仍较普遍。

制作备料

备样

根据式样和尺寸,分别将底、帮用纸剪出鞋样备用。北京内联升鞋店是创建于清咸丰三年的老字号,常为王公贵族制作鞋靴。鞋店秘藏一本《履中备载》,记载知名京官、封疆大吏、王公贵族的鞋靴尺寸、式样及特殊脚型。本人不来,同样可以做出大小、肥瘦合适的鞋靴。所以,内联升名声大噪,誉满京城。一家一户自做鞋也需先剪鞋样,成人专人专用,小孩适时更改尺寸或兄弟、姐妹延用。每家主妇都备书夹,用以存储鞋样。邻里互替鞋样也是常有的事。

做底

制作鞋底需先打“袼禙”。袼禙是用糊将棉布一层层粘合而成。用面粉熬成稀稠适宜的糨糊,涂抹在木板(有的用饭桌代替)上,将棉布拼接糊在木板上,如此将3层~5层棉布粘合在一起,置于阳光下晒干。打袼禙,农家多用拆洗的旧布,粘合时层与层之间的拼接缝要错开;避开阴雨天,以免无阳光晾晒发霉;不用布面光滑的绸缎。

粘底子

(如图)第一步,先按鞋底纸样剪袼禙。剪袼再分两步,先划线“荒底子”,即略大于周边线剪下;再“底子”,即按线准确的剪齐,此步又称“开底子”。每一只鞋底备3层~4层,其中底层周边比底样缩进5毫米左右,绱鞋时针脚在缩进层外,为减缓针脚磨损,另剪一层后跟。第二步,用新平纹白布,与经纬均成45°夹角,斜向剪成宽6分左右的鞋掩条。以4层底为例,上两层分别以鞋掩条涂抹糨糊掩边;后跟只掩左右两侧和弧形部分;先将缩进的底层与下数第二层粘合在一起,再在缩进层一面满涂糨糊,下数第二层上面只涂3分左右的边,按涂抹范围用白布全包。第三步,用糨糊将这些掩边、包裹的袼褙粘合在一起,其中后跟夹在4层中间的跟部。粘好后的鞋底放在热炕头,上压重物煲干,不能日光晒,以防变形。

纳底子

煲干的鞋底用线绳或麻绳密密地纳上针脚或图案。冀东地区过去多不种麻籽,所以一般用线绳纳鞋底。线绳多用自纺自革的12股~14股绳。用白布全包有缩进的一面为正面,需纳出匀称美观的针脚或图案。一般在缩进层的范围内,先圈一圈针脚,再从鞋尖一端起头,用针锥从正面扎眼,从反面进针起头。纳底子讲究锥孔要正,针脚要匀;疏密得当,勒得要紧。一般脚掌和脚跟部分针脚细密,脚心部分针脚可以适当稀疏一些。有的脚掌、脚跟部分纳出疙瘩,即线绳到了正面,系一个疙瘩再穿入反面。带疙瘩的鞋底防滑、耐磨又好看。姑娘出嫁摆箩的鞋,或给新郎做鞋,多精心纳出各种图案(如 图)。线绳的接头不系疙瘩,用绳压绳的方法将绳头压在鞋底反面。

缝帮

下料

鞋帮的面料有多种,家机布、小卡奇、大卡奇、斜纹、重礼服呢、条绒、呢子、缎子等,因经济条件和时代的不同而异。男鞋多用黑色,女鞋过去用的颜色多种多样。鞋里儿一般用白色平纹或斜纹棉布。里、面儿分别按鞋样下料,面儿略大于里儿,先画后剪。棉鞋下料应该根据所絮棉花厚薄,比鞋样大出1分~1.5分。圆口鞋、尖口鞋、偏带鞋、相巾鞋鞋面均为连体料,一次剪下即可。洒鞋、水鞋、水袜子(见上图)、夹脸鞋、五眼鞋、云子鞋均为两块或三块料缝制而成,需分别依样裁剪。

工艺介绍

绣花

绣花鞋的鞋面先依样画出图案,先绣花后裁剪,为的是方便在花绷子上绷紧面料,容易绣花。设计的花草鸟虫图案绣好后,再依样剪下鞋面。猪鞋、虎鞋等带装饰的各种童鞋,一般是先裁剪,后绣口、鼻、眼等,再缀耳朵、尾巴。

絮棉

做棉鞋,鞋面、鞋里剪裁好后,开始絮棉花。将鞋里儿或鞋面儿(鞋面儿则正面朝下)平铺,向上面分层絮棉花。所絮棉花要厚薄均匀。絮好后,将鞋帮的另一面覆盖,把棉絮压实。夹脸棉鞋,除上述絮棉方法外,还可以装套。棉花絮在鞋里儿上,以稀疏的针脚“引”(方法缝衣部分有述)一遍,棉垫和棉鞋帮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鞋套,装入绱好的鞋中,鞋套以细密的针脚缝在鞋口上。

纳帮

洒鞋、水鞋、水袜子均为夹鞋类,里儿面儿两层要以细密的针脚缝在一起,此类又称为纳帮鞋。云子鞋属棉鞋类,里儿面儿之间絮好棉花即纳鞋尖、鞋跟的云子。纳云子是用线依照事先设计的图案将面、棉花、里连在一起,纳出云子图案。

掩边

用鞋掩条把布料裁剪的毛边(缝合部分除外)包裹起来,以达到美观耐用的目的,称掩边。上边即鞋口,一般用黑色掩条,也称“掩鞋口”。先把掩条反缝在毛边处(围一圈),然后裹向里面,包住里儿面儿两层,再将掩条的毛边向内折,掩条与鞋帮缝在一起。针脚要细密,里儿面儿毛边掩藏在卷起的掩条下。明绱鞋,鞋帮与鞋底连接处也需掩边,一般用白色掩条,以达到和鞋底颜色协调一致(反上鞋下面不掩边)。掩条裹向里面,不用回折即可缝合,因为绱鞋后,掩条的毛边不露在外。装套棉鞋,掩鞋口时,鞋掩条只裹鞋面,不需回折即可缝合。

缝合

凡是鞋帮由两块及其以上布料组成,均需按其结构缝合。夹脸鞋,在缝合鞋面的同时将“鞋脸”夹在前后的缝合缝中。鞋脸是用宽3分左右的黑色薄羊皮(或棉布)制作。夹脸分单脸和双脸。单脸是将皮条面朝外,内裹一根线绳夹在缝合缝中与两半鞋面缝合在一起,针脚在里面。双脸是先分别将皮条反缝在两片鞋面接口处,再分别向里裹住一根线绳及布的毛边,两片鞋面缝合。

绱鞋

把鞋帮缝合在鞋底上,称绱鞋。绱鞋分明绱、暗绱、翻绱。暗绱也称窝帮绱。底面针脚在缩进层以外的下数第二层,距边缘1.5分左右。绱鞋时,先把鞋帮的跟尖临时固定在鞋底对应位置,再依次穿针引线整圈缝合。绱到临时固定处,把临时固定线拆掉。非纳帮鞋暗绱或翻绱,绱鞋前用稀疏的针脚将鞋帮的里儿面儿暂时连在一起,以免绱鞋时走样,绱完撤掉。

五眼鞋、偏带鞋、相巾鞋、方口鞋,一般都是明绱。明绱鞋帮上针脚露在外,线绳粗了杀不进去,为美观起见一般用较细的8股绳。先把鞋尖、鞋跟暂时固定在鞋底上,使鞋帮下口掩边与鞋底齐,不能出,也不能进,然后转圈绱好。

洒鞋、水鞋、水袜子、夹脸鞋等纳帮(硬帮)鞋,一般都是暗绱。暗绱的针脚在鞋里边,为了结实又不影响美观,一般用12股绳。先将鞋尖、后跟弯环处的底边向里折打成细密褶(宽2.5分左右),用线穿起定型;再把鞋尖、鞋跟暂时固定在鞋底上;然后,边向里折鞋帮底边,边行针缝合。

软帮的圆口鞋、尖口鞋,一般是翻绱。所谓翻绱,是先把鞋帮翻过来,套在里面朝上的鞋底上,然后行针绱鞋。绱完鞋,再先翻跟后翻尖,把鞋面翻过来。

绱鞋的针法大体有五种,即对针、跑针、倒接针、带针、索线针。

对针

又称双行(xíng)针,一般用于明绱。从鞋帮一面进锥穿孔(永远如此穿孔),从鞋底一面进针;前行一个针脚的距离再进锥,从鞋帮一面进针;再前行进锥,从鞋底一面进针,并将绳头压在针脚内。如此前行进针,上下针脚均是跳行。绱满一圈,继续前行进针一圈,补足跳过的针脚,形成上下匀称的满针脚。

跑针

明绱、翻绱均适用,一般用于童鞋和装裹鞋(去世人穿的鞋)。如双行针针法绱完一圈为止,不继续前行进针。跑针简单出活,但适应范围窄。

倒接针

一般用于翻绱。鞋尖打褶后固定在鞋底上,先绱鞋尖。从鞋帮一面进锥,从鞋帮一面进针起头;向前一个针脚进锥,从鞋底一面进针;再向前一个针脚进锥,从鞋帮一面进针,将绳头压住;重刺第二个孔,从鞋底进针;向前一个针脚穿孔,从鞋帮一面进针;重刺第三个孔,从鞋底进针,如此反复。不方便进出针的鞋尖绱完,鞋跟按对应位置暂时固定在鞋底上,继续行针。不方便进针处可用筒锥帮助引针。

带针

外表似“对针”,一般用于暗绱。线绳两头打“捻头”(逐渐减线变细,以穿入针鼻),线绳穿入针孔后,大体调整到两面各一半。向前一个针脚进锥,外面(鞋底一面)针引绳穿过,里面线绳的“捻头”夹入外面穿入的线绳中,外面穿入的线绳后退一段,将里面的线绳带出,里外线绳同时拉紧,形成第一个针脚。向前一个针脚进锥,里面线绳上的针退下,外面线绳纫针并引线入孔,同法将里面的线绳带出,两边拉紧。也可不一次一纫针,先里线带外线,后外线带里线,交替行针带线。如此行针,直至绱完。

索线针

明绱、暗绱、翻绱均适用,且比较方便,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针法。虽称索线针,但不用针,只用直锥子和勾锥子。直锥子用以穿孔,勾锥子用以过线。先将线绳穿过帮与底,两边长度大体相等。用直锥子向前一个针脚进锥穿孔,明绱从上往下,暗绱从下往上;用勾锥子勾线绳过孔,明绱从下往上带,暗绱从里往外带;另一端的线绳穿入带过的绳套中,拉线绳两端,使交叉点大体在鞋底中间。如此行针,直至绱完。

楦鞋,即为鞋整理定型,大体分两种形式,一是用鞋楦头,一是用湿沙子。鞋楦头为木制,大小若干个型号,均分前后两节,前节为鞋尖形状,后节为鞋跟形状。绱好的鞋,将鞋帮喷水洇湿装入鞋楦头,前后两节中间夹入木楔撑紧,阳光下晾晒干。另一种办法,是用水将沙子拌湿,至用手攥能成团。湿沙子入鞋装满,边装边用木棍填塞,使鞋帮尽量撑起,放在阳光下晒至沙子干透,清出即可。

手工布鞋未来

现在,制鞋除沿用皮革、布料外,新型材料不断增加,如橡胶、塑料、人造革等。式样不断翻新,名称不断增加,根据不同用途又生产出各种专用鞋。如休闲鞋、夜礼鞋、牛津鞋、旅游鞋、解放鞋、网球鞋、篮球鞋、登山鞋、跑鞋、歌剧鞋、芭蕾鞋等等,且多是专业化机械生产。青壮年农家妇女也不自己做鞋了,而是上市选购。当今,年过知天命之年会做鞋的妇女,少数自己做也是买泡沫底、模压塑料底,不再纳鞋底了。水鞋、水袜子、纳帮夹脸鞋已基本绝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