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畋
杨(1007年—1062年),字乐道,号武叔,麟州新秦(今神木市)人,北宋官员。杨畋出生于将门世家,曾祖父杨重勋为保静军节度使。他喜好学问,明道二年(1033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知谏院。杨畋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原市录事参军、大理寺丞、知岳州等职。庆历五年(1045年),杨畋任荆湖南路(今江西长沙)驻泊辖,负责治理南方边患。嘉祐七年(1062年)四月,杨畋去世,七月归葬于洛阳市杜泽原。
人物介绍
庆历三年,湖南省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及战孤浆峒,前军,大兵悉溃,畋岩下,藉浅草得不死。卒厉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岁余,贼益肆。帝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乃授东染院使、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纳质使还。畋曰:「贼剽攻湖、广七年,所杀不可胜计,今使饱赀粮、据峒穴,其势不久必复乱。」明年春,贼果复出阳山。畋即领众出岭外,涉夏、秋,凡十五战,贼溃,畋感瘴疾归。蛮平,愿还旧官,改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隋州。
召还,为三司户部判官,奉使山西省。丁父忧,会侬智高陷州,召至都门外,辞以丧服不敢见。仁宗赐以服饰御巾,入对便殿。即日,除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畋至韶关市,会张忠战死,智高自广州市回军沙头,将济。畋令苏缄弃英州,蒋偕焚粮储,及召开、岑宗闵、王从政退保韶州。贼势愈炽,畋不能抗,遂杀蒋偕、王正伦,败陈曙,复据南宁市。畋坐是落知谏院、知鄂州,再降为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明年,又降为太常博士,岁终,徙邠州。
复起居舍人,为河东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吏部员外郎。奉使辽朝,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河北省旧以土绢给军装,三司使张方平易以他州绢。畋既同书奏闻,外议籍籍,又密陈其不可。久之,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判吏部流内。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聂氏宗祠计。」
嘉祐三年冬,河北地震。明年,日食正旦。复上疏曰:「刘骜时,日食地震,哀、平之世,嫡嗣屡绝,此天所以示戒也。皇帝宜早立皇嗣,以答天意。」改知制。李珣自防御使迁观察,刘永年自团练使迁防御,畋当草制,封还词头。因言:「祖宗故事,郭进戍西山,董遵诲、姚内斌守环、庆,与强寇对垒,各十余年,未尝转官移镇,重名器也。今珣等无尺寸功,特以外戚故除之,恐非祖宗意。」不报,诏他舍人草制。而范镇言:「朝廷如以畋言为是,当罢珣等所迁官;倘以为非,乞复令畋命词。」不允。进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
嘉祐六年,京师大水,畋上言:「《洪范五行传》:'简聂氏宗祠则水不润下。'又曰:'听之不聪,厥罚常水。'去年夏秋之交,久雨伤稼,澶州河决,东南数路,大水为。皇帝临御以来,容受直谏,非听之不聪也。以孝事亲,非简于宗庙也。然而灾异数见,臣愚以为万机之听,必有失于审者;七庙之享,必有失于顺者,惟陛下积思而矫正之。」乃下其章礼官并两制考议,咸言南郊三圣并,张皇后立庙,皆违经礼。于是诏:「自今南郊以太祖皇帝定配,改温成庙为祠殿。」
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枢密院以为侥幸,乃更定岁数倍之。畋言:「文臣七迁,而内侍始得一磨勘,为不均。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岁考。」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议者谓畋以士人比阉寺为失。卒,赠右谏议大夫。
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大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其后端午赠讲读官,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
人物评价
欧阳修便许杨畋“贤而有文武材”。当杨延昭幼子杨文广在仁宗之世尚未出头时,杨畋自然成为重震杨门家声的希望。可惜皇祐四年南征侬智高的恶战,却无情地证明杨畋的将才有限。他兵败被贬,幸而还能慢慢循文臣之仕途回升,并累任内外要职,最后学士侍读清望之选,成为杨氏将门罕有的学士儒臣。
杨畋因着科举登第的身份,透过座主、门生、同年、同僚的关系,与宋廷一众文臣建立了密切的交谊,加上杨太后将门与武臣之渊源,令他拥有一张很广泛的交际网络。在他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一方面推荐别人,另一方面也受到别人推荐,故此他在平定侬智高之战事中虽跌了一大跤,但在友朋的保护扶持下,得以在仕途中回升,得以膺学士侍读之清选,成为杨氏将门独一无二的学士儒臣。
杨畋曾被他的文臣同僚誉为文武兼资的儒将,作为武将,他领军出师时,倒有着他的祖辈杨家将诸人如杨业、杨延昭那种“舍身忘家”,以及“与士卒同甘苦”,而受士卒爱戴的美好传统。据苏辙所述,杨畋为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其先,以此得其死力”。司马光讥他是儒者迂阔,驾驭不了骄兵悍将而致无功,而苏辙则说他善于用兵、精于兵略,说他曾学李靖兵法,知晓用兵出入变化之道,并曾评说:“今之人,才不及古人,多将辄为所昏。”辙又说杨畋在南方练兵有方,从数千之卒至万人均能胜任。而据欧阳修所记,杨畋又曾将罕传兵书秘本《遁甲立成旁通历》相赠,对于行军打仗,杨畋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平情而论,相比一般文臣,杨畋武干不差,至少不会比因人成事的余靖及孙沔逊色,他虽“家世将家”,又曾有平定山蛮乱之功,但他到底不能与在西北战场的打过硬仗、血战多回的真将才狄青相比,也不能与他祖上的杨门众将相比。另外,他的体格不佳,“病瘦甚赢”,影响他在沙场拼杀的能力。至于杨畋平定蛮猺,是否残暴地镇压“瑶族农民起义”,“扑灭革命烈火”这牵涉观点与立场,与杨畋的才干无关。
作为士大夫,杨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既能诗,又擅书隶,“平居读书,勤苦过少年。好为诗,喜大书,皆可爱”,能作画,又通琴音。而为官则清廉自守,至死家无余财;另一方面,他在政海浮沉多年,磨炼出文臣那种世故谨慎,史称他“素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苏辙曾为他辩护,说“盖其谨畏循循者,所以为勇而人莫知之实”,苏辙所言非虚,杨畋任言官时,他所论的,包括请仁宗早定储位,请求罢仁宗所宠的张皇后庙祠,反对仁宗给外戚李珣和刘永年升官,以及请责降仁宗爱女衮国公主,都是批逆鳞之事且需要有莫大的勇气。王安石称许杨畋“数以言事有直名”,“数言事,无所顾望,言有人所不能言者。故其卒,天子录其忠,膊赐之加等”,“所谓善人之好学而能言者也”,应该如实地反映出宋廷士大夫对杨畋之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