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489年—553年),字遵业,河内郡温县(今温县)人,北魏到北齐时期大臣,西晋南阳王司马模八世孙,鲁阳太守司马兴龙的儿子。
司马子如幼时机敏过人,喜好结交志士。他初入仕途,便担任怀朔镇省事一职,后投靠尔朱荣。永安元年(528年),他迁任行军司马,负责督军作战,后又出任建兴太守。在河阴之变后,司马子如因功被册封为平遥县子,并官至大行台郎中。他助守邺城有功,因此被迁升为相州刺史。在元颢兵败后,他又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职位。在节闵帝时期,他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并进封为阳平郡公。普泰元年(531年),司马子如出任南岐州刺史。永熙元年(532年),他又迁任大行台尚书,开始参预军机要政。在东魏天平初年(534年),他被拜为左仆射。在兴和年间(540年至541年),他担任北道行台,负责巡察各州,并手握官吏黜陟大权。此后,他累迁尚书令,成为“四贵”之一。北齐建立后,司马子如又被别封为须昌县公,并累任司空、太尉等职位。北齐天保三年十二月廿五日,他在邺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怀冀定瀛沧五州诸军事、太师、太尉、怀州刺史,谥号“文明”。
人物生平
司马子如,字遵业,是河内温地人。他的八世祖司马模,曾任晋朝的司空和南阳王。司马模的世子司马保,在晋朝混乱时逃往武威郡,并在那里安家。北魏平定姑臧后,他的家族被迁移到云中居住,他们自己就是这样记载的。他的父亲司马兴龙,曾任北魏的鲁山县太守。
司马子如从小就机智警觉,口才出众。他喜欢与英雄豪杰交往,与高祖(指高欢高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孝昌年间,北州沦陷,司马子如带着家人南逃到肆州,受到尔朱荣的礼遇,并被任命为中军。当尔朱荣向洛阳市进军时,任命司马子如为司马、持节、代理平南将军,监督前军,驻扎在高都。尔朱荣认为建兴地势险要,是往来的要冲,担心后方有忧患,因此让司马子如担任代理建兴太守、当郡都督。永安初年,司马子如被封为平遥县子,食邑三百户,仍然担任大行台郎中。尔朱荣因为司马子如明辨是非,能够解说时事,多次派遣他作为使者前往朝廷,他的使命大多符合皇帝的意图,孝庄帝也接待了他。葛荣之乱时,相州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之中,尔朱荣派遣司马子如秘密进入邺城,协助加强防守。葛荣被平定后,司马子如的爵位晋升为侯。元颢攻入洛阳市时,人心惶惶,因为司马子如曾经守卫过邺城,颇有恩德和信誉,于是被任命为代理相州事务。元颢被平定后,司马子如被召回朝廷,担任金紫光禄大夫。
在尔朱荣被杀之时,司马子如意识到了政变的发生,他从宫中急忙逃出。他到达了尔朱荣的家中,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跟随尔朱荣的妻儿以及尔朱世隆等人一起逃出了京城。当时,世隆想要向北逃回,但子如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说:“事情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现在天下动荡不安,人们只看重强者,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不能表现出软弱。如果一定要向北逃走,恐怕会立刻引起变故,不如分兵把守河桥,回军向京城进发,出其不意,或许可以使敌人溃散。即使事情不如我们所愿,也足以显示我们还有剩余的力量,让天下人看到,从而畏惧我们的强大。”于是,世隆按照子如的计划返回京城。当长广王元晔即位时,司马子如被任命为兼尚书右仆射。前废帝时期,他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晋升为阳平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但他坚决辞去了仪同的职位。
当高欢在信都起义时,由于子如与高欢有旧日的交情,世隆等人对他产生了疑虑,于是他被外放为南岐州刺史。对此,子如感到愤恨,他流着泪向朝廷陈述自己的理由,但最终没有得到免除。高欢进入洛阳市后,子如派使者前去祝贺,并叙述了他们之间的旧日恩情。不久,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大行台尚书,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天平初年,他被任命为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人共同执掌朝政,深受信任。高欢镇守太原市时,子如时常去拜访,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款待,他们常常一起吃饭,从早到晚,当子如要返回时,高欢和娄昭君都会有礼物赠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司马子如性格豪放,又依仗着旧日的恩情,在处理公务时,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人事的任免,公然收受贿赂,无所顾忌。兴和年间,他被任命为北道行台,负责巡查各州,对守令以下的官员有罢免和提升的权力。当他到达定州市时,处决了深泽县县令;当他到达冀州区时,处决了东光县县令。这两人都是因为延误了时机,被他处以极刑。如果有人的话稍微不合他的意,他就会命令武士将他们拖出去,用刀剑威胁。官员和百姓都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他转任尚书令。
子如虽然在义旗起义之初并未参与,但因为与高祖有旧,所以被委以重任,他的意气非常高,不断地聚敛财物。当时,世宗高澄入朝辅政,对子如有些不满,不久,他因为贪污受贿罪被御史中尉崔暹弹劾,被禁止在尚书省。皇帝下诏免了他的大罪,但剥夺了他的官职和爵位。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冀州区刺史。子如能够自我激励,改正错误,因此声望很好,他揭发奸邪,使僚属们都对他敬畏。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并州刺史。皇帝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并另外封他为沁阳市男,食邑二百户。
在北齐接受禅让后,由于司马子如曾经支持和帮助过新政权,因此被封为须昌县公,不久之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司马子如性格幽默风趣,但不喜欢约束自己,他的言谈和玩笑有时过于粗俗,因此有见识的人并不赞同他的行为。然而,他对姐姐非常尊敬,对侄子们也充满慈爱,当时的名士们因此而尊敬和喜爱他,这也是他在当时社会中得到称赞的原因之一。但他的品性并不刚直,处理事情也不能做到公正无私。在世宗时期,中尉崔暹和黄门郎崔季舒都得到了重用。世宗特别自治市去世后,崔暹等人前往晋阳。司马子如向显祖报告了他们的罪行,并劝显祖将他们处死。后来,司马子如因为私事被有关部门弹劾。显祖责备司马子如说:“崔暹和崔季舒曾经侍奉过我的先祖,他们有什么大罪,你竟让我杀掉他们?”因此,司马子如被免官。过了很久,由于他是先帝的老臣,又被任命为太尉。北齐天保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司马子如因病在邺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沧怀五州诸军事、太师、太尉、怀州刺史,追赠物品一千段,谥号为文明。
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消难继承了他的爵位。司马消难娶了高欢的女儿,凭借女婿和贵族公子的身份,多次担任中书、黄门郎、光禄少卿等职。他曾任北河南省刺史,镇守武牢。司马消难广泛涉猎历史传记,有风度和才华,但他不能保持清廉,在任州刺史时被御史弹劾。他还与公众的关系不和睦,遭到公众的诽谤和控告,因为害怕被定罪,便招引邻近的敌人,逃往关西。
司马子如的哥哥司马纂先他去世。司马子如显贵后,追赠司马纂为岳州刺史。司马纂的长子司马世云,性格轻浮且品行不端,但仍然多次被提拔为卫将军、颍州区刺史。司马世云本来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因为司马子如的关系,多次担任州郡的职务。他依仗叔叔的势力,在任职的地方大肆搜刮财物,还放纵自己的淫乱行为。当即将被追究责任时,他内心感到惊恐。侯景反叛时,他便带领整个州响应侯景。当时司马世云的母亲和弟弟在邺城遗址,他便全心全意地投靠侯景,不再有其他的考虑。当将领们在颍川围攻侯景时,司马世云在城头远远地对着将领们说话,言辞非常不敬。但世宗仍然看在司马子如的旧情上,免去了他弟弟们的死罪,将他们流放到北方边境。侯景在涡阳县战败后,司马世云又产生了异心,最终被侯景杀害。
司马世云的弟弟司马膺之,字仲庆。他从小就喜欢学习,风度翩翩。天平年间,司马子如权势显赫,司马膺之从尚书郎逐渐晋升为中书、黄门郎。当司马子如被封为须昌县公时,他将这个爵位转授给了司马膺之。司马膺之家财万贯,他大量投资以增加财富。当时的名士王元景、邢邵等人因为他的家世而对他非常尊重。但由于他性格疏离且傲慢,所以在天保年间,他的官职并没有得到提升。乾明年间,王晞向肃宗推荐,司马膺之被任命为卫尉少卿。河清末年,他担任光禄大夫。后来因为长期患痢疾,无法上朝,到了武平年间,仍然无法上朝,于是在家中被任命为仪同三司。他喜欢阅读《太玄经》,注解扬雄的《蜀都赋》。他常说:“我想要与扬子云一较高下。”北齐灭亡那年,他因为痢疾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司马膺之的弟弟司马子瑞,在天保年间担任定州市长史,后升任吏部郎中,以清廉勤奋和公正无私著称。后升任司徒左长史,兼任廷尉卿,以公正严明受到称赞。乾明初年,他担任御史中丞,严肃认真地进行监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病离职后,被任命为祠部尚书。去世后,被追赠为瀛州刺史,谥号为文节。
司马子瑞的弟弟司马幼之,品行清廉,从小就担任显要的职位。隋朝开皇年间,他在眉山市刺史任上去世。司马子瑞的妻子是令萱的妹妹。当令萱在后主那里得到宠信时,司马子瑞被追赠为怀州刺史,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担任了显要的职位。司马同游,武平县末年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司马同回,担任太府卿。司马同宪,担任通直常侍。然而,司马同游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官员,隋朝开皇年间担任尚书民部侍郎,后在遂宁市刺史任上去世。
轶事典故
司马子如是高欢好友,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号称“四贵”,被高欢子高澄打击,高欢把他找去安慰他,《北史》记载,他拒绝高欢的赏赐,不承认贪污。高洋辅政,他和高隆之打击“二崔”把两人流放,后来高洋即位重新重用“二崔”,司马子如在东魏担任了司空、太尉,他比“二崔”去世早(二崔传),推荐魏收任职,亲近名士,也是有才能的,劝阻高欢拥立元修,如果高欢接受,也不会出现北魏分裂成东西两国,他的政治立场复杂,对元魏也有感情。
亲属成员
人物评价
司马子如是一个才能出众,品行一般的人,在南北朝时期那个动荡的社会上,他的个人经历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对于深刻理解东魏这个政权有重要意义。司马子如曾在尔朱氏集团和高欢集团矛盾时,忠诚受到怀疑,被赶出朝廷,他绕道夏州投奔高欢,受到欢迎和重用。司马子如任大行台尚书,参知军国,成为高欢集团重臣。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
北魏末至唐初司马兴龙家族研究.万方数据.2024-09-18
南北朝行台制度研究.万方数据.2024-09-18
北齐书(全二册).豆瓣读书.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