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栗额金刚鹦鹉

栗额金刚鹦鹉

栗额金刚鹦鹉(学名:Ara severus),又称严厉金刚鹦鹉,是金刚鹦鹉中的迷你型,体型较大的一种。在南美洲的原生地区中还算常见,常与红腹金刚、橙翅亚马逊鹦鹉成群在一起,在原生地里有着稳定的数量与族群。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说话能力比较类似于大型金刚鹦鹉,也比小型金刚鹦鹉强一些。

形态特征

栗额金刚鹦鹉体长40-49厘米,体重307-387克。鸟体为绿色,前额靠近鸟喙的地方为栗色,头顶带有些蓝色的羽毛,脸部有白色的裸皮,裸皮带有横向深棕色的细条状羽毛,沿着裸皮外围有一圈深棕色的羽毛围绕在脸部;翅膀前方弯曲的地方为红色,内侧的次级覆羽也为红色,主要飞行羽之覆羽为蓝色。尾巴内侧羽毛底色为绿色,上方为红棕色,尖端带有蓝色。内侧的尾巴和飞行羽部份为深橘红色,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橙色。该物种是中型金刚鹦鹉中最大的一种,尾巴就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身体大概只有非洲灰鹦鹉那种大小,只是体型比较瘦长些。和其他小型金刚鹦鹉的最大分别就是前额有着栗色的羽毛,脸部的白色裸皮上也有着深棕色的条状羽毛,裸皮的外围带有一圈栗色的羽毛,这也就是该鹦鹉名称的由来。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下的开阔森林,有树木的草地、和森林相邻的平原、雨林地带的边缘地区、充满次要植被的地区、有棕榈植物的沼泽区等;此外村庄、农耕区也偶尔有它们的踪迹。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通常以3到15只的小群体行动,有时候也会聚集比较多的数量,在栖息的树木周围会聚集比较庞大的群体,常常和橙翅亚马逊鹦鹉以及红腹金刚鹦鹉一起行动;在清晨会相当吵杂的聚集前往觅食,大多是在飞行的时候才看的见,在野外个性谨慎害羞,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能悄悄接近,因为要躲避天敌所以喜欢栖息于树梢,在林间,身体的颜色提供了最佳的保护色,只要静静的不动很难被察觉。

通常有迁移的习惯,迁移的地点完全视食物的充足与否而定,叫声粗哑刺耳,有时候在飞行或是接近目标的时候会发出连续不断刺耳粗糙的声音,在很远的距离就可以听见。

个性活泼好动、友善温驯、外表憨厚傻气,体型虽为小型金刚鹦鹉,却有着和大型金刚鹦鹉一样好的语言能力,虽然叫声粗哑刺耳,但是比起大型金刚鹦鹉巨大的音量比较能让人接受,也比大型金刚鹦鹉更容易训练学习些小把戏,对于喜欢金刚鹦鹉却没有庞大空间饲养,又无法忍受大型金刚音量的饲主而言,栗额金刚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它们在欧美是很受欢迎的中型金刚鹦鹉。

主要食物为种子、水果(无花果以及棕榈的果实)、浆果、果,此外农耕区的玉米和谷类也是该物种喜欢的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巴拿马共和国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偶入:美国

繁殖方式

栗额金刚鹦鹉在野外的繁殖期为1-4月,人工豢养的繁殖期则是从5月开始,一次约可产下3-4枚卵,通常不会全部孵化,孵化期间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需要12周,在幼鸟离巢后约两星期可以完全独立。在树洞中筑巢,蛋呈白色,每窝通常有两到三个。雌鸟孵化蛋大约需要28天,早成雏在孵化后约70天离巢飞行。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历史

栗额金刚鹦鹉最初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冯?林奈在1758年发表于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描述。他将其与其他鹦鹉一同归入Psittacus属,并创造了二名法学名Psittacus severus。如今,这种金刚鹦鹉被归入1799年由法国自然学家伯纳德·热尔曼·德·拉塞佩德建立的Ara属,该属目前共有八个现存物种。属名“Ara”源自巴西图皮语中的“macaw”一词,是根据它们的叫声所作的拟声词。种加词severus来自拉丁语,意为“严峻”、“残酷”或“严肃”。该物种被认为是单型的:不承认有亚种存在。

亚种

参考资料

介绍—粟额金刚鹦鹉.波奇网.2024-09-05

栗额金刚鹦鹉.波奇网.2024-09-05

物种图册-栗额金刚鹦鹉.360个人图书馆.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