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泉州城的象征,位于泉州城区南部的鲤城区天后路,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于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披露。
德济门建筑平面呈现多边形,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明清时期的铁炮等。德济门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另外,德济门遗址的发掘,对海外交通城市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截至2024年1月,往来民众和游客们看到的是德济门遗址保护的2.0版本,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
2006年5月,德济门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包括德济门遗址在内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原地区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
因元时朝廷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地位达到前所未有之高,为了表达对妈祖“以德配天,济世救民”的敬意,故而名为“德济门”。
历史沿革
兴建及损毁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被称为“镇南门”。这一城门于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再次被拓建,原城墙围长由20里扩为30里,由镇南门(俗称南门)更名为“德济门”。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德济门的城墙被加厚增高,并建筑月城,即瓮城。该城门于清代再次被重修加固。20世纪20、30年代德济门附近大部分城垣被拆,1948年德济门城楼毁于大火。
发掘历程
2001年,福建博物院会同泉州市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宋、元、明三代叠压有序、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城垣基础得以重见天日。遗址内还出土了修城砖、石质建筑构件、明清时期的铁炮、铁弹丸等文物,并发现有一方17世纪刻有“盘诘奸细“四字的石碑。2001年德济门遗址开始发掘后,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很多番商侨民在这里生活的痕迹,还发现了众多宗教石刻,包括12块古伊斯兰教石刻,4块古基督教石刻,5块印度教石刻,2块佛教石刻。截至2024年1月,往来民众和游客们看到的是德济门遗址保护的2.0版本,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
方位布局
德济门遗址由不同时期的遗迹叠合而成。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浆加固。根据建筑遗迹之间的关系,考古工作区分出南宋、元、明、清等各朝代修建的遗迹,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
重要景点
德济门遗址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已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
宋代城墙遗址
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晋江岸线成弧状东西向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31.5米,墙宽7.2-7.6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筑砌,墙心填土及少量砾石并稍加夯筑而成。
壕沟
壕沟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初为宋代城墙南侧的外城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扩城墙至壕沟以南,并改砌壕沟侧壁及沟底,作为内壕沟使用。壕沟考古发掘揭露长度47.2米,沟宽1.93-2.88米,深2.5-2.75米。壕沟两侧壁由条石丁顺分层砌筑。
明代城墙与瓮城
明代洪武初年(1368-1398年)在元代城墙基础上修建。现存城垣、门楼基础、门道、瓮城等遗迹。瓮城西墙内侧还保留有清代为加宽和加固明代瓮城而增补的一段城墙。
明代城墙在宋代城墙及壕沟南侧,东西向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43.1米,残高0.5-1米,基宽4.8-5.45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墙心填土及少量砾石并稍加夯筑而成。城门门道南窄北宽,平面呈“凸”字形,北端东西两侧保存有城楼墩台遗迹。门道铺架五条石桥板横跨于内壕沟之上。
出土物
德济门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古城门盖、铜钱、瓦当,以及带有“修城砖官”字样的南宋修城官砖和几门残缺的火炮,后经由考古专家考证,这3门大炮都是火药炮,属小炮类,具有近距离杀伤力,初步考证是清代后期制造。另遗址中还挖掘出众多瓷器以及瓷器碎片,包括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碗、盏、碟、炉、瓶等器物及残片。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石质建筑构件、铁弹丸等文物,并发现有一方17世纪刻有“盘诘奸细“四字的石碑。德济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不少是宋元的宗教寺庙构件,如有抱鼓石6块、石柱近百根,当中一块抱鼓石还留有宝珠、犀角杯、画轴、野生灵芝、祥云图案,还有六角星纹饰,以及与元青花瓷类同的装饰元素。
外来宗教石刻
古基督教石刻:这方石刻一端是基督教的十字架与莲座,另一端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这证明了宋元时期泉州政府对各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出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存在融合的现象。
开发与保护
自2001年被发现,再到发掘工作结束后,国家文物局派出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参与德济门遗址的保护展示设计工作。最终确定德济门遗址以露天遗址公园形式开放,市民得以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2004年,德济门遗址经过保护后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分别设计了入口、参观平台、门址展示、遗址标志等。
2006年5月25日,德济门遗址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7月25日,包括德济门遗址在内的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原地区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价值
遗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打破关系清晰。遗址文化层内还出土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防洪
公元1230年也就是南宋年间,郡守游九功于濒江一线建设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墙,开设两门,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南端的德济门。
交通枢纽
德济门遗址北对天后宫,南临晋江,是古代泉州市经晋江开展海上贸易的主要出入口。在宋元时期,德济门既是进出泉州南城的重要通道,是全城的繁华要地,亦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进出口货物集散之地。
文化价值
文物价值
德济门遗址文化层内出土有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
所获荣誉
相关轶事
相传李贽自29岁离乡到河南辉县市担任教谕后,仅在34岁为父亲丧事那一年返回家乡,当时正赶上倭寇大举入侵泉州市,到家后的他顾不上守孝,就投入抵抗倭寇的战斗中。其不仅立刻率领族中子弟,配合官兵,还登临德济门城头,冒着敌人的流箭飞蝗石,昼夜守备,直到击退敌寇。
旅行家马可·波罗护送元朝公主弘吉剌·伯蓝也怯赤远嫁波斯,也曾从南门沿着聚宝街到后渚港登船。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1-27
德济门遗址:曾经见证贸易往来的大门.百家号.2024-01-27
德济门遗址.泉州市人民政府.2024-01-27
泉州宝藏之德济门遗址:这个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竟用于防洪.今日头条.2024-01-27
泉州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6项.闽南网.2024-01-27
德济门遗址:古城门见证“海丝”旧史遗韵.百家号.2024-01-27
德济门遗址.百家号.2024-01-27
古城风华 宋元遗响 | 德济门:见证四海舶商诸蕃琛贡云集的古城门.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