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探险家。
马克·波罗生于1254年,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曾经到过元王朝的首都,受到大汗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接见。1269年尼柯罗兄弟回到威尼斯,他们给15岁的马可·波罗讲了关于在东方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当尼柯罗兄弟再次向东方进发时,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坚决要同行。于是在1271年11月马可·波罗一行人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三年半的长途跋涉,终于在1275年5月来到中国,见到了忽必烈大汗。从1275年到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人共在中国生活了17年。17年间,马可·波罗很快就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以及元朝的各种礼仪规章制度,赢得了孛儿只斤·忽必烈的信任,并且还让他在朝廷里任职。马可·波罗还多次奉忽必烈之命巡视中国各地,到过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江南一带,也曾出使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地,甚至还在扬州市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员。由于马可·波罗一行人久居中国,难免也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但多次请求都被忽必烈挽留。1289年波斯王妃去世,向元朝请婚,忽必烈选故妃族人阔阔真公主为伊利汗国王妃。马可父子想趁此机会返国,于是请求使臣和阔阔真公主让他们作为护送,孛儿只斤·忽必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公元1292年夏,马可·波罗一行人利用护送阔阔真公主的机会踏上回国的征程。终于在1295年马可·波罗一行人回到了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大约在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战败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他在狱中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与之同狱的文学家鲁斯梯记录了他的经历,并于1298年成书,即《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夏,威尼斯和热那亚共和国议和,马可·波罗获释回到家乡。1324年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威尼斯去世,享年70岁。
现代学者正安认为马可·波罗是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个外国人。他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现代学者肖宪认为马可·波罗还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打破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促进了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和文化交流。但是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中记载的经历是否真实等问题尚有一定争议。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马可·波罗(Marco Polo)生于1254年,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曾前往钦察汗国。在回国的途中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发生战争。尼柯罗为了安全和兄弟Pablo Maffeo只能向东到布哈拉城。在布哈拉城尼柯罗兄弟遇见了伊利汗国派往元朝觐见孛儿只斤·忽必烈大汗的使节,便随同一起来到元朝的首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并带回了大汗忽必烈给罗马教皇的信。1269年,尼柯罗兄弟回到威尼斯。父亲和叔叔给马克·波罗讲了关于东方(泛指亚洲,包括近东、中东、远东,这里指中国)旅行的经历,在马可·波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时候他便下定决心要到中国。
据史料记载意大利早期的商业繁荣也有成吉思汗功劳。根据丝绸之路历史学家弗兰科潘的说法,欧洲的商业在中世纪后期之所以能够扩张,靠的是蒙古族在整个欧亚大陆打造的稳定政治平台和通商平台。除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战役之外,13一14世纪崛起的意大利商业重镇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都是依靠与东方的贸易而发财致富的,那里的商人一般都是购买中国、印度、波斯等地的香料、丝绸和布匹,通过到手转卖以后再分散流向广袤的欧洲其他地区。就连意大利中部一些不知名的小镇都开始注目东方,希望和丝绸之路发展联系,从中汲取先进文化、思想,尤其是商业利润。
中国之行
由于教皇克莱门特四世刚去世,而新教皇迟迟未能选出,马可·波罗一行人便在威尼斯等待了两年时光。正当他们急不可耐地准备东返复命时,传来了选出新教皇格雷戈里十世的消息。尼柯罗兄弟完成了大汗的使命,将信交给了教皇,并带着罗马教皇的复信和礼品,重新去往东方的时候,马可·波罗坚决要与之同行。于是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一行人在1271年11月,离开威尼斯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他们乘船渡过地中海,到达小亚细亚半岛,经由亚美尼亚折向南行,来到了濒临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他们原打算走海路前往中国,但是当地的船只是缝合船,可能经受不住海上的大风大浪。出于安全原因最后马可·波罗一行人选择了陆路。于是他们穿过伊朗高原和阿富汗北部,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过三年半的时间,终于在1275年5月来到中原地区,见到了孛儿只斤·忽必烈大汗。
从1275年-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人一直在中国生活了17年。在这17年间年轻的马可·波罗很快就掌握了蒙古语和汉语,以及元朝的礼仪和相关制度。马可·波罗凭借自己的才能,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并且在忽必烈大汗的朝廷里任职。1287年-1289年,马可·波罗还受命出使印度和斯里兰卡,这次出使往返都是从海路,而且都经过了当时最大的港口城市泉州市。17年间,马可·波罗还多次奉忽必烈之命巡视中国各地,到过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江南一带,也曾出使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地,甚至还在扬州市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员。马可·波罗每次都能按照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要求,完成使命,因此深受大汗忽必烈的赏识。每到一处,他都对当地的社会情况、物产资源、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等,进行详细的考察。
据《马可·波罗游记》中信息记载元朝大都非常繁华,元朝大都非常繁华,四周城墙共有12座大门;从大都出发有通往各省的驿道,每条路上都有驿站,给往来人员提供方便。从大都出来向西走有一条永定河,河面上有很多载着货物的船只。从永定河往西走50公里左右即可到达涿州城,这里的商业、手工业极其发达,有精美的丝绸,还有供旅客食宿的旅馆。马可·波罗还介绍大同府以制造武器和其他军需用品为主,也种植葡萄;京兆府以制造业闻名;蛮子省有著名的成都府,成都府外有很多河流,最后都汇于一条叫“长江”的大江;缅城和交州盛产黄金和药材,居民多吃米、肉、乳;阿木(今云南元江)盛产牛、马,商人将牛、马贩运至印度;扬州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也制造武器和其他军需用品,驻扎着很多军队;杭州市商业发达,商人云集,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福州市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剌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云帆遮天,货物堆积如山;等等元朝繁华的场景。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奉命出使多地,马可·波罗的第一站到达涿州市(今河北涿州市),离涿州1里处有两条道路分岔,一条向西通契丹省,一条向东南通蛮子(指南宋辖境)省。在出使契丹省和蛮子马的途中,马可·波罗还经过西道的太原府、京兆府(今西安市)、成都府、吐蕃(即西藏自治区,实际指今四川省之雅安市、天全县一带)、建都(今西昌市)、押赤或鸦赤(蒙古族对昆明的称呼)、哈刺章(即专指今城市大理)、匝儿丹丹(Zardandan,波斯语zar为金,dandan为齿。当地人以金片包齿,故名金齿。唐朝即有此族名,元仍之。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及其省会永昌(元称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地区)。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地貌、特产、野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一些人物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重返欧洲
马可·波罗一行人久居中国,难免思念故乡。但他们多次请求返回故乡威尼斯都被孛儿只斤·忽必烈挽留下来。终于在1289年波斯伊利汗阿鲁浑的蒙古妃子去世,遗命非其族人不得袭王妃之位。阿鲁浑便派使者前来元朝请婚,要求赐故妃族人之女为妻。忽必烈选故妃族人阔阔真公主为伊利汗国王妃。使臣得知约翰·马可·波罗具有航海经验,想让其护送阔阔真公主回到波斯,正好马可父子也想趁此机会返国。所以便让使臣和阔阔真公主向忽必烈请求同意,随后忽必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完成使命后可以回国。于是在1292年,马可·波罗一行人踏上了返乡的征程。孛儿只斤·忽必烈给他们准备了14艘船,其中有三四艘9桅12帆的大船供公主和护送的使者乘坐,每艘船都有水手等二百多人。船队从泉州市出发,驶向南海,经过爪哇、苏门答腊岛,进入印度洋,整整花了18个月的时间,才抵达波斯的忽里模子(今霍尔木兹海峡)。从这里登陆后,得悉阿鲁浑已逝世,由海合都继承汗位。乞合都将阔阔真公主许配给阿鲁浑的儿子合赞汗,马可·波罗一行把公主护送到合赞的驻地,完成了大汗交给的护送公主的使命。然后他们继续西行,经两河流域、高加索,由黑海乘船到君土坦丁堡,过地中海而返回本土。终于在1295年的冬天,马可·波罗一行人回到了离别了26年的故乡威尼斯。
游记完成
在大约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战败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马可·波罗在狱中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他在同一监狱的文学家鲁斯梯记录了他的故事,并于1298年成书,即《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一经问世,这部著作中所记述的情况超出了当时欧洲人的常识,许多人不相信东方世界能有那么高度发达的文明,甚而怀疑这部著作的真实性,认为它是马可·波罗编造的。后来在1324年马可·波罗临终之时,竟有亲友要他作最后的忏悔,公开否认他的著作。但马可·波罗坚定地说这本书完全是真实的记录,他宣称“我所说的,还不及我见到的一半”。
晚年与逝世
1298年,即《马可·波罗游记》成书的同年,威尼斯和热那亚议和,马可·波罗获释回到家乡。1324年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故乡威尼斯去世,享年70岁。遵照马可·波罗的遗言,家人将他安葬在威尼斯的圣洛伦索教堂的墓地,陪伴在他的父亲尼柯罗·波罗身旁。
主要成果
马可·波罗的足迹踏遍东方丝绸之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灿烂文明带回欧洲,为西方世界扫除地图上的东方迷雾。同时,他将西方的文化与知识传播至东方,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是他留给世人的一笔丰厚遗产。如今,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队的领导人曾经读过马可·波罗的书,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示,激起他们对于东方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
主要作品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最初书名是《寰宇记》。讲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原地区的所见所闻,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还有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马可·波罗游记》分4卷,第一卷记载了他们东行时的沿途见闻;第二卷记载了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忽必烈及其宫殿、首都、朝廷、政府、节庆和游猎等事,以及在杭州市、福州市、泉州市等地的见闻;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印度等地的见闻;第四卷记载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之间的战争和在亚洲北部的见闻。全书共229章,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城市的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业、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中国,映堂居士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中西闻见录》第21号上发表《元代西人入中国述》短文,是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此后120余年来,中国已有《马可波罗行纪》文言文译本六种,蒙文译本二种,介绍及研究性专册、论文百余种。在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行纪》已鉴定出143种不同的抄本和印本,这些本子的年代跨度从1351年到19世纪,所采用的语言包括罗曼语(即法意混合语)、宫廷法语、拉丁语、威尼斯语、托斯卡纳语、德语、西班牙语、波西米亚语、阿拉贡语、加泰隆语、葡萄牙语、爱尔兰语和英语”,等等。《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行纪》一经问世,在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中西文献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想了解中国却又无法来到中国的欧洲人眼中,《马可·波罗游记》几乎成了当时西方了解中国最方便、最明晰、信息量最大的文献。它不仅为欧洲人了解中原地区提供了许多欲知而又未知的信息,还为欧洲人提供了一幅元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画面。西方地理学家根据马可·波罗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并且唤起了西方一批冒险家、航海家的热情,成为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力和其后所谓“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契机。
重要争议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和《马可·波罗游记》是否真实这个疑问,各国学者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争论。早在1941年,中国学者杨志玖教授在1941年发现在《永乐大典》所收《经世大典·站赤》中发现了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波斯使臣火者等护送阔阔真公主返回波斯的记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完全相同,这也证明《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他也确实来过中国。在1966年,德国蒙古史学者福赫伯发表《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交往》一文,列举出《游记》存在的若干疑点,如扬州市做官,献抛石机攻陷襄阳市,未提茶叶和汉字书法等。认为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个质疑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亨利·玉尔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提出了。
1970年,英国学者鲍埃勒博士在其论文《拉施特与法兰克人》中,又揭出波斯文《史集》有关合赞汗在阿八哈耳城接见阿鲁浑汗所遣自中国迎娶卜鲁罕元妃同族女弘吉剌·伯蓝也怯赤的火者等使团,且与阔阔真成婚的原始记载。进一步印正了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的真实性。但在1982年4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维多利亚港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远东部克雷格·克鲁纳斯《探险家的足迹》一文。该文全面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事实,还指责《游记》是主要采自波斯旅游手册的“克里空”虚假 报道。
1982年10月,杨志玖教授发表《马可·波罗与中国》一文,反驳回应在1966年和1982年克鲁纳斯和福赫伯的相关质疑。杨志玖教授指出,《游记》中没有提到茶和汉字,用波斯语称呼中国地名等缺憾,只能说明马可·波罗来华后仍然保持着本国的习俗文化,对汉文化所知甚少,不能因为中国史书没有见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及《游记》记述中的缺点错误而否定其来华的无可置疑的事实。1995 年英国英国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朗西丝·伍德博士(中文名吴芳思)所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出版,伍德的书是以182 页专著的形式出现,所引参考书97种,除导言、结语之外,正文竟有15章,集怀疑和否定占内容的大多数。其观点基本承袭怀疑说,即集中于“记载失误”“记载遗漏”“汉文文献无正面记述”三个基本方面。1999 年杨志玖教授撰写并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正文也是15个专题,来回应伍德博士的质疑,在书中“若说 是抄自波斯文指南,试问,哪有如此内容丰富的指南书可抄?”用反证法进一步证实伍德观点的不可 靠性,明确回答:“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在此前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蔡美彪教授曾撰写《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罗依果教授也发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还有陈得芝、黄时鉴等人的论文。这些著名学者的重要文章也批评反驳伍德博士等人的怀疑论和否定论,赞同杨志玖教授的观点。在这场长达七八十年的争论中,蒙元史、中外交通史专家与一般文化学者分居肯定说、否定说两营垒,泾渭分明。争论已增加双方的沟通理解,理清了许多问题,但因术业有专攻,争议正未有穷期。同时,呼吁蒙元史、中外交通史专家更多地向文化传媒宣传介绍关于马可·波罗来华的真相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马可·波罗中国之旅的探讨。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经历是否真实
1979年,美国学者海格尔翻检马可·波罗《游记》全文,发现其中一些矛盾和可疑之点,撰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问题》,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北京市,他关于中国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道听途说。杨志玖教授撰《马可·波罗足迹遍中国》一文回应,与海格尔商。他考订《游记》所述马可·波罗出使云南省、波斯、印度以及镇江市、福州市、苏州市等描述,找出了一些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南方的内证,证明了马可·波罗不仅到过中国北方,也到过南方。
1982年杨志玖教授在《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几个问题》一文,围绕“马可·波罗懂不懂汉语”“马可·波罗是否做过扬州总管”“《中堂事记》的发郎国人是否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三个议题,就过去引起质疑的马可·波罗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华身份和相关汉籍史料等质疑,作了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论述。关于“马可·波罗懂不懂汉语”,杨志玖教授在文中指出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朝代。它虽然利用了一些汉族进行统治,但也利用了不少的色目人(或称西域人、回族)帮着治理国家,而这些人的地位远在汉人之上。成吉思汗时曾借用维吾尔文拼写蒙古语,孛儿只斤·忽必烈时又用西藏自治区僧人八思巴造蒙古新字,政府诏令统用蒙古新字。因此,汉语、文言文在当时的官场上并不是必要的。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时,江淮行省的官僚中竟无一人通文墨者。据说蒙古官长写汉字“七”竟向左转作“于”。蒙古族的汉文知识如此,对于马可·波罗,一个外国人,怎么能懂汉语写汉字。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做过扬州总管”,杨志玖教授在文中指出这只是文字翻译的误会,以致误以为真。元世祖至元二年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族充总管,回族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卷六),但此后色目人当达鲁花赤的还很不少。马可·波罗若真在扬州市作长官,应是达鲁花赤或副达鲁花赤,不应是总管。关于“《中堂事记》的发郎国人是否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杨志玖教授在文中指出在《马克·波罗游记》第五章中记载,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自君士坦丁堡出发,到达克里米亚半岛的速达克(或译托尔对亚),从此至钦察汗国汗君主孛儿只斤·别儿哥汗所。留居一年后,别儿哥与伊利汗君主孛儿只斤·旭烈兀发生大战。战争阻碍了他们的归程,于是继续东行,到中亚的不花剌城。三年后,在此逢旭烈兀派往忽必烈汗的使臣,使臣劝之入朝,一年后抵忽必烈汗所。别儿哥和旭烈兀的战争发生在一二六二年(中统三年)下半年,主要战役发生在该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因此波罗兄弟应在一二六三年往不花剌,留居三年(公元1263-1265年)后东行一年,最早当于一二六六年即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至元三年到达上都。这和中统二年相距五、六年,因而朝见忽必烈的发郎国使臣不可能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做过官,中国学者余志群在《马可·波罗行迹扬州方志考》一文中提到在万历《扬州府志》和康熙帝《扬州府志》中也找到了马可·波罗扬州为官的史实。这也印证了马可·波罗到中国的经历是真实的。
影响与评价
马克·波罗所著《马克·波罗游记》对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作品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以后地理大发现产生了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15世纪葡萄牙帝国航海家亨利亲王,受马可·波罗的影响而对航海事业极其着迷。欧洲中世纪地球仪的制作者马丁·贝海姆受到马可·波罗的影响而极力倡导到东方去。马丁·贝海姆的地球仪是于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航前制作成功的,这个地球仪是根据克罗狄斯·托勒密的理论和马可·波罗的《游记》绘制而成的。
现代学者芶正安在作品《诗述中华史》中评价:马可·波罗是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个外国人。他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的养蚕、丝绸、造纸、纸币、印刷、烧煤以及城市建筑、市政管理、文学艺术等介绍给世界各国。
现代学者肖宪在作品《海上丝路的千年兴衰》中评价:马可·波罗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打破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促进了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马可·波罗纪念馆
为了纪念马可·波罗扬州当地建立了马可·波罗纪念馆,纪念馆就坐落于古运河畔,南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扬州城东门遗址,马可·波罗当年就是从这里的城门进入扬州城。塑像底座的碑文上写道,“马可·波罗是700多年前唯一走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外国人,是打开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大门的第一人。”
马可·波罗广场
马可·波罗广场始建于1910年。以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命名。马可·波罗广场位于河北区的原意租界,南临海河,北到京山铁路,占地2200平方米,位于原马可·波罗路(今民族路)和但丁路(今自由道)交会处,是随着20世纪初意租界规划开辟而形成的。广场周边从1908年至1916年历时八年建成了意式花园别墅住宅建筑群。建筑为砖木结构,均为二层,带半地下室,共计6栋。该建筑群分三组,围绕圆形的马可·波罗广场而建。建筑整体造型优美,风貌别其一格。广场建筑群由和平女神雕塑和6座典型的意大利南部地中海风格的别墅组成,主体雕塑包括喷泉水池、基座、罗马柱、和平女神像,高13.6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基座上部装饰了4个欧式人物雕像,柱顶为展翅飞翔的和平女神铜像,其手拿一根橄榄枝,象征着“友谊和平”这一永恒的主题。
马可·波罗国际机场
威尼斯马可·波罗国际机场就是以著名旅行家、商人的名字命名。威尼斯马可·波罗国际机场位于意大利威内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管理机构是威尼斯机场公司。意大利威尼斯与中国苏州市1980年3月24日结成友好城市,如今每天都有飞机从马可·波罗机场起飞,往返于北京市和威尼斯之间。
马可·波罗奖
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打开与中国交往的大门,派遣亨利·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他把这次负有特殊使命的重大外交行动,命名为“波罗行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志愿者协会为了促进美中民间友好关系的发展,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奖项,用来表彰为中美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这个奖项就叫“马可·波罗奖”。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现代学者芶正安在《诗述中华史》中写到:“马可·波罗中国行,周游四海趣横生。天书一部欧洲走,发聩传奇世界惊。”意为马可·波罗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书,在欧洲成名之后让世界震惊。
意大利作家伊拉利亚·巴尔索蒂的少儿读物《我的第一本大百科全书》讲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的经历,书中描绘了作为伟大旅行家的人物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读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可·波罗.百家号.2024-06-02
外专局副局长授予威廉·约翰逊先生马可·波罗奖.中国政府网.2023-12-29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2-29
玫琳凯亚太区总裁蔡庆国荣获马可·波罗奖.zhixiaowang.2024-01-04
马哥波罗 马可波罗 (1975).豆瓣电影.2023-12-05
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982).豆瓣电影.2023-12-05
马可波罗回香都 Marco Polo: Return to Xanadu (2001).豆瓣电影.2023-12-05
马可波罗 第一季 Marco Polo Season 1 (2014).豆瓣电影.2023-12-05
马可波罗 第二季 Marco Polo Season 2 (2016).豆瓣电影.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