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农
朱晓农,教授,男,乌镇镇人,1952年生于上海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人物简介
朱晓农,教授,男,浙江乌镇人,1952年生于上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作。现在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十多年来主持十多个立项专案研究,包括获得声誉卓著的澳大利亚研究院研究基金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Fellowship,1996-2000),香港研究资助局 (RGC) 竞标专项拨款 (CERG grant,2006-2009) 和一般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2009-2012)等。研究领域包括:演化音法学、实验语音学、音系学、类型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主张并实践以现代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人文社会课题,以实验和数学的手段探讨语言演化中的长久难题。
主要工作
分八个方面——(1)音法学之一:音法理论,(2)音法学之二:实验语音学,(3)音法学之三:田野语音学和音法类型学,(4)音法学之四:音节学,(5)音法学之五:演化音法学。(6)语言学其他方面,(7)语言、逻辑与科学,(8)方法论。
(1)音法学之一:音法理论
1. 建立语音学与语言学的相互关系,这个结合面在语音学中叫“语言语音学”,在语言学中叫“音法学”。
2. 建立音法学的分支系统,包括三大领域六个分支:基础音法学(解剖、声学、听感)、共时音法学(音节学、音法类型学)、演化音法学。
(2)音法学之二:实验语音学
1. 建立声调描写的框架和程序——LZ归一化。
2. 设计两字调的描写程序。
3. 厘清元音内在时长和外在时长。
4. 重新定义元音。
(3)音法学之三:田野语音学和音法类型学
1. 建立世界语言音段为主和音段-发声兼重的两分音法类型。
2. 发现假声的语言学功能:用作声调特征和小称语素。
3. 大面积发现弛声。
4. 发现吴语“次清分调”和赣语“次清化浊”的实质为送气段侵入元音段(清浊音变圈之二)。
5. 大面积发现嘎裂声,辨认出嘎裂声的区别作用。
6. 发现松紧的发声态实质:松为弛声,紧为嘎裂声。
(4)音法学之四:音节学
1. 建立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音系学——音节学。
2. 重新定义音节。
(5)音法学之五:演化音法学
1. 清浊音变圈之一:清爆-内爆音-带声。
2. 清浊音变圈之二:清送-弱送-弱弛-弛声。
3. 古全浊为弛声。
4. 声调起因于发声态。
5. 古上声带假声。
6. 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
7. 元音推链高化的原因。
(6)语言学其他方面
l 尝试对修辞格进行形式化处理
l 尝试对复句进行形式化处理
l 尝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处理
——见《方法:语言学的灵魂》第四编。
(7)语言、逻辑与科学
l 语言结构与逻辑形式相关。
l 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是因为没有演绎逻辑。没发展出演绎逻辑是因为古汉语结构不是合适的表达手段。
l “东西文化对立”是中国眼光中的图景。世界范围内只有“演绎文化”和“非演绎文化”的对立。
l 人类文化演化的五个阶段,由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五种程度定义:10万年前有了有声语言,5千年前有了文字,2300年前有了演绎逻辑和形式科学,300年前有了经验科学,50年前出现电脑。
l 10万年前生物竞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体质演化的适应性,10万年来人类竞争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文化演化的形式。
l 语法结构与法治程度相关。
(8)方法论
1. 提出一张思维性质的流程图。
2. 演绎,只有演绎,才是推动科学的动力。
——见《方法:语言学的灵魂》。
著作介绍
出版著作8种:
1. A Grammar of Shanghai Wu (Lincom Europa 2006)
2. Shanghai Tonetics (Lincom Europa 1999)
3. 《语音学》(商务 2010)
4.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5. 《音韵研究》(商务 2006)
6. 《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有两种即将出版:
9. 《音法演化:喉部发声》
10. 《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合著)
主编一种:《中国语言学集刊》四卷一期,2009.
译著两种:
《语言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by Robert Dix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合译,附评论性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语言导论》第4版(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4th edition, by Victoria Fromkin \u0026 Robert Rodman.)合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4.
审校一种:《语音学教程》(A Course in Phonetics, by Peter Ladefoged, 5th edition, 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介绍
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于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言科学》《中国语音学报》,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北大《语言学论丛》等刊物。主要有:
【2011】
语言语音学和音法学:理论新框架。《语言研究》 31.1: 4-85.
【2010】
全浊弛声论: 兼论全浊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语言研究》3:1-19.
全州县土话音节的四分发声活动:兼论自发内爆音(合作)《方言》4.
声调四维度(合作). 《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75寿庆论文集》(潘悟云、沈钟伟编),415-430.上海教育出版社
嘎裂声作为低调特征:河北省方言的声调考察(合作).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第7辑134-147.
《语言的兴衰》(迪克森) 译后. 415-430.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岳阳话中的假声(合作).《当代语言学》1:24-32.
【2009】
重塑语音学. 《中国语言学集刊》4.1: 1-22.
声调起因于发声. 复旦《语言研究集刊》第6辑, 1-29.
弛化:探索吴江区次清分调的原因(合作). 《中国语文》4:324-332.
发声态的语言学功能. 《语言研究》3:1-19.
弛声化:佤语中的松元音 (合作). 《民族语文》2:69-81.
自发新生内爆音:来自赣语、闽语、哈尼语、吴语的一手材料(合作). 《方言》1:10-17.
潮州话入声的阴低阳高(合作). 《中国语言学集刊》4.1: 115-128.
【2008】
A chain vowel raising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In C Bowern, B Evans and L Miceli (eds). Morphology and Language History. 349-354. 费城: John Benajamins.
音节和音节学. 《东方语言学》4: 142-164.
嘎裂化:哈尼语紧元音(合作). 《民族语文》4:9-18.
入声演化三途 (合作).《中国语文》4(325): 324-338.
术语命名的原则、方法、标准——辨析一些中文语音学术语.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第5辑, 1-17.
【2007】
证早期上声带假声.《中国语文》 2: 160-168.
清浊音变圈:自然音变和泛时层次 (合作). 《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丁邦新编),166-186. 上教社.
高坝侗语五平调和分域四度标调法(合作). 复旦《语言研究集刊》.第4辑, 306-317.
【2006】
Creaky voice and the dialectal boundary between Taizhou and Wuzhou 吴语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4.1: 121-134.
历史语言学的新视野. 《语言研究》4: 31-42.
历史语言学的五项基本. 《东方语言学》创刊号,121-130.
【2005】
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 《民族语文》1:1-6.
上海市声调右扩展的语音实质. 北大《语言学论丛》第31辑, 176-194.
说有无.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 第2辑, 308- 316.
从僧佑佛经译论看中国古代语言理论(朱晓农/朱志瑜). 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389-394. 北京市:学苑出版社
【2004】
亲密与高调: 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2004.3: 193-222.
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 《中国语文》2004.5: 440-451.
唇音齿龈化和重纽四等.《语言研究》3:11-17. 收入《音韵研究》 370-384.
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声中折调.《方言》2004.3: 226-230. 又载于《庆祝〈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75-179. 商务 2004. 收入《音韵研究》122-131.
基频归一化: 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语言科学》3:1, 3-19.
【2003】
从群母论浊声和摩擦: 实验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实验. 《语言研究》2003(23).2: 5-18.
颚近音的日化. 《汉语史学报》第三辑, 129-142. 收于《音韵研究》343-369.
谈谈调查太平洋岛施格语的学习体会.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____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戴昭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7-42.
韶关话的小称调和嘎裂声(合作).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____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46-354. 戴昭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Mandarin In J Garry \u0026 C Rubino (eds.) Facts about the World’s Languages: A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 N.J. The HoneyWorks Wilson Company.
【1998】
The microprosodics of tone sandhi in Shanghai disyllabic word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Processing, Sydney.
Tonal complexity as a dialectal feature: 25 linguistic tonetic contrasts in the citation tones of three southern Wu dialects (co-authored).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Processing, 悉尼
【1996】
上海音系. 《国外语言学》 2: 29-37.
Two stress patterns in Shanghai Chinese. McCormack, P. \u0026 A. Russe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1-586, Canberra.
Intrinsic vowel duration in Shanghai open syllable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science andtechnology, 445-450.
【1992】
Intrinsic vowel F0 in a contour tone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Science and Tec hnology, 501-6. Melbourne, 30/11- 3/12.
【1991】
秦人逻辑论纲.《文化的语言视界》, 301-32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
一个公理化的修辞格系统. 余志红编《现代语言学:全方位的探索》, 349-379.延边大学出版社
陆法言. 白冰编《十大语文学家》, 85-11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89】
复句重分类:意义形式化的一项尝试. 《汉语学习》6: 15-19.
腭化与 -i- 失落.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86-94. 收于《音韵研究》330-342.
论中古汉语的腭化与非腭化问题. 《汉字文化》1989.1: 101-108. 收于《音韵研究》314-329.
【1988】
反训正解. 《汉语学习》5: 31-35.
语法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法____从主语的有定无定谈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 59-66. (人大《复印数据语言文字卷》10: 115-122)
差异、统一性、科学主义. 《北方论丛》4: 5-10. (人大《复印数据语言文字卷》 8: 45-51).
虚实谈:现代语言学的工作旨趣 . 《文字与文化》丛书4: 339-366.
【1987】
虚实谈:现代语言学的工作旨趣 . 《文字与文化》丛书 2: 1-27.
【1986】
古音学始末. 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编 《争鸣与探索》. 又载《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 58-90. 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1983】
读《论汉语普通话的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语言研究》5: 249-254. 收入《音韵研究》135-144.
【1982】
关于普通话日母的音值. 《中国语文通讯》3: 19-22. 收入《音韵研究》132-134.
汉越南语和切韵唇音字(合作). 吴文祺编《中华文史论丛》语言文字专辑 (1), 323-356. 上海古籍社.
2010年1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