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虾

毛虾

毛虾属(Acetes)的总称。又名小白虾、水虾、虾皮。属甲壳纲十足目樱虾科。体小而侧扁,长3~4cm。体无色透明。温、热带海洋虾类。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多数种类分布在印度马来群岛日本朝鲜和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除供鲜食外,可加工成虾皮、虾酱虾油等。

形态特征

体颇侧扁。壳极薄。额角短小。头胸甲具眼后刺及肝刺。

足仅有前面3对,呈极小的钳状,后两对退化消失。雌性第三步足基部之腹甲向后突出,称生殖板,其后缘中部向前方凹陷,两侧形成两个乳头状突起。雄性胸部末节腹甲向后方腹面突出,形如一对乳头,雄孔即开口于其腹面。第一腹肢雌性无内肢,雄性则为一交配器。雄附肢在第二腹肢内肢基部腹面,为一斜行排列长圆形的片状突起,顶端具2钩状刺毛。尾肢的基肢腹面有一红色圆点,内肢短于外肢,基部外侧有红色小点。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多数种类分布在印度马来群岛日本朝鲜和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

毛虾的世界年产量20多万吨,其中以中国毛虾产量最大,1985年世界产量为22.26万吨,1987年为17.9万吨,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约占80%。以中原地区沿海的产量最大,1987年为16.24万吨,1988年为19.06万吨,居中国全部虾类之首。渤海为主要产地,平均年产7万~8万吨,1954年最高产量达13万吨。此外,如江苏省海州湾浙江省温州市沿海、广东省阳江市附近和台湾省沿海也是毛虾的主要渔区。日本毛虾在黄海东海产量远不如中国毛虾,而在南海则多于中国毛虾,日本、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的西南岸都有相当大的产量。红毛广东的产量也很大。毛虾渔汛通常1年2次,一次在3~7月,另一次在9~11月。

捕捞毛虾的方式多为使毛虾顺潮流进入网袋中,中国沿海主要用张网、挂子网、船张网等进行捕捞,也有用小船拖网捕捞。中国台湾和日本用袋形定置网和推网捕捞。

毛虾体小,皮薄,肉少,在气温高时,真虾下目不能长期保存,且渔获量大,除少数鲜售外,大多是直接晒干,或把毛虾煮熟后晒干,称虾皮。春汛捕捞的毛虾,体大、肉肥,煮熟晒干后还可剥制成小虾米。此外,将毛虾捣碎、加盐,在阳光下曝晒、发酵,可制成虾酱;用盐浸制滤出发酵品的液汁,就是虾油。虾酱和虾油用以调味或腌制各种小菜,别有风味。毛虾除食用外,在制作虾皮时,把脱落下来的皮、壳、头、足等大量碎屑用作饲料或肥料。此外,毛虾也是浅海底层鱼、虾的良好天然饵料。

生活习性

毛虾为中上层虾类,喜栖居于有大量淡水排出的浅海环境和有强大潮流的泥底浅水区,通常栖于湾澳或河口附近。生活在深达30米以下的水层,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白天下沉,夜间在表层海域集群。由于第四、第五对步足完全消失,因此它不能停留在海底爬行。而在第三颚足和前三对步足上都生有许多羽状刚毛,增加了浮游生活的能力。虽然前三对步足还保留着非常退化而极微小的钳状构造,但已没有捕捉食物的能力,而是靠口部附肢和颚足上的侧毛从水中滤取藻类等食物。但有时也摄食一些有机碎屑和小型浮游动物

繁殖特点

毛虾常成群栖息于河口区、港湾以及岛屿周围、水深不超过50米的泥沙底浅海,远洋或深海区尚未发现。渤海中国毛虾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夏季有时也上升到表层。因游泳能力较弱,随涨落潮而往复。冬季水温下降,稍向深处移动。春季以后,在接近河口或近岸浅水地带产卵;随着水温逐渐上升,产卵场的范围日益扩大。雌雄虾在雌性腺发育成熟后进行交配,雄虾将发育成熟的精。排于雌虾生殖板腹面前缘附近的受精卵囊内,卵子自生殖孔排出时受精。受精卵为半沉性,孵出后须经无节幼体期、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和仔虾期多次变态方成为幼虾。一年产生2个世代。越冬虾群中的雌虾体长多数为25~35毫米,偶有少数个体达40毫米左右,雄虾体长为20~30毫米,产卵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产卵期为6月。其后代即第1世代,或称夏世代。夏世代雌虾体长20~30毫米,雄虾16~25毫米,产卵期7月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产卵期为8月。越冬虾群产卵后大部分迅即死亡;夏世代产卵后则有一部分继续生存下来与夏世代繁殖的后代(即第2世代,或称秋世代)一道组成越冬虾群。毛虾属中一年产生2个世代的,除渤海中国毛虾外,还有日本西部的日本毛虾。在渤海,中国毛虾形成了独立的2群,即辽东湾群和渤海湾西部群。因其分布区较小,且生命周期较短,资源量年变动甚大。

生产

中原地区用定置张网类渔具(主要是架子网和樯张网)捕捞毛虾。渔获物除少数供鲜食外,多进行加工,或将鲜品直接晒干成为生干毛虾,或将鲜品煮熟后晒干成为熟虾皮和去皮小虾米,也可制成虾酱虾油等发酵制品。制虾皮和小虾米时所脱落的壳、头、足等物,称虾糠,可作饲料和肥料。

主要品类

全世界共有毛虾17种和亚种: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的有4种和亚种,其中有一种产于淡水;分布于太平洋美洲沿岸者仅1种;其余12种和亚种均产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中国近海产6种,即中国毛虾(Ace

teschinensis)、日本毛虾(A.japonicus)、红毛虾(A.erythraeus)、锯齿毛虾(A.serrulatus)、中型毛虾(A.intermedius)和普通毛虾(A.vulgaris)。常见的是前4种。中原地区毛虾仅分布在渤海黄海海域中国和朝鲜近海以及东海、南海中国沿岸,是毛虾属中向北分布最远的一个种(分布到渤海辽东湾的北部、北纬40°50′附近)。日本毛虾的分布范围较广,南自爪哇,西自印度,北至黄海中国和朝鲜半岛沿岸以及日本西南部近海均有分布,但中国山东半岛北岸海域和渤海很少发现。其他两种毛虾都是热带种,在中国仅产于南海。这6种毛虾中,以中国毛虾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日本毛虾。但日本毛虾和其他毛虾的产量都远较中国毛虾为少。

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

俗称毛虾、小白虾、水虾、虾皮甲壳纲十足目樱虾科。体甚小,极侧扁,甲壳薄。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下缘斜而微曲。额角上缘有2齿。腹部第1节甚长。尾节很短,末端圆形,无刺,侧缘的后半部及末缘呈羽毛状。第1触角雌雄异形,雌性柄部第3节比第2节短,上鞭约等于体长,下鞭短;雄性柄部第3节比第2节长,其下鞭基部第2节较粗,第2节末端膨大,第3节末端生有2根不等长弯形刺毛,形成抱合器。步足3对呈微小钳状,后2对完全退化。体无色透明,仅口器部分及第2触鞭呈红色,第6腹节的腹面微呈红色,尾肢的内肢基部有3—8个红点。体长2.5—4厘米。栖息于泥沙底质浅海。喜群聚在湾内或江河口附近水域。游泳能力较弱,移动时主要随潮流定向浮游。无远距离洄游习性,仅随季节做定向移动。越冬场在黄海中部近岸水深30米及渤海中部水深25米左右处水域,冬末春初开始游向沿岸各湾或江河口水域产卵,产卵繁殖后亲体相继死亡。新生幼体生长迅速,2个多月即发育成熟,开始产卵。此时,随夏季水温的上升,群体开始由近岸做外返移动,产卵场随之向外扩展,在渤海遍及整个三湾水域。秋末虾群开始向深水移动,冬季返回越冬场。越冬后亲体产卵生出的毛虾称夏一世代,夏一世代产卵生出的毛虾称夏二世代。夏一世代亲体生殖活动后,有一部分能继续生存下来,同夏二世代一起越冬,成为翌年夏一世代的亲体。主要食物为硅藻类、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体外受精,抱卵发育孵化。0.5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9月,盛期为6月和8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渤海沿岸数量最多。常用张网类渔具捕捞。肉嫩味鲜,可鲜食。多加工成咸干品虾皮或制作虾酱。经济虾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开捕期不得早于8月15日。《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以开捕期为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