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街镇
四街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西北面,位于东经102°46′,北纬24°91′,离县城约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红塔区50公里,离省会昆明市130公里。东与杨广镇马家湾四家村接壤,南临杞麓湖,西接九街镇大河嘴和河西镇湾石头,北连接江川区,南北长度10.4公里,东西宽度14.6公里,总面积74.4公里。
行政区划
全镇下设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9个平坝村,分别是:者湾、七街、龚杨、四街、大营、十街、二街、六街和海东;1个彝族山区村,即四寨。辖29个自然村,设68个村民小组。
人口数量
人口
2007年末,四街镇有12442户4311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28人,占总人口的8.4%。农村劳动力26719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8294人。人口密度579人∕平方公里。
2021年6月28日,通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四街镇常住人口为40763人。
民族
境内居住有汉、彝、蒙古、哈尼族、回等15个民族。
自然气候
四街镇境南临湖,水源丰富,大小排灌站星罗棋布,旱涝保收;境北群山环抱,树木苍翠,山势西高东低,主要山脉有祭天山、大西山、小尖山等,森林覆盖率35%;主要河流有红旗河、西干大沟、者湾河、二六街沙河。境内地形平坦条长,属冲积湖和盆地地貌,镇区地处低纬地带,夏、秋两季湿热多雨,日照时数低(短日照地区);冬、春具有干湿季节分界明显的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2007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年降雨量828.2毫米。
历史沿革
四街镇历史悠久。从镇内海东村贝丘遗址、二街空山、者湾凹腰山遗址出土的大批文物表明,早在迄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杞麓湖畔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据史料记载,四街镇在秦汉属胜休县地;唐宋时期,先为通海都督管辖下的部雄部,后是秀山郡管辖下的休腊部属地;元代属河西县管辖下的一个乡;明朝属河西县所辖的东里;清代属河西县的东区;民国时期为河西县的朝阳区
乡、东兴镇;建国初期属河西县朝阳区和东兴区;1950年~1955年为河西县第一区;1956年11月河西、通海县两县合并改称杞麓县,属杞麓县第一区;1958年11月杞麓县与华宁县合并称通海县,区改称人民公社,为通海县四街公社;1959年10月,华宁县划出,杞湖县改称通海县,仍称四街公社;1961年公社范围划小,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称四街公社,下片称二街公社;1962年~1968年属通海县第一区;1969年~1983年区改称人民公社,称四街公社;1983年12月改人民公社为区,称四街区;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称四街乡;1997年改称四街镇,辖四寨、者湾、七街、四街、龚杨、大营、十街、二街、六街、海东等10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村。2004年2月经县民政局批准,四街村委会一村民小组分成一、六、七三个村民小组,全镇辖68个村民小组。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8年9月,成立东兴镇、朝阳乡的进步群众组织“碧宝青年会”。12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留昆明市工作的共产党员朱华两次到河西,指导“碧宝青年会”的革命活动。1949年4月,中共滇中地委委派的通海县、河西地下党负责人李志敏到达河西,以同学身份住在杨家嘴“民青”成员杨兴亮家,先后与杨兴亮、钱开辉、吴春华、纳光显、阎晓云等接上组织关系。5月24日,“边纵”31团解放朝阳乡、海屯乡、东兴镇。7月河西地下党开始在东兴镇、朝阳乡发展农民会员、组织地下农会、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1949年12月3日,通海县委组织东华乡地下武装30余人,配合河西东兴镇、朝阳乡地下武装和华宁人民抗征护乡团,于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东兴镇、朝阳乡,成立了东兴镇、朝阳乡临时人民政府。4日晚在四街成立河西县人民抗征护乡团,任命钱开辉为团长,李志敏为政治委员,杨增益为副团长。1957年设置四街区党委会,1958年四街区改为四街公社,同时公社党委成立。1960年实现队队有党员。1962年恢复区的建制,四街改为一区,同时设立党的委员会。1968年12月下旬,清理阶级队伍,党员活动受到限制。1971年开展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3月建立四街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恢复党员护乡团组织生活,重建党支部。1978年为四街公社委员会。1983年12月建立区乡(镇)政权,四街人民公社改为四街区,并成立四街区委员会。1987年撤区改乡,同时成立四街乡党委会。1997年撤乡建镇,四街乡党委会更名为四街镇党委会。
至2006年末,全镇共有5个机关单列党支部,10个党总支,、68个组级党支部,党员1239人。
经济建设
2007年,四街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品牌兴镇”战略,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四街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亿元,增长5.7%;实现现价工农业总产值9.75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总产值7.9亿元,增长25%,现价农业总产值1.85亿元,增10.5%;烤烟收购量250.4万公斤,完成计划108.6%;地方财政收入1110.73万元,其中工商各税收入368.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0元,增长6%。农村实有劳动力26719人,从事第一产业劳力18425人,二、三产业劳动力8294人。年末耕地面积31630亩,人均占有耕地0.75亩。主要农产品面积及产量:全年粮食面积14331亩
,总产614.65万公斤,减少53.86万公斤;单产429公斤,减少3公斤。蔬菜面积29773亩(含复种),总产7833.04万公斤,增加189.59万公斤;产值5369万元,增加521万元。花卉面积1424亩(含复种),产值819万元。年末生猪存栏21461头,出栏41820头;肉蛋奶总产量884.89万公斤。2007年,投资324.25万元进行龚杨村基本烟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农户1309户,4847人,受益耕地面积2789亩。2007年实际烤烟种植面积15367亩。烤烟收购量250.4万公斤,完成计划108%,实现烤烟三项收入3578.43万元,均价13.74元/公斤,上中等烟比例92.41%,亩均交售收入2328.65元,人均收入878.21元。
2007年花卉种植面积2530亩,以丽都公司为龙头企业,带动花卉产业发展,相继成立了十街玫瑰专业合作社、二街玫瑰专业合作社、龚杨杨桔梗专业合作社,创建了联庆玫瑰、洋丽人等品牌。
四街镇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工业经济发展会议精神,坚持“骨干拉动、特色推动、集约发展”的思路,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以五金加工、劳保纺织、彩印包装三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基础工业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体系。2007年,四街镇被市委、市政府考核评为“工业强镇”二等奖,获扶持资金9万元。
五金加工:截止2007底,全镇已有五金加工企业97户,主要生产标准件、钢铝门窗、铁农等产品,以林海标件、华侨链、润鹏工贸公司等为龙头的五金加工企业除了能够生产省内技术性能先进的产品外,还储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体系。
彩印包装:全镇彩印包装企业发展至23户,主要生产纸箱、产品外包装、彩色印刷等。
劳保纺织:全镇有传统劳保纺织企业56户,主要生产帆布、手套、劳保服、口罩等产品,目前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基本省内劳保市场50%左右的份额。
工业发展
2006年,四街镇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发展工业经济试点乡镇”,成为全市10个重点工业扶持镇之一。
五金加工:截止2006底,全镇已有五金加工企业97户,主要生产标准件、钢铝门窗、铁农等产品,以林海标件、华侨铰链、润鹏工贸公司等为龙头的五金加工企业除了能够生产省内技术性能先进
的产品外,还储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体系。
彩印包装:全镇彩印包装企业发展至23户,主要生产纸箱、产品外包装、彩色印刷等。
劳保纺织:全镇有传统劳保纺织企业56户,主要生产帆布、手套、劳保服、口罩等产品,目前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基本省内劳保市场50%左右的份额。
农村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四街镇以试点村为重点,从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找准工作突破口。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
村容村貌。投资56万元进行了环村道路路面硬化改造,投资3万元建成公厕1个,拆除畜厩9户,补助农户2.2万元填埋厕所21个,同时,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为契机,提高民居抗震性能,进行七街村181户的拆除重建和334户加固改造工作。二是干部帮扶,当好“服务员”。选派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各村,参与和指导各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三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农业适用科技培训。四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五是结合四街镇实际,改善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
多年来,四街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的原则,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围绕饮水、城镇、交通、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镇完成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1138万元,其中密集烤房群建设102万元,乡村道路112万元,扶贫项目整村推进工程72万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
设7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60万元,龚杨基本烟田建设321万元。(一)水利设施:2007年,争取到者湾、四街、大营、十街四个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总投资460万元;5月,龚杨村基本烟田建设项目立项启动,项目涉及1309户4847人,总投资321万元,受益面积2789亩。2007年全镇水利化程度从2002年的86.5%上升为90.8%。
(二)五通情况: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围绕“五通五有”的思路,全镇12442户通电,11447户通自来水,10190户拥有电视,9375户拥有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四街镇境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车率达100%。
(三)能源建设:全镇建沼气池240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为2046口;安装太阳能的农户4564户;修建小水窖4912口。
(四)集贸市场:四街镇建有综合市场1个,占地70.13亩。百货市场1个,大牲畜市场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1个。
(五)镇区街道情况:集镇区主干道基本形成,硬化率达100%,排水、路灯、行道树等配套设施完善。主要有朝阳(六)环卫设施:有公厕30座,垃圾坑89个。
招商引资
2005年以来,四街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内交通发达等优势,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共引进工业项目10项,总投资约2.4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工业产值9.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引进项目分别是华侨铰链公司年产7万吨高强度紧固件、云南天方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方便食品、通海县远航包装工贸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瓦楞纸箱、通海
群公司年产3.5万吨冷轧板、云南通海中云工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速标准件线材自动化生产线、方圆工贸公司年产3万吨线材五金制品生产线、二街村五组年产1万吨高强度标件、红遵贸易公司年产3万吨焊管、恒瑞公司年产2万吨耐磨铸件、纳古工具箱厂年产400吨五金制品等。
文化教育
2007年,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投资3.5万元完成十街龙泉小学,中心小学危房改造项目;通海九中投资30万元构建了三年级多媒体教室及全校网络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2007年10月19日,四街镇关工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玉溪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民风民俗
四街镇境内主要居住着汉族、彝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汉族为主体民族。彝族占7.1%,居住在四寨村委会;蒙古族占0.33%,居住于者湾村,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明代,大批江南弟子随军到境内“戍兵屯田”,将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传入,使本地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以江南一带传入的龙灯、地会、戏曲、高跷、高脚狮子等演唱活动开始在境内出现。者湾村于清光绪年间被誉为“碧山墨庄”。2006年5月,者湾村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七街村的高台以“奇”、“险”、“秀”闻名全省,2006年10月,七街村高台队在第八届民间高台艺术展演中,《杞湖欢歌》和《吊打王道麟》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民俗礼仪表演)”优秀入围作品奖。石板构的高脚狮子技艺独特,以“高”、“险”、“奇”闻名;龚杨村的两条龙,舞出了生活,舞出了喜庆;四寨生态彝族村,激情的火把,热情的舞姿,热诚欢迎四方来客。
风景名胜
龙泉古刹
龙泉古刹属老河西八景之一,位于十街村委会邓家山东北的半山腰上,始建于明初,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由山门、正殿、望海楼、东西厢房组成。正殿两侧歇山墙用块石支砌,码头形如须弥座,打磨光滑,可照人影。正殿前岸石狮雄踞,石狮岩头下有一石雕龙头,涓涓泉水由龙口市流出,清澈甘凉。每年农历三月属猪日,远近成百上千村民纷纷涌向龙泉寺烧香祈祷,用泉水洗手脚,游人如云。传说此时去龙泉寺拜佛化纸,能求得家中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龙泉寺沟中取泉水洗手洗脚可除退病痛,此民俗自古流传至今。
碧山公园
碧山公园原名碧山禅院,民国初年更名为碧山公园,坐落于者湾碧山东麓,古建筑群从山脚建起,层递而上。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经隆庆、万历时期而完美,至今500余年。初建时由僧尼善清主持,后由月明和尚主持扩建了玄天阁、大雄宝殿、祖师殿等8个寺院和禅院牌坊,构成了“错落有致,梵刹凌虚,游人裹足以登”的佳景胜地。古建筑群匾联居多。公园内最早的建筑是观音阁,由12棵粗大木柱支撑,呈阁楼式建筑,两侧各有厢房三间,阁前设有一月台,月台俩侧有僧尼善清种植的茶花和红梅各1株,每年冬末春初茶花怒放,香飘十里,成为一大景观,故又得名“茶花寺”。观音阁飞檐翘角,雕龙画栋,古朴典雅,实为壮观,数百年来,历经多次大地震考验仍完好如初,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区
小尖山风景游览区坐落于者湾村西,大西山南边,海拔2000余米,顶峰高耸巍峨,绿树成阴,苍翠挺拔。尖山顶峰建有灵峰寺一座,一年四季常有香客上去求神拜佛,祈求安宁。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民俗节(又称情人节),四街境内宾客云集,约三、四万县内外游客,男女老少相约登山狂欢,祈求平安、好运,小尖山烈士纪念碑基地1949年5月28日,小尖山上曾发生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31团1营与中国国民党279团吕营及河西常备队之间的一次震惊通海境内国民党军队、大长了全县人民的革命斗志、促成了通海县、河西两县的和平解放的一次战斗,此战粉碎了敌人向我军偷袭歼捕的阴谋,胜利完成了掩护全团向云南省进军的任务,战斗中牺牲的9位革命烈士。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永记烈士的英名和功勋,教育子孙后代,四街镇拟建设小尖山烈士纪念碑,工程分三期进行。纪念碑的建设在市、县的大力支持和当地有识之士的鼎力捐助下,于2004年底至2005年初,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该基地现已成为全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沙沟嘴公园
沙沟嘴公园位于十街村南,杞麓湖北岸。始建于1965年4月,孤伸入湖,三面临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休闲、旅游、娱乐、食宿、会议、疗养、垂钓的好地方,1981年列为通海县的旅游景点之一。公园内设娱乐室、游艇、木舟、钓杆等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园内垂柳成荫,百花吐艳,细草柔绵,亭台辉映,小桥流水,鸟鸣鱼跃,池水清澈,波光粼粼,清风拂面,花香扑鼻,沁人心扉。登上望海楼,举目远眺,湖水碧波万倾,秀山美景尽收眼底,通海风光一目了然。2002年前,市、县、乡镇各级曾在此举办过无数次会议和疗养活动。
文物古迹
龙泉古刹
位于十街村委会邓家山东北边的半山腰,老河西八景之一的龙泉古刹,始建于明初,清光绪三十年重建,占地面积1696平方米,由山门、正殿、望海楼、东西厢房组成,正殿两侧歇山墙用块石支砌。
海金寺
位于六街村东,是全镇最早、历史久远的古建筑,占地面积903.44平方米,前殿始建于元代,整个建筑保持元、明时代风格。清光绪年间重建。
碧山公园
原名碧山禅院,民国初年更名为碧山公园,坐落于者湾碧山东麓,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经隆庆、万历时期而完美,至今500余年。公园内建有观音阁、玄天阁、大雄宝殿、祖师殿等8个寺院和禅院牌坊,古建筑群匾联居多。其中最早的建筑是观音阁,由12棵粗大木柱支撑,呈阁楼式建筑,两侧各有厢房三间,阁前设有一月台,月台两侧有元、明时期种植的茶花和红梅各1株,每年冬末春初茶花怒放,香飘十里,成为一大景观,故又得名“茶花寺”,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关圣宫
位于大寨村北,座北朝南,三间六耳倒八尺建筑。始建于明朝,清光绪五年重建。正殿右前立有“关圣宫功德碑”一块,刻于大清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年);其内大殿、殿门、殿外天花板修饰独具特色,融明、清多种建筑装饰特点为一体。
龙海寺宿海寺
龙海寺位于七街村东首,座西朝东,始建于明朝,康熙25年重建,是镇内较早的古建筑之一。
宿海寺位于杨家嘴村尾,始建于明朝,清代和民国初两次重建。座西朝东,占地7843.98平方米。曾有明朝建文走国至此住宿过的传说。
常氏先祠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常氏族人为纪念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而兴建的。隆年间扩建,爱新觉罗·颙琰、民国均有重建。祠由殿门、前殿、中殿、大殿组成,占地1800平方米。先祠雕刻彩画精细、飞檐翘角,内有明、清各代名士赐赠诗文楹联,具有一定的太庙建筑规模。2001年被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先祠
李氏先祠位于者湾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座西朝东,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内以匾联居多而著称。
向氏大祠堂
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九年十一月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后殿前有月台,有大石狮子一对,雕刻细腻,威武雄壮,极为壮观。
朱氏解氏郑氏宗祠
(1)朱氏宗祠
位于龚家嘴,系朱氏后裔为纪念先祖朱道忠于清乾隆所建,后殿于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重建,占地1014.37平方米,系四合五天井式建筑。(2)解氏宗祠
位于龚家嘴村以南,为四合五天井,大三间六耳式建筑,建筑年代无考,占地1024平方米。
(3)郑氏宗祠
位于杨家嘴村上营,占地435.41平方米,始建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内存灵位、木雕长联、“源远流长”木匾、墙壁嵌碑刻4块等,记载了郑氏源流及历次修缮宗祠的情况。
古塔
文笔塔位于大西山顶峰,又名“大文笔”。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由四街常、向氏主持,河西东乡合境建立,塔高16.5米,为六台密檐六角石塔,塔身6台,每台高2.5米。
参考资料
通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通海县人民政府.2021-07-03
尖山风景区简介.途牛网.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