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简称“边纵”),是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闽粤赣边梅州市潮汕地区龙岩市闽南地区赣州市几个地区三四十个县市的一支人民子弟兵。闽粤赣边纵队扎根老苏区、老游击区,以老红军为领导骨干,部队由小到大,从开始的180多人,发展到20000多人,创建了东接闽浙赣、西连粤赣湘的大块根据地,形成解放华南的重要战略基地,为福建省广东省两省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是闽粤赣边纵队作战史上战果最为辉煌的一年,经过发动春季攻势,潮普惠南揭丰平原战役,争取梅州、闽西起义,攻克闽南六县城,抗击中国国民党溃军,最后配合南下大军解放边区全境,边纵队指战员发展到2.1万人,消灭敌人3.3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2.3万件,解放38个县市,其中8个县是配合南下大军和闽浙赣边区党领导的闽中游击队解放的。这些重大胜利,是在解放大军压境或直接进攻下取得的,是在华南分局领导下,边区党委和边纵队领导人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边纵队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以及边区广大人民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的结果。

简介

中共中央于1946年底发出指示,要求南方各省配合正面战场,根据不同情况,有条件地、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闽粤赣边工委立即进行动员,制订方案,派工委书记魏金水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向香港分局请示汇报,确定了“先粤东后闽西南”的行动方针后,把边区工委从永定区迁到大埔县,以保存下来的老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同志为骨干,于1947年5月在大埔坪沙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当时仅有3个班、29人,以刘永生为支队长,杨建昌为政治委员。从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经过约十个月的转战,游击队摧毁了中国国民党60多个区乡基层政权,歼敌2000多人,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反对“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开仓济困,建立农会、地方武装组织,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游击支点,边区的武装力量也从初建时的180多人,发展到2600多人。

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闽粤赣边区纵队,任命刘永生为司令员,魏金水为政委,铁坚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为副政委,林美南为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闽粤赣、粤赣湘、桂滇黔三个边纵队正式成立的宣言。闽粤赣边纵队正式成立后,将原来按地域建制的番号,改为统一的部队番号,将梅州市潮汕地区韩江龙岩市、闽南支队,依次改为边纵队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支队。经扩军和整训,边纵队人数由8000多人增至1万人。军事、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华南地区一支人民解放军劲旅。

历史

闽粤赣边纵队的战斗历程,可以分作四个阶段。

一、重建武装,以粤东为主要出击方向,广泛摧毁中国国民党区乡政权,建立游击根据地(1947年3月~1948年3月)

闽粤赣边纵队的基础和前身,是抗日战争后期边区各地共产党组建的三支抗日反顽武装队伍,即活动在闽西南和闽粤边的王涛支队;活动在潮汕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活动在梅州地区梅县、大埔县蕉岭县武平县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

1946年冬,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已5个多月,南方形势起了很大变化。11月6日中央发出《对南方各省工作的指示》,指出现在南方各省中国国民党正规军大批调走,征兵、征粮普遍施行,正是我党发动游击战争的好时机,要求有条件的地区立即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1月,中央决定设立香港分局,方方任分局书记,领导华南武装斗争和城市工作。2月,香港分局和广东区党委向中共闽粤边工委(后改为闽粤赣边工委)传达中央指示并提出首先在老苏区的闽西南发动战争的意见。时任边工委特派员的魏金水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一致拥护中央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但与会同志认真分析了闽西南和粤东两个地区的主客观条件之后,认为战争应先从粤东发动,以粤东为主要出击方向,于是提出了“先粤东后闽西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魏金水旋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向方方汇报请示,得到香港分局的同意并报党中央批准。

魏金水从香港回来后,在永定圆头山召开闽粤赣边工委扩大会议,研究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会议决定立即由原王涛支队司令员刘永生组建粤东支队,同时决定各地委成立支队,各县委成立游击队、武工队。随后边工委领导机关由龙岩市迁驻粤东,建立粤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刘永生率领闽西部分军事骨干与梅埔地委特务队集中于大埔坪沙,合编为粤东支队。6月,直属广东区党委领导的中共潮汕地委,在大北山组建了潮汕人民抗征队。8月间,闽南地委和闽西地委,先后在闽南乌山和闽西金丰大山组建了闽南支队和闽西支队。

粤东支队成立后,选择有利战机,频频出击,10月下旬,出击大埔大麻,又在梅县三乡击退梅埔6个保警中队的进攻,其中全歼一个中队,特别是在1948年3月一度攻进了蕉岭县城。在1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共摧毁中国国民党区、乡、镇公所60多个,毙、伤、俘和瓦解敌人1600多人,缴获各式长短枪3000多支,武装队伍发展到1900多人。在这期间,广泛发动了群众性的反国民党“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与破仓分粮斗争,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武工队地方武装、农会等,开辟了梅埔边、埔丰边、梅兴丰华边、饶和埔丰边、埔永梅边、梅兴平蕉边、梅蕉杭武边等7块游击根据地。

在粤东潮汕地区,潮汕人民抗征队先是以反抗国民党的“三征”为行动口号,广泛发动群众,破仓分粮,减租减息,继而发动较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大量摧毁国民党的区乡政权和反动武装,先后开辟了大北山、大南山、南阳山、五房山、凤凰山梅花形的游击根据地。

在闽中国西南地区,闽西支队和闽南支队伺机行动,在群众基础较好和地形有利的闽粤边界发动小规模游击战争。闽西支队先后摧毁了国民党平和县芦溪、九象,大埔县岩上和永定区中坑、下洋镇等乡公所,建立了永和埔边游击根据地。

闽南地区,支队成立后,避敌锋芒,跳出外围,在诏饶边开辟了游击区。回师乌山后,在水晶坪伏击敌人,用土制炸弹全歼敌福建保二总队一个中队,缴机关枪3挺。经过半年的斗争,恢复和发展了以乌山为中心的云和诏靖边和平和山内游击根据地,支队发展到400多人。

1948年3月,闽西南和粤东地区人民武装主力部队的总人数,已由刚建立时的180多人,发展到2600多人,为下一阶段粉碎敌人的“清剿”和游击根据地的巩固扩大以及闽粤赣边纵队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粉碎敌人“清剿”与巩固和扩大游击根据地(1948年3月至年底)

闽粤边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严重威胁中国国民党在华南的统治。1948年1月,国民党广东省主席宋子文,为确保华南的反动统治,在广州市成立闽粤边、粤桂边、粤赣湘边三个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任命中将涂思宗为闽粤边“剿匪”总指挥,福建保三团团长陈为副总指挥,并与福建省主席刘建绪在广州商定两省“联防联剿”计划,划福建的平和、永定、龙岩、上杭、武平和广东的饶平、大埔、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10个县为“清剿区”,纠集一万多兵力,采取“重点进攻,分区“清剿”的方针,对闽粤边人民武装发动第一期军事“清剿”。

为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及时发出《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征大军的指示信》,提出华南人民武装反“清剿”斗争方针是“普遍发展,大胆进攻”,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以进攻打败敌人的进攻。

从1948年3月到12月,梅州市潮汕地区龙岩市闽南地区各支队主动出击,先后粉碎了涂思宗喻英奇发动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军事“清剿”,共歼敌3490人,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打败了敌人,壮大了自己,边区人民武装由1948年初的2600多人发展到8200人,装备有轻重机关枪70挺,长短枪近8000支,还有2万多地方武装,边区的游击区扩大到28个县,其中20个县除了县城和少数大乡镇外,广大农村已成为我人民武装控制的根据地,范围纵横数百里,人口约200万,加上半控制地区的人口约400万人,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948年的6月,香港分局决定闽粤赣边工委和潮汕地区地委合并成立闽粤赣边区党委,并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下辖梅州市、潮汕、韩江龙岩市闽南地区五个支队,支队下辖直属团和各县独立团或独立大队。

三、边纵队正式成立,发动战略反攻,创建闽粤赣边解放区(1949年1月~6月)

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闽粤赣边区纵队,任命刘永生为司令员,魏金水为政委,铁坚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为副政委,林美南为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闽粤赣、粤赣湘、桂滇黔三个边纵队正式成立的宣言。闽粤赣边纵队正式成立后,将原来按地域建制的番号,改为统一的部队番号,将梅州市潮汕地区韩江龙岩市、闽南支队,依次改为边纵队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支队。经扩军和整训,边纵队人数由8000多人增至1万人。军事、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华南地区一支人民解放军劲旅。

1月上旬,在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部队取得辽沈、平津、淮海大决战胜利并开始准备渡江南下的大好形势下,边区党委遵照香港分局的指示精神,及时把握战机,作出关于发动春季战略进攻的决策。在边纵队司令部的部署下,各部队先后转入春季攻势作战,于4月间取得春季攻势的重大胜利。

4月上旬,根据粤赣湘与闽粤赣两边区党委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两个边纵队协同作战,打通潮汕地区,使东江韩江两大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刘永生、铁坚率领边纵队主力一、五、七团,于4月中旬从五华县南下潮汕,与边纵队第二支队汇合,发动潮普惠南揭丰平原战役,解放两英、惠来县丰顺县3座县城和8个乡镇,使这个地区改变了敌我态势,实现了潮汕、梅州与粤赣湘边区连成一片的战略意图,为全面解放潮汕奠定了基础。

边区党委和边纵队领导审时度势,抓紧有利时机,乘大军渡江后的大好形势,加强了争取瓦解中国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政治攻势。5月14日调集边纵队第四、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七支队两个团、第一支队一个独立大队,一举解放了大埔县县城。同一天,第一支队二团、四团与独立第七大队在蕉岭县与城内起义的国民党保安团独一营一起向蕉岭县城驻敌发起进攻,歼敌一部,残敌逃往长潭,蕉岭县城宣告解放。强大的军事攻势,迫使敌人不得不寻找出路,5月中旬和下旬,国民党兴梅专员李洁之和广东省保安十二团团长魏汉新龙岩市实力派傅伯翠和专员李汉冲、练惕生、省保四团团长李玉先后宣布反蒋起义,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在梅州、闽西的统治,使闽西与粤东连成一片。

闽西起义后,根据新的形势,为统一和加强对闽西、闽南地区和起义部队的指挥,经华南分局(由香港分局改称)批准,6月在永定湖雷成立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邱锦才任司令,范元辉为政委,李仲先、陈水锦、练惕生为副司令员,卢叨、陈文平、罗炳钦为副政委,卢叨兼政治部主任,吴扬为参谋长,统一指挥第七支队、第八支队、闽西义勇军和各县武装。到7月初,全边区共解放县城19座,使闽粤赣边区与粤赣湘边区连成一片,为直接配合南下大军作战,解放福建省广东省作好准备。毛泽东主席获悉,将华南分局的《战绩报告》批转各野战军,高度赞扬粤东、闽西的胜利。

四、抗击中国国民党南逃溃军,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全边区(1949年7月~12月)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横扫江南,国民党军纷纷向南溃逃。

七、八月间,在敌人大军压境、敌我力量极端悬殊的严峻情况下,边区各级党组织和边纵队各部队在华南分局和边区党委的领导下,主动撤出城镇,转入农村山区,开展广泛游击战争,选择有利地形,四出袭扰,截击敌人。

8月下旬,刘永生、朱曼平、铁坚率领边纵队直属三个团护送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和分局机关人员到赣州市参加由叶剑英主持的赣州会议,商讨解放华南的计划和成立新的华南分局。他们于9月4日到达刚解放的会昌县城,与四野第四十八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8月17日,福州解放,三野第十兵团决定发动厦门战役,计划先歼灭漳州市之敌,然后向厦门市金门县潮汕地区进军。

刘永生和铁坚率边纵队主力,于9月中旬由赣南回师梅州市,根据赣州会议的部署,与边纵队第一支队肃清了盘踞在梅州的胡琏残敌,梅州全境收复。由梅州地委领导的赣南寻乌县人民游击队配合南下大军于8月下旬解放寻乌县。

此时,龙岩市上杭县永定区、龙岩、漳平市四县,已为闽西南联合司令部指挥的各部队收复。

根据赣州市会议的军事部署,边纵第七、第八支队配合三野所部解放泉州市、漳州、厦门。9月至10月下旬,第八支队各团和闽西南联合司令部所属地方部队指战员以高昂的士气,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配合第三野战军作战,直至解放包括泉州、漳州市厦门市市的闽南地区全境。

边纵队主力在肃清梅州市残敌后,在刘永生和铁坚的率领下,南下潮汕地区,战斗在潮汕的边纵所属第二、第四和暂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与之密切配合,先肃清外围之敌,然后分三路向汕头市进攻。困守汕头的国民党汕头市警察总局及所属分局的武装警察,以及各县逃至汕头市的保安团队约2000余人眼看大势已去,宣布起义。24日,边纵队主力一、五、七团及第二支队进入汕头市。至此,除南澳岛外,潮汕全境解放。

1949年是闽粤赣边纵队作战史上战果最为辉煌的一年,经过发动春季攻势,潮普惠南揭丰平原战役,争取梅州市闽西起义,攻克闽南六县城,抗击中国国民党溃军,最后配合南下大军解放边区全境,边纵队指战员发展到2.1万人,消灭敌人3.3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2.3万件,解放38个县市,其中8个县是配合南下大军和闽浙赣边区党领导的闽中游击队解放的。这些重大胜利,是在解放大军压境或直接进攻下取得的,是在华南分局领导下,边区党委和边纵队领导人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边纵队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善战,以及边区广大人民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的结果。

贡献

福建省中国国民党也在龙岩市闽南地区设第四、第五“清剿”区,我闽西、闽南支队除积极配合粤东的反“清剿”斗争,也挫败了伪保安团队的多次“清剿”、“驻剿”进攻。

边区游击队粉碎闽粤两省国民党有计划的“清剿”,总计作战数百次,歼敌3490多人,两省敌人从此再也不能组织起统一的、有模有样的军事行动了,我们则在反“清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48年8月,闽粤赣边区召开党代会,根据香港分局的决定,成立闽粤赣边区党委,下辖闽西、闽南、韩东、梅州市潮汕地区5个地委。同时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下辖直属团和5个地委领导的5个支队,原粤东支队改编为边纵直属1团,梅州地委另行组建新的粤东支队。闽粤赣边区纵队早在1948年8月就已组建成立,只是到了1949年1月1日才对外宣布,公告周知。

到1948年年底止,闽粤赣边区纵队已经从年初的2600多人发展成一支拥有8200多人的劲旅,下辖5个支队、10个团、27个独立大队,地方武装2万多人,游击区遍及28个县市,游击根据地的人口达200多万。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毛泽东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特别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新华通讯社于1949年元旦公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边区军民欢欣鼓舞,以新的战斗姿态迎来了胜利的1949年。

新年伊始,边纵一方面加紧军事斗争,接连发动春季、东北夏季攻势,一部一部地消灭敌人,一块一块地把边县和地区之间的游击根据地连接起来,香港分局还指示要打通闽粤赣边与粤赣湘边的联系,把闽粤赣边区和粤赣湘边区连接起来,建立华南解放基地。另一方面则因在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之下,敌人内部分化瓦解,众叛亲离,强调要大力加强政治攻势,争取中立开明人士弃暗投明,率部起义。

在边纵发起的春季攻势中,作战130多次,解放了大埔县的湖、陆丰市的甲子、凤凰山腹地的凤凰圩和永定区的坎市等一批区乡重镇,如春季攻势中首仗打下的湖寮镇,是当时广东省省政府主席罗卓英的家乡,歼敌一个中队,缴获迫击炮41门,轻重机关枪7挺,长短枪150多支。随后边纵主力转战潮汕平原,解放了潮汕的两英、惠来县丰顺县等3座县城,使梅州市和潮汕地委、闽粤赣边和粤赣湘边连接起来,迎来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局从香港经甲子镇登陆迁入边区内地,香港分局也改称华南分局。

东北夏季攻势更加迅猛,5月14日一天之内接连解放大埔县蕉岭县两个县城,大埔县籍的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会同梅州专区专员李洁之、保安十三团团长曾天节、保安十二团团长魏汉新等也在这一天通电起义,兴宁、五华、梅县宣告和平解放,5月22日解放平远县城,梅州地区全境宣告解放。

龙岩市地区的国民党前任专员李汉冲,继任专员练惕生和地方实力派傅柏翠和福建保四团、上杭县永定区武平县、龙岩四县的县长及武装等4100多人,也在5月22日宣布起义;闽南地区地委第八支队在五六月间解放了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漳平市宁洋县等6座县城。自年初以来,特别是经5、6两个月的战斗,边纵战绩显著,战果累累,共解放县城19座,歼敌1.7万多人,缴获迫击炮山炮21门,轻重机关枪230多挺。毛主席在当年6月24日以军委名义批转华南分局的报告中特别指出,“五、六两个月,粤东、龙岩市胜利极大”,在复电华南分局时更说“要祝贺你们的伟大胜利”。

在边区军民乘胜解放全边区的时候,兵败淮海战场的胡琏兵团以数万之众于7月间窜犯边区,我们主动撤出已经解放的县城,占领有利地势,四处设伏,给来犯之敌以应有的阻击。胡琏兵团于8月下旬撤退后,我们于9月间重又全部收复了梅州市地区和闽西地区,第八支队在解放闽南的平和、南靖县之后,配合南下大军某部解放长泰区漳州市、厦门等地。10月初,华南分局电令边纵司令刘永生率直属3个团和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分三路进军潮汕地区,18日解放潮州市潮阳区等外围,22日通牒汕头市国民党党政军警人员4000多人缴械投降,24日广东第二大城市汕头解放,万人空巷欢迎边纵入城。

闽粤赣边区纵队至此发展到21000人,下辖6个支队,40个团,11个独立大队;总计歼敌33000多人。在全边区的38个地、市、县中,独力解放和接收31个,任命第七支队政委范元辉为龙岩地委书记,第八支队政委卢叨为龙溪地委书记,边区党委组织部长王维为梅州(兴梅)地委书记,边纵副政委朱曼平为潮汕地委书记。此前,闽粤赣边区党委通过开办潮汕干校、韩江干校、闽西南干校、梅州公学和财经干校、医护干校等培训了5000多名各类干部,除分别派赴这些地区完成接收任务外,还抽调600多名干部支援广州市的接管工作。另有7个市县则是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的。

解放后,闽粤赣边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属党政军各归建制,作为边区一级党委和边区纵队不复存在,但是,边区的游击队员,包括边纵2万多名指战员和地方党、政、群、团2万多人共4万多人,在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国防、边防建设,为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奉献,他们中杰出的有如张克辉成了国家的领导人,造就了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成长了成百上千的厅局级和县处级干部,还有的成了将军、专家、学者等等。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事已高,到了离休年龄,许多同志在陆续退出工作岗位之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热心老区建设,赞助希望工程,关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保持革命晚节,保持革命精神,继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