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镇
孝直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南部,总面积126.15平方公里,是平阴县的南大门。孝直镇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得名,自古以来即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之地。镇内常住人口59846人(2017年),辖5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孝直村。2019年末,孝直镇户籍人口为61951人。
孝直镇历史悠久,2700多年前,柳下惠在此创立了“和”文化,并留下“坐怀不乱”的美名。1100多年前的唐朝御史大夫李敢言及其子李云的墓志铭也赞美孝直系为“维山之岗,维水之旁,翔之乡,孝直其里”。改革开放以来,孝直村成为全国文明村,被誉为山东省的缩影。
孝直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口号:“一山(尤寨山),一水(马跑泉),一圣人(柳下惠)。”2018年9月,孝直镇被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2020年5月,孝直镇入选山东省2019年度省级耕作保护激励乡(镇、街道)。2021年3月,孝直镇入选山东首批教育强乡镇筑基试点乡镇。
乡镇概况
平阴县县孝直镇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最南端,地处平阴、肥城市、东平县三县(市)交界处,105国道、济菏高速贯穿全境。全镇64个行政村,7万余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安全社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镇”、“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县全方位目标考核标兵乡镇”等荣誉称号。
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发挥山东省平阴工业园区南区的载体作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轻工业加工、新能源开发等支柱展业,先后有3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产品涵盖齿轮、轮胎、缸体、内燃机配件、环保材料等15个系列200个品种,称为长江以北知名的机械配件制造基地。
蔬菜产业特征明显。大力推广阳芋—玉米—结球白菜“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加快推进农村转型升级,培育引进7家市级以上农村龙头企业,组建了100多家专业合作社,申报批准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8个,全镇蔬菜面积达到7万余亩,主菜区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建设省级中心镇为目标,按照老区特色化、新区现代化、城镇集聚化、农村社区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大开发、大搬迁、大建设。全镇64个村规划为1个镇驻地、8个中心社区、4个基层社区,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保,形成了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不光有全国文明村、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孝直村,还有尤寨山、平安寨、马跑圈、拔剑泉、圣心堂、和圣祠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既诠释了大自然的生态之美,又彰显了孝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通
孝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通讯设施现代化,有着发展外向型企业的良好条件,105国道、济菏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并留有出入口),交通便利,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64个村都通上了柏油路,交通、通信条件日臻完善,投资环境良好。
代表人物
自然资源
孝直镇自然资源丰富,西部山区,有储量大、质量好的石料资源,石子、白灰等石料产品畅销河北省、聊城市等省市。林果是该镇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林果面积近万亩,年产500万公斤。东部平原上有全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和玫瑰花生产基地,近万亩桑园和玫瑰园为孝直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境内西部山区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区。这里群峰叠翠,沟深洞幽,碧波荡漾的黑石崖水库、东山水库环抱着起伏的群山,闻名遐迩的拔剑泉、马跑泉,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的“黄花洞”悬挂在九峪山腰,泉洞遥相呼应,青山、碧水、蓝天相映成画,加上空气清新,气候适宜,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夏秋之际,漫山遍野的中华寿桃、凯特杏、油桃、日本甜柿等尽显风采,成熟的果实象红宝石般耀眼,万绿丛中点点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尤寨山庄度假村。
行政区划
各村委会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101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30432万元、49619万元和217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3%、17.7%和1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4.6万元,同比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3974元,同比增长14.7%。
近段时间来,镇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信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农业上确定了“南桑北菜西林果”的格局,“孝直”牌大白菜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工业上走“改、引、放”的路子,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吸引了日本、台湾、港澳、北京、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海内外客商,并取得良好效益,初步形成机械加工与制造、纺织印染、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群体。占地1500亩的工业园区“四通一平”,政府挂牌保护,实行“有税无费”的优惠政策,已吸引数控机床厂、缸体厂、轴瓦厂、衬套厂等企业入园。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80公斤,总产30万公斤。1950年2月,由田庆俊、张怀泗分别带领7户、8户村民成立了互助组;1952年,全村办起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
1970~1978年总共投资6万余元,投工15万个,动土石方20万立方米,将10公顷沟地、150公顷丘陵地改造成平整良田,打大口井20眼,修水渠2000多米,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并选用优良品种,推广使用化学肥料和各项农业新技术,使亩产突破了400公斤大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8年,粮食亩产达到700公斤,比1978年增加30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自1989年至2000年全村共打机井29眼,铺设节水低压输水管道2.5万米,购进喷灌设备10台套,彻底改善了水浇条件。1991年建起了农业综合服务站,实行耕、播、收、打、浇统一管理。1999年全村统一购进优质小麦种。2000年又大面积推广种植了优质小麦8901。1996年以来,还不断推广配方施肥,示范使用生物菌肥,逐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业。2000年粮食单产达到800公斤,总产3000吨。
1991年以来,先后发展起以韭菜为主的蔬菜大、中棚150多个,共发展蔬菜500多亩,每年向市场供应新鲜蔬菜2500吨。1998年以来和农业科研单位取得联系,每年为他们繁育大面积的小麦、玉米良种,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提高了村民科学种田的思想意识。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25万元。
第二产业工业:孝直村的工业始于60年代末,1968年村里建起了以红炉、油房、修配、粮食加工为主的综合企业--五七工厂,从业人员110人,年收入3万元,由于种种原因,五七工厂于1976年停产解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党支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于1987年5月投资30万元建起年产红砖1800万块的第一个大型砖厂,而后又于1992年、1998年、2000年相继建起了4个大型砖厂。1991年以来,制定许多优惠政策引进各路人才,先后建起铆焊厂、铸造厂、机械制造厂、轴瓦厂、齿轮厂、衬套厂、缸体厂、预制件厂和数控机床厂等14家集体企业,初步形成了汇九企业集团。
从1997年起,轴瓦厂、齿轮厂、砖厂、机械制造厂等几处村企业都吸收企业员工和村民入股,逐步转成股份制企业。几年来所有村办企业都蒸蒸日上,特别是联合企业齿轮厂的产品,销往济南轻骑集团和“大长江”,衬套产品销往“时风集团”和“巨力集团”,数控机床厂刚投产不久其产品就销往中国一汽。缸体厂的产品直销天津本田技研工业,轴瓦系列产品更是销往省内各地和全国十几个省市。个体私营企业也不断涌现,现已有建材厂、蜂窝煤厂、面粉厂、汽修厂等较大的私营企业10余家。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12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100万元,创利税520万元。
建筑业:孝直村建筑队成立于1986年,隶属于平阴县建委。2000年底从业人员200人,实现总产值5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创利税80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只有几家私营个体杂货铺,1952年由村民入股,办起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之后又陆续办起了磨房、油房、挂面房、豆腐房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利用本村是农村大集、镇驻地,又紧靠105国道的优越条件,把沿105国道两侧的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沿街都建起了上宅下店的二层楼、三层楼,把105国道的优势辐射、延伸到村内,把村中心建成了具有3纵5横8条大街的集贸商业区。1992年,投资80万元在东山公路与105国道的交汇处建起了2800平方米的商贸楼,租赁给了30多户经营。到2000年底全村仅大小饭店就有30多家,加上其他经商服务业,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户数,达到了360户,从业人员800多人,年创收近300万元。
2005年,孝直镇被规划为济西工业园南区,全年引进项目15个,其中明昱秸秆饲料有限公司、鲁信科技有限公司、汇九泵业有限公司、汇源齿轮有限公司、大同机械有限公司等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利用镇外资金1.8亿元。全镇机械加工类企业达到30家,形成了摩托车、汽车轴瓦、缸体、衬套、水泵等产品生产链,机械加工群体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发展迅速,30000亩蔬菜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蔬菜生产专业村达20个,新发展畜牧小区11处。尤寨山庄集休闲娱乐、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成为省、市山区开发的亮点。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并投资100万元修建了10公里的“学生专用路”,被作为全市村村通道路现场会的观摩现场。2005年被授予“平安济南市”建设先进单位、市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省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镇驻地孝直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蔬菜产业
近段时间来,平阴县孝直镇积极引导广大菜农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精心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住进“蚊帐”里。针对菜粉蝶、小菜蛾、蚜虫等多种害虫处于高发期的现状,孝直镇投资20万元,给30亩的蔬菜罩上了防虫网。防虫网有两大好处,除可以将虫蛾全部隔离、减少农药用量外,还能调节湿度,可以一年四作四收、五作五收,实现蔬菜优质、无污染生产,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
蔬菜大棚用上“反应堆”。为了提高大棚菜的质量,孝直镇蔬菜技术推广协会在盛屯村推广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即把农田废弃的作物秸秆经专门菌种处理后,埋入大棚,然后再种植蔬菜。该技术主要通过生物分解作用,直接把秸秆变为作物可以吸收的有机肥料,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来提高蔬菜的品质。大棚采用该技术,可提高地温,增加二氧化碳浓度1-2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50%,增产幅度可达20%以上。如今,盛屯村200个大棚都采用了这项技术,每个棚增收近1000元。
土壤吃上了“营养餐”。为加大肥水管理提高蔬菜的产量质量,孝直镇与县土肥站联合搞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先后在10个村500多户进行了追加施肥试点,并且注重了配方施肥和有机肥的投入,有效地控制了菜农对化肥的滥用,不仅每亩降低投入100多元,而且还提高了蔬菜产品的质量。通过推广这项技术,阳芋亩产由4500斤增至6000斤,部分地块亩产达到了7000斤,结球白菜的产量也达到了1.4万斤以上,群众受益大大增加。
社会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以105国道为骨干,村村实现道路水泥化,户户吃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无绳电话传输网络齐全,镇中心中学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设施先进,配齐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教室。镇卫生院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门诊楼、病房楼,购进了美国螺旋CT、CECR机,技术设备先进,达到了乡镇级的医院省市级的医疗水平。工商、公安、税务、交通等行政部门设置齐全,服务一流。镇驻地初步形成政务区、商贸区、文化娱乐区、工业区、居民区的小城镇格局。
教育
小学
中学
文化
特色农产
历史沿革
孝直唐虞三代时属兖州;春秋战国为齐地;汉时属州部泰山郡;东汉属兖州部济北国。
春秋战国时期,孝直仍属齐国。
晋时属兖州部济北国。
北魏时属济北郡。
隋属兖州部济北郡(平阴县、卢县并置)。
宋、金时期,平阴县辖旦欢、澄空、傅家岸、滑口、孝德、辛镇、鸾翔(孝直镇)、沙沟、宁乡市、安宁10个乡镇。
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属山东西道东平路总管府。
明属山东布政使司东平州。
清属泰安府。
孝直,民国二年属济西道,次年改属东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将孝直划属泰西专区。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1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10月恢复平阴县,属济南市。1960年4月属菏泽专区。1961年2月12日属济南市,同年4月18日由济南复属泰安专区。1985年3月27日属济南市。
政治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以前,群众的文化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更是极其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20%。建国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扶持下,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每年都对危房教室、办公室进行翻盖维修,到1965年,3处小学的40多间教室、办公室都进行了翻修、并新建了部分教室,配置了课桌凳,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7年投资5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1996年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幼儿园楼,并且都配置了卫星电视和微机等先进教学设备。200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50年来先后有1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17名,大专43名。
十几年来,为了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村两委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抓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五好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五好家庭评选,以及多方面的教育学习,使村民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民都自觉地为别人做好事,遇到意外情况都见义勇为,并且还积极地为集体,为社会做贡献。建幼儿园村民捐款11.1万元,塑“孝侄”铜像捐款11万元,建正义厅村民捐款30万元,街心公园捐款36万元。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水灾,全村捐款6.88万元。
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人均粮食仅66公斤。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180多元,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巩固落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500元,近50%的村民已住上了小康楼。全村拥有各种车辆510辆,其中个人拥有480辆,各种摩托车300辆,程控电话800多部,电视机1000多台,其中彩色电视机760余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庄建设散乱,原有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方向不顺、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窄地方仅有3米宽,村内磨盘路、死胡同到处都有。村民住房以土、石、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钢筋、水泥预制件和砖进行建房。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功能分区、相互配套、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采取先合理调整,后进行改造的原则,将村庄规划分为居民生活区、工业区、文化娱乐区、社会公益区。制定了每个五好家庭户补助4万块砖的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在居民区内建楼房。1992~1999年共建住宅楼320处,建筑面积4.976万平方米,拆迁350户,拆除旧房屋1700余间,利用节约出的土地建村内公用建筑、村民娱乐活动场所12处,计1.2万平方米,开通硬化柏油路面21条,其中,仅村中心集市商贸区就3纵5横8条大街。商贸区以西是村中心公园,业已投入筹建。
为了体现孝直村来历,又弘扬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于1996年投资11万元,在商贸区以西、街心公园内塑立了“孝侄”铜像。1997年又投资80万元在街心公园内建起了“正义厅”,旨在弘扬正气,震慑邪恶,让村民及子孙后代都能敢于扶正压邪、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保孝直村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正义厅下面是1500多平方米的广场,是人们搞文体活动的好场所。2000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1992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集体福利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也逐步提高。1987年投资30万元安装了自来水,1993年投资25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对考入中专的学生奖励200元,对考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800元。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新房,凡“五好家庭”户建楼房者每户补助4万块砖,1991年以来,村民应上交村的“三提”免收,只交土地承包费顶镇上的五项统筹。1997年以来每年的重阳节,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一份礼品。对于五好家庭户,建立了175万元奖励基金,每年按贡献大小进行分红,前几年每年每户均分红100多元,从1999年起每年每户均分红800多元。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5年4月,田西山、郝德仲等10人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刘树田任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有60名青年参军参战,50多名民工参加了支前。1950年建立了全镇第一批农业生产互助组,1950年中共地方组织全部公开,全村共有党员19名。1993年2月成立中共孝直村党总支,殷景玉任党总支书记。2000年党总支委员会下设砖厂、轴瓦厂、建筑队3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84名。从1993年起村党总支、村委会换届实行了直选,进一步实现了民主。多年来,党总支牢记党的宗旨,重视加强自身建设,诚心为村民办实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10年被评为济南市、平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1998年6月被中组部授予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称号。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38年3月,平阴三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几年之后孝直村农民协会、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相继建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7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孝直生产大队,唐吉奎任大队长,下设18个生产小队。1968年成立孝直大队革命委员会,李庆田任主任。1981年建管委会,李庆田任主任。1983年11月建立孝直村民委员会,设委员7人。李庆田任主任,下设12个村民小组,1985年调整班子后由殷景玉任村委会主任,1987年取销12个村民小组长,各项工作由村委成员分工实行直线职能,全村统管。2000年孝直村民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任殷景玉,副主任王泽香,委员刘广胜、李开军、王胜华、李丙申、孙秀海。地方武装连长、治保主任李丙申,调解主任孙秀海,妇女主任王泽香。1987年以来,分别被省市县各级政府授予“先进妇代会”“农村工作先进村”“先进治保会”“村镇建设明星村”“模范村委会”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入选山东省2019年度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
2021年3月,入选山东首批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参考资料
2018山东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名单公布,有你家吗?.齐鲁网.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