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
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包括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扬州市、泰州市,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顶山市和桐柏县,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和孝感市大悟县,规划面积 24.3 万平方公里, 2017 年末常住人口 1.46 亿,地区生产总值 6.75 万亿元。
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发布。
背景
淮安市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首提首推城市,发展规划也由该市主导编制。
召开会议
2019年4月29日,第一届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
2019年6月19日,淮河生态经济带青年企业家交流会在淮安市召开,会上正式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青商联盟,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青商联盟宣言》。
2019年11月20日-22日,首届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联盟大会在淮安市举行。此次会议致力于推动各城市置换资源、互通有无、明晰目标、突破区域限制、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文旅品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信息介绍
淮河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相对滞后,是我国中东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经济带。
区位条件
淮河生态经济带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县达海,与长江经济带地域相连、水系相通,京沪、京九、京广、陇海铁路等国家骨干铁路和长深、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淮河水系通航里程约 2300 公里,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航运较为发达。
自然禀赋
区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平原面积广阔,生态系统较为稳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等重要产区,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繁多,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
发展潜力
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和消费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军民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毗邻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较好。
文化底蕴
淮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为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战略定位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统筹上中下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着力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淮河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为全国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分工协作,联手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探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示范带。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分类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努力在宜居宜业、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立足上中下游区域比较优势,发挥淮河水道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纽带作用,促进基础设施对接、合作平台共建、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引导资金技术向内陆腹地转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联动中东部、协调南北方的开放型经济带。
空间布局
根据主体功能分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沿淮集聚发展、流域互动协作,明确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
一带
指淮河干流绿色发展带。加强淮河干流及沿线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筑具有防洪、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复合功能的沿淮综合植被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淮河干流水道作用,加快推进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和中下游航道疏浚,增强干流航运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淮安市、盐城市、蚌埠市、信阳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特色产业和城镇密集带。
三区
指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包括淮安、盐城、扬州市、泰州市、滁州市等市,发挥淮安、盐城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依托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等重要湖泊水体,统筹海江河湖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与长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带等周边区域对接互动。北部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枣庄市、济宁市、临沂、菏泽市等市,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包括蚌埠市、信阳、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桐柏县、随县、广水市、大悟县等市(县),发挥蚌埠、信阳、阜阳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轴
依托新(沂)长(兴)铁路、北京-上海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规划建设的京沪高铁二通道,建设临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发展轴;依托京广铁路,建设漯河—驻马店—信阳发展轴;依托京九铁路,建设菏泽市—商丘市—州—阜阳市—六安市发展轴;依托京沪铁路与高铁,建设济宁市—枣庄市—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发展轴。依托四条发展轴,向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中原城市群,着力吸引人口、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苏北、皖北、豫东、鲁南、鄂东北地区等区域发展。
多点
指区域中心城市之外的其它城市。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集聚,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发挥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多点支撑作用,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地理范围
江苏:
安徽星:
海珠区:
交通建设
航道
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进淮河出海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连云港港 30 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展滨海港区 30 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研究。加快淮河航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建设,推进航道船闸升级扩容,提升航道等级。加快淮河干支线、京杭大运河航道航运开发,推进江淮运河工程建设,提升蚌埠市、徐州、济宁市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形成通江达海、干支相联、铁水联运、港航配套的现代航运体系。
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船闸工程、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二级坝—苏鲁界)改造工程、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航道三级升二级工程、新万福河复航工程、沱浍河航道、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淮河出海航道、灌河航道整治工程、淮河干流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涡河安徽段整治工程、淮河息县至淮滨航运工程、沙颖河扩能改造工程、宿迁至连云港航道、滨海直连工程等。
港口
进一步提升港口专业化、集约化与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主要港口,适度在淮河支线发展一般港口,推进河流、湖泊内河渔港建设,实现沿海、沿淮主要港口与内河航道、内河港口协调发展,推进淮安区、徐州、宿迁市、枣庄市、济宁市、菏泽、阜阳市、蚌埠、淮南市、亳州市、周口市、漯河、固始、淮滨等内河港口地方口岸建设。支持信阳淮滨、蚌埠市、淮安、连云港市、滨海县港等临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有条件的海港建设煤电油气生产储运基地。
铁路
以信阳、阜阳、驻马店市、蚌埠、淮安、临沂为枢纽,建设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提升信阳、蚌埠、淮安、徐州铁路枢纽地位,完善铁路网结构,增加铁路网密度,扩大铁路网覆盖面,加快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
建设合肥市—新沂市、徐州—连云港高速铁路,连云港—盐城市、盐城—南通镇、徐宿淮盐等铁路。
公路
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动北京-上海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容,有序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优先建设国省干线市际未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服务水平。加快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2020 年前,实施京沪高速改扩建、北京-台北高速公路泰安—枣庄段改扩建,推进中国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到 2025 年,进一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
航运
优化运输机场布局,在机场密度较低且需求潜力较大的地区,规划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形成沿淮通用航空作业走廊。协调沿淮各运输机场分工定位,强化各机场业务合作,实现协同发展,促进空域资源有效利用。
新建信阳明港机场、蚌埠机场、商丘观堂机场、鲁山机场、亳州机场、枣庄机场、菏泽机场和一批通用机场,推进淮安市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实施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盐城南洋国际机场、阜阳市西关机场、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济宁曲阜机场迁建,加快推进滁州市机场、宿州大店机场建设前期工作。
管道
以现有油气输送管网为基础,积极接入全国主干管网,加强与相邻区域互联互通。加强天然气储气库和主管网建设,加大长输管线及输气支管网建设力度,结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布局建设全流域的主干管网输送体系,加快天然气干网管线和配套支线、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淮安地下储气库,规划建设连云港港原油储备库。
依托淮安市—连云港、淮安—滨海港、淮安—蚌埠市输卤管道,推进跨区域盐卤输送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建设;建设泌阳县—孙伏园—淮滨县—蚌埠—淮安—滨海港的碱石输送管道,同步完善沿线地区天然碱储配设施;以淮安为中心枢纽,建设覆盖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成品油输储网络;建设平顶山市叶县地下储气库,西气东输二线平泰支干线禹州至漯河天然气支线工程、西气东输天然气信阳支线工程;建设一批天然气区域干网、支线管网工程及配套储气调峰设施,研究规划建设徐州—皖北等跨区域天然气管道;规划发展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非并网直接制氢、氧产业,加强氢气、氧气输送管道建设;建设日照市—仪征市原油管道复线连云港市支线、中石化新粤浙管线豫鲁支线。
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
强化各地区、各行业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共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支持企业瞄准行业先进水平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推广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推动冶金、煤电、化工、纺织、机械、轻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面向全球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盐城市乘用车制造基地为龙头,联合有关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打造沿淮汽车产业走廊。推动徐州、淮安市、盐城、临沂、济宁市、枣庄市、蚌埠市等市通过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新型农机、石化装备、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推动食品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以质量提升促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及科技研发成果,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创意、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瞄准全球科技革命新方向新趋势,围绕物联网、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跨地区协作,实现跨越发展。鼓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文化产业
破层级和区域限制,加快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资源聚合、产业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巩固提升图书、报纸、期刊产业,大力繁荣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网络剧、微电影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印刷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技术创新
打破地区行政分割,整合沿淮各城市的创新资源,围绕生态环保、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鼓励有基础条件和优势的城市牵头,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区域内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强化跨地区合作。支持淮安区、蚌埠市、信阳、盐城市、济宁市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江苏省、山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专利联盟。
新动能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深度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创客经济等试点示范,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鼓励各地区联手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加快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项领域推进“互联网+”。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以全面开放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支持“双创”发展,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选择若干创新特色明显、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培育开展务实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为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
现代服务业
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计服务、人力资源和节能环保等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专业化、集成化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现代服务业基地或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向制造业全流程、全链智能渗透并融合发展,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一批示范企业。统筹沿淮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构建沿淮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商贸物流融合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因地制宜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逐步实现金融服务同城化。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信阳、驻马店市、淮安市、桐柏县等地建设康养产业示范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成立旅游发展战略联盟,合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共同推出若干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淮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组织管理水平。以企业为主体,以“互联网+”为重要手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休闲体验旅游、乡村旅游,支持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体育健康、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共同搭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营销合作、客源互送,构建无障碍旅游环境。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
协调发展
坚持核心带动、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城乡一体,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贫困,推动城乡融合向纵深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
进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增强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蚌埠市、商丘市、阜阳市、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市辖区规模结构,力争到 2025 年培育形成若干主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上的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服务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动城市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城镇联动发展机制,引领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推动位于中心城区、工业比重低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支持徐州市、平顶山市等地创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城市组团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立足通江达海的交通条件,推动淮安市—盐城市—泰州—扬州市组团发展,全面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合作基础和区位优势,支持徐州—连云港市—宿迁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济宁市—菏泽市—枣庄市联动发展。加强规划统筹和产业协作,促进蚌埠市—淮南联动发展,支持滁州、六安市全面融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市都市圈。全面深化信阳、驻马店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促进阜阳市—亳州—周口组团发展,进一步密切与郑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联系。
中小城市
以县级市为重点,优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发展成为 50 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 20 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鼓励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产业,提升吸纳外来人口就业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深化省直管县(市)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县有序改市。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
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循序渐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生态宜居等特色小城镇,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载体。选择一批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成为联接城乡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社会事业
教育
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推动蚌埠市、淮安市、徐州市等地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支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适时组建高校联盟。推动淮安等有条件的城市组建综合性大学,支持信阳创建农民大学成人教育培训学院。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若干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区域中心城市围绕产业集聚区(园区)需求,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打造一批区域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集团。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学校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展区域内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淮河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资质互认,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强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推进普工向技工转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支持开展跨区域技能培训。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师、高级技师联合培养,造就一批职业技术领军人才。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文化
构建淮河文化体系。发挥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灿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和凝练提升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特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方向,丰富各类文化内涵,更好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联合举办重大文化庆典活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推进曲阜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共同举办淮河文化大讲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淮河文化。
推进运河文化建设。深化与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合作,加强大运河水体和河道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传承运河文化和精神,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整合文化资源,共塑大运河文化品牌,加强商丘市、枣庄市、济宁市、宿州、徐州市、淮北市、淮安市、扬州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支持徐州、济宁、淮安、扬州等市依托漕运历史地位,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早期古文化遗址、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的摸底清查、整理归类归档,建立淮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完善淮河流域文化遗产名录系统,共同推进文物遗址、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构建文化遗产品牌。鼓励在文化遗产保护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让民风民俗、人物典故、历史事件融入城市建设、带动地域发展。打造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发展短板,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统筹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广泛开展“书香中原地区”系列活动。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制定并落实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复合型特色实体书店。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加快实施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加快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建设工程。巩固农村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成果,继续实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平台
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创新升级。支持淮安市打造台资集聚高地,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推进淮安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程序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提升连云港市徐圩、赣榆区、灌河港区和盐城滨海、射阳县、响水港区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信阳、驻马店市、漯河市、淮安、蚌埠市、菏泽市、临沂、阜阳市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合肥市、徐州市、淮安、盐城市、菏泽、临沂、阜阳等机场和淮安港、蚌埠港、淮南港、淮滨港、漯河港、周口港、望岗码头、霍邱港、菏泽港、凤阳港等内河港口,建设内河、空港物流园区。推进徐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中原地区(漯河)食品博览会等建设。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开放市场投资领域,降低、取消行业准入门槛,不断简化外资企业准入程序,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国际经贸合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连云港市、徐州市、临沂、济宁市、菏泽、商丘等节点城市,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东亚、东南亚、南亚及欧洲、非洲的贸易往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环境保护、科技、旅游、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品牌、装备和劳务“引进来”、 “走出去”。
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型工程机械、石油机械、专用装备、特高压电气装备、汽车制造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和轻纺、石化、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的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境外园区为载体、信息服务为保障,分类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优势企业和产能“走出去”步伐,积极在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服务中心。
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交流合作。建立和拓展与莱茵河、塞纳河、田纳西河等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知名环保企业在污染防治体系建设、节能环保、循环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争取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国内区域合作
加强与长江等大河流域的合作。积极借鉴我国长江、珠江等流域综合发展的经验,提升淮河整体开发水平和质量。深化与长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成渝铁路等沿江城市群的合作,主动承接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转移,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市、南京、合肥市等城市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人才、知识、金融等创新要素向淮河流域辐射。
全面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鼓励经济带各地区与发达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利用盐城市丰富的盐田土地资源建设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中原城市群等合作对接,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着力推动苏鲁皖豫交界地区联动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拓展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推进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台商产业园、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作用,共同举办重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合作交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全流域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出海水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东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支撑带;有利于优化城镇格局,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参考资料
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12-26
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国政府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