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氏鼢鼠

丁氏鼢鼠

丁氏鼠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种属,统称为中华鼢鼠。

基本概述

中文名:中华鼢鼠

学名:鼢鼠属 fontanierii Milne-Edwarda

类属:啮齿目 仓鼠科

别名:鼢鼠、原鼢鼠、瞎老、瞎、瞎老鼠、瞎瞎。

示例:秦安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一晚中新世的4种早期原鼢鼠:Prosiphneus qinanensis sp.nov.、Pr.qiuisp.nov.、Pr.haoi sp.nov.和Pr.1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

地理分布:分布于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四川省、湖北等地。

鼢鼠亚科

体型似东北鼢鼠,体稍粗壮。成体鼠体长190-250毫米左右,一般雄性大于雌性。头宽扁,鼻端平钝。四肢较短,前肢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锐爪,第二与第三趾的爪近等。外耳壳退化,匿隐毛下。眼特别小,尾细短,被有稀疏的短毛。

原鼢鼠的体毛,细而柔软,极为浓密,背部多呈锈红色,灰褐色毛基。唇周围略显白色,额部中央一般均有一圈白色斑点。腹毛为灰黑色,尾毛稀疏呈污白色。

生活习性

原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广泛栖息于农田、草原、山坡、梯田及河漫滩等处。在青海高原地区可栖息于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尤其在土壤疏松而潮湿的阶地、坡地、沟谷等植被茂密的地区以及牧草生长良好的草原上数量最多。

鼢鼠属的洞道相当复杂,在它栖息的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无直接敞开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条与地面平行、距地面8-15厘米、洞径为7-10厘米的主干道,沿主道两侧挖掘多条觅食洞道。比主干道更深一层的洞道称为常洞,一般距地面约20厘米,是鼢鼠属由老窝道主干道进行取食等活动的通道。洞道比较宽大,内有临时仓库。

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条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称为朝天洞,是来往与“老窝”的道路。“老窝”距地面150-300厘米。一般雄性的较浅,雌性的较深。在老窝中,一般均无巢室、仓库及便所。巢室直径约15-29厘米,巢深10-13厘米,内径14-18厘米。巢重297-608克。

鼢鼠属不冬眠,昼夜活动。由于它终年营地下生活,掌握它的过冬规律十分困难,只能根据地面上痕迹和封洞的习性判断。一般每年由两次活动高峰,春季4-5月,觅食活动加强,同时进行交配,到6-8月交配结束,天气炎热,活动减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开始盗运贮粮,活动又趋向频繁,出现第二次活动高峰。所以在春、秋两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窝内贮粮,很少活动。据封洞和捕获时间分析,一天之内早晚活动最多。雨后更为活跃。

中华鼢鼠主要采食植物性食物,只在个别个体的胃内发现有昆虫的残肢。它特别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如地下根、茎等;有时亦将地上部分的茎、叶和种子拖入洞内取食。其食性很广,而且因时因地而异。从贮粮的情况来看,取食与当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青海省)取食白花枝子花、引果芥、漠蒿、多裂萎陵菜、阿尔泰狗娃花、二裂萎陵菜、珠芽拳参等植物的根系以及赖草针茅的根部、花序和种子;在农区(晋冀北),其采食作物的种类也很广泛,如苜蓿属稞麦、燕麦、小麦、马铃薯、豆类、高梁、玉米、糜子、花生、番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树或针叶树的根部。中华鼢鼠的繁殖情况,各地不完全一致。

洞穴结构

鼢鼠属的洞穴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由洞道和老窝组成。中华鼢鼠的洞道可分为常用洞

、草洞和朝天洞。常洞:是中华鼢鼠由老窝到草洞经常活动的通道,一般距地面10-40厘米,与地面平行,比较固定,弯曲多支,其直径为7--10厘米,常洞中常有数量不等的临时巢、仓库和便所。临时巢距地表约35--40厘米,直径约12--15厘米,通常垫有干草,是中华 鼢鼠临时休息的地方。仓库多位于洞道的两侧,略呈亚铃形,是贮藏食物之所。便所的构造与仓库相似,但较小,内有粪便。中华鼢鼠挖洞时,将洞内挖出的土,每隔一段距离推出洞外,形成小山状的土丘。土丘位于洞道的两侧,但也有少数在洞道的上方。在某些特别疏松的地里,将洞道内的土挤压在洞道的两侧和顶部,地面没有土丘,但在地面留下成串的隆起和嵴。草洞:是中华鼢鼠取食食物时所留下的通道,较浅,距地表约6-10厘米。从常洞通向地表,在地表留下具有龟裂纹的嵴,或尾呈土花状态的小隆起,俗称食眼。朝天洞:由常洞向下通到老窝的1--2条垂直或斜面的通道。老窝:常位于洞内较干燥处,距地面深约50--180厘米,雄兔的较浅,雌兔的较深,在老窝中通常都有巢氏室、仓库和便所。巢室较大,直径约15--29厘米高约17--36厘米,巢呈盘状,内垫软草,构造精致。仓库位于巢室附近,2-3个不等,呈囊状,约10-20X15-30平方厘米,常常贮存大量的食物。便所是老窝中一段短的盲洞,中华鼢鼠营单位独居生活,通常每个洞系中居住一只中华鼢鼠,但在殖期雌雄的洞道相通,可在同一洞系中捕获不同性别的个体,鳘殖期过后,这些沟通的洞道又被堵塞。

繁殖方式

青海省高山草甸,一年繁殖一次。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达到发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发育达到最高峰,4月初开始交配,4月下旬结束。随着交配的开始,睾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从4月上旬开始,延续到6月中旬,历时60天,而繁殖盛期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参加鳘殖的雌鼠占总雌鼠的81.30%。妊娠期约为1个月。哺乳期从5月中旬开始,延续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独立生活在7月。胚胎数变化幅度不大,一般为1-5只,个别的6只,以2-3只者居多,平均为2.74+(-)0.05只。在宁夏、陕西省北部,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性比:营地下生活的鼠类雄性的百分比较低,雄性成体约为39.64%。根据晋中市的资料,中华鼢鼠全年数量的升降比较平缓,最低和最高相差仅1倍。除5-6月份数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各月均不显著。

分布范围

分布于甘肃省青海省、宁夏、陕西、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等省区。

对生态的危害

鼢鼠属是农、牧业的主要害鼠,在农区,由于它们咬断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从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断垄。由于大量盗运贮粮,影响作物收获量。

在牧区,破坏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减少草场面积。由于洞道纵横交错,害造成表土流失,促进草场退化。

防治方法

华北、西北的群众捕捉鼢鼠时,常用地箭、弓箭法。地箭、弓箭必须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齐,洞顶的地面要铲平。弓距洞口约15厘米;若是地箭要安3箭,箭与箭之间相隔3.3厘米。箭头不要露入洞中,箭射下之后,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弓形夹捕打法:常用1、2号鼠夹,效率较高。方法是先通开食眼,留作通风口。顺着草洞找到常洞,在常洞上用铁铲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使两边来的鼠均能被夹住,再在鼠夹上轻轻撒些松土,把夹子用细铁丝固定于洞外的木桩上。最后,用草皮将洞口盖严。若鼠被夹住,夹上的铁丝就绷得很紧,容易发现,也不被鼠或其他动物将鼠夹拖走。用毒饵杀鼢鼠属时,各种杀鼠药物均可使用。诱饵法毒杀鼢鼠的关键是投饵方法。这里介绍两种方法:开洞投饵法:在鼢鼠的常洞上,用铁铲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下洞口不宜过大),把落到洞内的土取净,再用长柄匀把毒饵投放到洞道深处,然后将洞口用草皮严密棚住。这种方法在较紧实的草地上使用较好。插洞投饵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时,不要用力过猛,插到洞道上时,有一种下陷的感觉。这时不要再向下插,要轻轻转动木棒,然后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数量的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湿土捏成团,把洞口堵死。这种方法在松软的草地上使用较好。毒杀鼢鼠属的时间,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最迟也不能超过6月中旬。在水源较近的地方,用喷洒法消灭鼢鼠,效果较好。检查灭鼠效果时,常用开洞封洞法。灭鼠前后的间隔5-10天。由于这种方法的自然灭洞率很高,应设对照区来校正灭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