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相寺
空相寺(Kongxiang Temple),原名定林寺,又称熊耳山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53公里。该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熊耳山海拔885米,北依黄河,南接伏牛山,东临洛阳市,西连西安市,洛三高速公路从山下通过,交通便捷,风景宜人。空相寺不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熊耳山林木茂密,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鸟语如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空相寺的建筑群包括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其中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空相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藏、回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简介
空相寺位于三门峡市区东50多公里处的陕县西李村乡。据《陕县志》记载,空相寺是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千百年来,空相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禅宗信徒追忆达摩禅师、宏扬禅宗精神的最佳场所之一。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盛,曾与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据碑文记载,空相寺原名定林寺,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空相寺坐东向西,依山递升而建,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宝殿、达摩殿、藏经阁等,其南边有南僧院、达摩塔、达摩陵、转角楼、钟楼,北边有北僧院、鼓楼、藏经阁、方丈室等建筑。寺院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呈现出“清幽古刹名寺院,宝殿巍巍绕玉栏。香烟断径径未断,松柏郁郁紫钟悬。梵门开处金容显,洞天福地境非凡”的壮丽景观。
山上的“八大奇景”和“四大绝胜”名甲天下。八大奇景为:龙嘴喷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达摩铜佛、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翠柏、汉代松林;四大绝胜为:藏兵洞、濯心泉、八仙庙、公孙瓒藏甲处。
建筑
达摩塔即菩提达摩的灵塔,由积庵法师于公元538年建造,距今将近1500年。此塔为两层基座的七级砖塔,塔身呈八角形,通高12米,西南有一拱窗,上层基座塔身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两幅,共16幅。现存的达摩塔是明朝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在原址上重修而成。附近村里的老人说,达摩塔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塔身的砖不完整,不能用于盖房。
达摩造像碑与灵塔同年建立,碑高1.2米,宽0.5米。碑正中刻达摩大师站像,单线条阴刻,形象逼真,头罩祥光,宽袍大袖,立意简刻,用笔流畅。碑右上侧刻一偈语为:“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概括了达摩在中国的行迹。
还有萧衍撰文碑。此碑碑题为《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梁大同二年立,碑文为南朝梁武帝所撰写,内容为赞扬达摩大师的丰功伟绩。该碑上雕二龙戏珠图案,龙为四爪龙,龙头朝向内侧上翘,碑额刻有“皇帝万万岁”五个大字,碑文共17行,满行68字,正文开头有“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下为“梁大同二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御制”,尾部另起行为“发心弟子洪远施石并合山仝立”字样。碑文为楷书,字体瘦俏,讲究章法。
历史沿革
在历史上,空相寺成为可以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驾齐驱的四大名寺之一,人们给它编撰了许多神话传说,在当地还广为流传一首歌谣:“龙嘴吐雾在山巅,土桥卧虹升九天。井底明月昼夜显,杖桃金履往西还。高楼洪钟音上殿,铁薪烧粥厨水欢。椿抱翠柏千年茂,汉代松林万古传。”这首歌谣使定林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定林寺的钟楼为3层,高数丈,是寺内最高建筑。人们可以自下而上转着登楼,故又称“转角楼”。据说,很早以前山西省永济人和河南陕州人夸耀各自家乡建筑时,永济人夸张普救寺的莺莺塔之高时说:“山西有座塔,离天丈七八。”陕州区人说:“河南省有座转角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山西人不相信,专门到定林寺观看后,叹服道:“楼中之最。”相传,原来转角楼上挂有一口神奇的铁钟,高两米,口径1.5米,可以定向传音。敲响巨钟,其声一直可传到皇帝的太和殿上,所以当地有“和尚敲钟,传到京城,惊动皇帝,不得安宁”之说。空相寺在清末民初连遭战火洗劫,毁坏严重。现存的主要遗迹有:达摩灵塔一座,石碑十块。其中最有意义的石碑有两块,一是南梁达摩碑,即萧衍撰写的《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二是达摩造像碑,此碑为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立,碑的正中是达摩大师站像,头罩祥光,宽袍大袖,单线条阴刻,形象逼真,右上侧刻了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精确概括了达摩大师的生平。
空相寺坐落在林木掩映之间,走进空相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油然而生。更因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安葬于此,历代帝王将相多有来此朝山拜佛,文人骚客舞墨咏叹。
空相寺新出土唐朝碑刻《汾阳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宽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满行44字。碑首圆额,双行篆书“郭子仪置寺表”。立碑年代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为汾阳王郭子仪后人。碑文的大意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曾到空相寺朝拜达摩圣迹,并许愿若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乱9年后(公元772年11月),郭子仪即书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庙。半年后,朝廷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园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据此为证,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李豫李豫钦赐,并且追加达摩为“园觉”禅师,达摩塔为“空观之塔”。
《汾阳王置寺表》的出土,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史、禅宗渊源仍具重大历史价值;又为研究佛教禅宗及空相寺兴衰史、郭子仪与空相寺的关系、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更加珍贵的实物资料。唐天宝三年(公元748年),郭子仪曾奉皇命重修空相寺,他亲任总监工。工程竣工后,李隆基封达摩为“圆觉”,封达摩塔为“空观”。唐后历代对空相寺多有修扩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水陆殿、白衣观音阁等,其南有达摩塔、达摩殿、转角楼、南北僧院等,寺院殿舍400余间,占地50余亩。离寺院西南约50米处有享誉豫西的塔林,占地30余亩,有大小灵塔400余座。整个寺院布局严整,古碑林立,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历代对该寺也曾数次修葺,有据可考的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修达摩殿和部分殿宇,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重修达摩殿并立“菩提达摩圆觉大碑”,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转角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重修空相寺,后来乾隆、道光也几经修葺。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寺院房屋相继倾倒拆毁,空相寺逐渐衰败。建国以后,空相寺内仅存的“达摩塔”、“达摩石刻画像碑”被列为三门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衍撰文碑”被列为陕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化、文物部门多次出资修葺加固“达摩塔”,使这处濒临倒塌的珍贵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达摩事迹
达摩圆寂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清代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公元58—75年(东汉永平年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公元536年(萧衍大同二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梁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达摩传奇
据有关史料记载,达摩是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刹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渡海东来,在广州市登陆。萧衍信佛甚笃,遂将达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对佛理方面的理解不尽相同,话不默契,不欢而散。达摩毅然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来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内,任该寺依法住持,在此讲经说法,教化万民。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络绎不绝,他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扬四海。后来达摩渐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来悟性才能达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佛教圣地少林寺修行了九年。
评价
南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达摩在洛阳禹门千圣寺讲经说法期间圆寂,享年150岁,归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萧衍闻讯,亲自撰文树碑,对达摩大师创立佛教禅宗的无量功德给予了高度评价。此碑距今已有1460余年,虽经风雨剥蚀,但碑文还可辨认。达摩圆寂后第二年,由积庵法师修了达摩塔,定名为“圆觉空塔”。现存的塔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青砖结构,七级浮屠,两层基座,高约12米,塔身为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元善见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参考资料
河南名寺 熊尔山空相寺.凤凰网.20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