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学杰

高学杰

高学杰,男,1966年3月出生,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学专业学士,2000年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首席研究员。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

个人简历

1982-1986年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86-1989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习, 进行T42模式的研究及数值试验, 取得硕士学位

1989-1991年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工作

1991-1993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 参加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课题“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

法研究”等研究项目, 部分结果成文发表

1993-1995年 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 越冬考察、工作, 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及大气臭氧总量的观测研究, 部分观测、分析结果成文发表

1995-今 国家气候中心工作

1997-2000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在职博士, 博士论文题目:“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检测研究”

1998-今:国家气候中心,近年主要工作方向为使用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进行中国等地区气候变化和模拟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

1.主持OSU/NCC模式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研究任务, 部分结果成文发表

2. 参加国家“九五”攻关任务中96-908-02-02-1子专题题研究, 进行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的改进工作

3.主持国家“九五”攻关任务中96-908-02-07-1子专题研究, 进行大气模式运行结果的后处理及检验部分的工作

4.主持1998年度国家气候中心开放研究课题“人类活动引起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试验”课题, 利用全球环流模式得到的结果, 嵌套到中国区域模式上, 研究人类活动(CO2、气溶胶增加)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职称

2004年: 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首席研究员

2002年: 被中国气象局聘任为研究员

1996年: 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副研究员

国际合作

和多个国际研究机构有密切合作关系,如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等,定期进行互访和开展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其中如对ICTP的访问有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年等前后共十余次,时间由2周~10个月不等)。

近年主要工作

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以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为主。在国内首先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中国地区的长期积分,结果表明,区域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特别是对降水的模拟有了很大改进。进一步研究指出,这种改进的原因在于区域气候模式的高分辨率。所进行的温室效应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取得许多有意义的成果,结果在国内多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应用,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其关于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代表性论文Climate change due to green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 Adv. Atmos. Sci., 2001, 18, 1224-1230) 据CSCD于2006年秋季统计,在 Adv. Atmos. Sci.期刊最近10年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排名第12;此论文据ISI统计,被SCI期刊引用次数为26 (2008年6月)。另一篇代表性论文Changes of extreme events in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 over East Asia ( Adv. Atmos. Sci., 2002, 19, 927-942)引用率为16。引用主要以他引为主,标志着此研究工作被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

部分研究论文

1.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黄荣辉, 二氧化碳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能力,气象学报

2.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黄荣辉, 二氧化碳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中国区域气候的可能变化(敏感性试验) ,气象学报

3.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温室效应对我国西北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冰川与冻土, 2003,25(1)

4.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温室效应对我国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高原气象

5. 高学杰, 林一骅, 赵宗慈,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对我国沿海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热带海洋学报

6. 高学杰, 罗勇, 赵宗慈,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