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
丁一汇,1938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气候专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前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丁一汇主要从事气候预测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1979年,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丁一汇参加印度季风试验。1993年,他当选为第一工作组副主席和IPCC主席团成员。2001年,丁一汇与Houghton爵士在中国上海共同主持召开最后一次全会。200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召开第14届全会,会议一致投票通过授予丁一汇世界气象组织杰出成就奖。此外凭借长期对气候变化研究的贡献,成为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成员之一。2008年,丁一汇担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9月1日,首都科学讲堂“全球气候变化专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丁一汇作了有关气候变化的演讲。2019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甘肃省气候图集》作序。2021年8月,丁一汇发表“青藏高原暖湿化明显 印度洋持续增温作用不容忽视”的文章。2024年5月,专家丁一汇预测未来30年地球都将处于极端天气时期。
截至2014年10月17日,丁一汇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122次。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8年7月,丁一汇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1957年至1963年,在北京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就读,并获得学士学位。1958年五四青年节,丁一汇参加北大举办的科学报告会。1963年至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平流层气象学专业就读,获得硕士学位。1964年,他和同学张可苏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实习半年。这次实习,使他对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观点有了深刻认识。
工作经历
1975—1978年的4年间,他总结了中国大暴雨发生的天气学校型、机理以及天气学的动力、热力学条件,分析了暴雨中的中尺度过程,并从理论上提出了描述中小尺度积云团作用的参数方案。
1979年,受世界气象组织派遣,丁一汇参加了印度季风试验。同年10月,他作为中科院最早派往美国的学者之一,到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做访问学者。1980年1月,他在圣迭戈参加了美国气象学会年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ELNino事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气候中心,他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一年后。他主持的“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立项。
1989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后,他走上了气候变化研究的世界舞台。1993年,他当选为第一工作组副主席和IPCC主席团成员,1997年,他被一致提名当选为第一工作组共同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联系了世界上100多位气候专家和几百名贡献者、评估专家,几乎涵盖了全世界所有研究气候变化的知名专家和机构。5年中,第一工作组顺利完成了IPCC第3次评估报告和各种技术报告、特别报告的撰写。2001年,他与Houghton爵士在中国上海共同主持召开最后一次全会,获得成功。由于长期对气候变化研究的贡献,他成为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的成员之一。200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召开第14届全会,会议一致投票通过授予丁一汇世界气象组织杰出成就奖。
2005年,丁一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他担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9月1日,首都科学讲堂“全球气候变化专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丁一汇作了有关气候变化的演讲。2016年9月30日,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气象局举行,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丁一汇担任副主任。2019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甘肃省气候图集》作序,他认为该图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甘肃省目前最完整的气候图集,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2020年12月,丁一汇表示,“为适应气候变化,我们需做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系统,减少与避免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灾害和全球性灾难。”此外,为更好地预报预估地球气候的未来变化和情景,还要大力发展无缝隙气候与气候变化预测系统。2021年8月,丁一汇发表“青藏高原暖湿化明显 印度洋持续增温作用不容忽视”的文章。2024年5月,专家丁一汇预测未来30年地球都将处于极端天气时期。
研究领域
丁一汇主要从事气候预测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
论文与著作
截至2014年10月17日,丁一汇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
部分论文
部分著作
资料: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截至2014年10月17日,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我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专题负责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课题负责人)。
人才培养
197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建校,他一直讲授气象类专业研究生必修核心课《高等气象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的大气科学获评A+。截至2018年2月,已经有5人成为两院院士,还有人获得有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Rossby奖章。
丁一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一定要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才能构建一座通向研究和业务的桥梁。他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高等天气学》,20余年来,培养了28名硕士研究生和26名博士研究生。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02年7月,丁一汇走进中南海科技知识讲座,为国务院领导讲解了气候变化问题。表示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将广泛涉及环境、外交、政治的气候变化问题讲解清楚。
2013年9月1日,首都科学讲堂“全球气候变化专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丁一汇作了有关气候变化的演讲。丁一汇指出,在节能减排的情况下,到2050年,中国气温仍可能上升2摄氏度以上,因此中国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减排措施。一方面应该节能,减少能源消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
2023年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气象局共同主办的专家创新大讲堂上,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和表现,并称全球已进入一个气候变化的新常态,有必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适应战略和应对机制。
2024年4月,丁一汇参加气象科学领域的访谈栏目——《风云会客厅》,对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会否成为“新常态”发表看法。
人物生活
丁一汇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
人物观点
纵观40多年求学和奋斗之路,丁一汇有五点深刻体会:一是成为科学家要有一定天赋,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刻苦钻研和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二是要适应国家需求。一个研究应用科学的专家,要融人社会和国家需求的主流,根据国家需求不断改变研究方向,这样才能做出被公认的成果,才会有不息的生命力。三是研究工作要面向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做学问要处理好博与深,宏观与局部两个关系。青年人在科研工作的早期,不宜涉猎太多的范围,而应该深入钻研一个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当在一个领域或学科做出可观的成就后,就可以考虑拓宽领域,充实知识,研究一些交叉问题,达到博。博与深相辅相成,广博的知识又促进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人。这也是局部与宏观的关系。五是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工作中要体现宽容、谅解、爱护等团队精神,要提倡高尚的科学道德,不要贬低别人的工作。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丁一汇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评)
参考资料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2024-05-03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2024-05-03
这门课,丁一汇院士讲了整整40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3
丁一汇.新华社大数据智库云.2024-05-03
众专家呼吁: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极端天气.中国气象局.2024-05-03
《甘肃气候》《甘肃气候图集》出版发行 秦大河、丁一汇院士作序推荐.百家号.2024-05-03
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专家视点① 丁一汇:青藏高原暖湿化明显 印度洋持续增温作用不容忽视.中国气象局.2024-05-03
专家预测未来30年地球都将处于极端天气时期.抖音短视频.2024-05-03
丁一汇院士.中国气象局.2024-05-03
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 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气象局.2024-05-03
守护蔚蓝星球需科学认知气候变化.百家号.2024-05-03
丁一汇.中国知网.2024-05-03
气候变化高端访谈.豆瓣读书.2024-05-03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豆瓣读书.2024-05-03
丁一汇.豆瓣.2024-05-03
南海季风试验通过验收.中国气象局.2024-05-03
揣测“天意”的人:丁一汇与团队曾预测1998年洪水.中国新闻网.2024-05-03
《高等天气学》:一门让丁一汇院士讲四十年的课.科学网.2024-05-03
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网.2024-05-03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新常态——冬季呈暖北极冷欧亚型.百家号.2024-05-03
对话丁一汇: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会否成为“新常态”?|风云会客厅.百家号.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