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国气象局负责全国气象工作,主要履行公共气象服务以及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服务管理等职能。
中国气象局的直属单位包括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
中国气象局承担着26个WMO全球或区域中心,并被WMO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10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标志着我国气象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个“世界气象中心”。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8日,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1953年8月,中央军委气象局更名为中央气象局。1969年12月,中央气象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合并,仍称为中央气象局(保留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名称),划归总参谋部领导。
1973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气象局与总参谋部军事气象局分开,改归国务院领导。1982年3月,中央气象局更名为国家气象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93年6月,国家气象局更名为中国气象局,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2008年8月28日,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是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为主体,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相关业务科研单位共建的研究型业务咨询机构。
2021年12月21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式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要参与制定人工影响天气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负责业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装备研发、试验考核和保障及新技术推广,组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大型科学试验,负责全国大范围飞机作业的方案制定及跨区域作业的组织实施等工作。
2023年4月21日,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揭牌仪式暨航空气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7月20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揭牌成立。
中国气象局职责
中国气象局的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工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和重大气象保障;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对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的气象服务;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天气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业务概况
综合观测
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2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217个国家基准气候站、62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00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914个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120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299个国家天气雷达站(其中新一代天气雷达236个,风廓线雷达63个)、X波段雷达118部、6156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基本建成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含60个站点)。已成功发射了9颗极轨气象卫星、10颗静止气象卫星,目前在轨业务运行气象卫星数量7颗。
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4至8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提高至秒级,数据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判识数据在预报服务业务平台中综合集成,气象观测更加精密,支撑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更加有力。依托雄安新区和天津、上海、杭州、深圳等试点城市,智慧气象观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气象观测技术试验持续开展,成功组织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台风观测试验。气象观测领域全面建成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1认证。
气象预报
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初步建成,具备全球10天逐3小时10公里分辨率,全国24小时内逐小时5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发布逐3小时滚动更新强对流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发布11621个国外城市预报和包括“—带一路”国家在内的243个重要城市预报。开展全球台风、高温、寒潮灾害监测预报。
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中国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超前谋划、系统部署、压实责任、尽锐出战,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准确预报历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和台风过程。公共气象服务覆盖度和满意度继续提升。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2.8分,创历史新高。
气象信息和数据共享
建立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平台汇聚管理气象数据全集及相关行业数据,数据规模达6OPB,日增量4OTB,访问效率秒级,实时提供高并发、高可靠、高时效、高扩展性的数据和算力服务,扁平化支撑全国气象业务。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紧紧围绕国家需求,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立足基础性科技部门的定位,创新机制、统筹资源,通过发布气候变化权威科学信息、强化极端事件应对、开展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参与国际国内应对机制设计、推进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和科普宣传,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中国气象局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支撑部门,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组织单位,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单位,主要开展气候系统观测与模式研发、气候变化基础研究与监测和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基础数据建设、气候变化决策咨询与服务等工作。
每年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风气候变化绿皮书风中国气候公报》和《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编制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省级气候变化监测公报等。开展冰冻圈观测与高原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提升青藏高原等承载力脆弱地区气候变化监测与适应能力,开展冰冻圈观测与高原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学支撑。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深度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评估进程与机制建设,完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有关任务,在气候外交中维护国家权益。
支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现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运行,成立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建立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系统,向全国正式发布时间分辨率15分钟、空间分辨率9km、预报时效126小时、预报频次1次/天的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发布年度《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
国际合作
中国气象局代表中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WMo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联合国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WMO台风委员会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与24个国家的气象部门及2个国际机构签署有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协定、议定书、谅解备忘录等合作协议。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重要指示精神。优化风云气象卫星全球布局,完善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等国际合作机制和平台,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水平和数据国际共享能力,强化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培训。风云气象卫星成为气象国际合作的新名片。
积极推动气象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签署WMO《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带一路”的意向书》,并被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签署了《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侣议》、《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侣议》。依托承办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区域气候中心(北京)等国际平台、区域和双边气象合作、设备和技术援助、国际教育培训等,促进国际社会对在气象领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
2021年11月16日,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在京揭牌。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俄罗斯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共同建设运行,是中国民航气象领域首个由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的全球中心,也是第四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此举对加快建设气象强国、民航强国有积极意义。12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区域中心(北京)揭牌仪式在中国气象局举行。这是中国气象局践行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致力于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重要成果。
应急响应
2024年2月17日6时,国家气象中心发布寒潮黄色预警。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数值预报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人影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报社)、服务中心、华风集团立即进入(寒潮、雨雪)Ⅲ级应急响应状态。
组织机构
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采取国家、省、地、县四级管理。目前,全国现有31个省(区、市)气象局、333个市(地、州、盟)气象局、2189个县(区、市、旗)气象局。
内设机构
直属单位
省(区、市)气象局
特设与主管机构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4年7月)
相关服务
2021年3月23日,中国气象局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预测结论,此后定期发布“气候预测公报”,内容涵盖延伸期(10天到30天)、月、季节和年度气候趋势预测产品,为公众提供气候服务信息。公众可以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及各地气象局官方网站查询获悉。
参考资料
机构设置.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国气象局.中国政府网.2023-11-06
中国气象局简介.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国气象局.中国政府网.2023-11-06
中国气象局简介.中国气象局.2024-02-17
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郑国光提出三点要求.中国政府网.2024-02-17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式启动.中国气象局.2024-02-17
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揭牌成立.中国天气.2024-02-17
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揭牌成立.澎湃新闻.2024-02-17
中国气象局职责.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成立.中国气象局-头条号.2021-11-16
全球综合观测系统区域中心(北京)正式业务运行.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今日头条.2024-02-17
机构设置.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2022-04-20
关于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24-02-17
局领导.中国气象局.2023-11-06
局领导.中国气象局.2023-11-06
局领导.中国气象局.2023-11-06
局领导.中国气象局.2023-11-06
中国气象局局领导.中国气象局.2020-05-13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任命郭婷婷(女)为财政部副部长.财联社-今日头条.2024-07-23
我国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产品.海外网.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