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镇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白龙江的下游,它与通渭县马营镇、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为甘肃四大名镇,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林立,而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碧口镇是文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总面积208.17平方千米。碧口镇距文县县城85公里,它南邻四川青川县,白龙江从这里向东进入四川省。
西汉前,碧口镇为氐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汉高祖开西南夷后,碧口归益州刺史部广汉郡辖(公元前201年)。明朝,碧口归陕西行都司辖。清代初年,碧口归陕西右布政使司辖。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陕甘分治,碧口始归甘肃省阶州辖。清朝及民国初期,这里称碧峪乡,曾建立贸易场所,取名“复兴场”。1983年11月,碧口公社改为碧口镇。
碧口镇镇人民政府驻老镇区中街。 碧口镇辖3个社区,16个居民小组,12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截止2020年底,辖区户籍总人口17800人,(其中城镇人口7767人,农村人口10033人),城镇化率58.6%,常住人口2425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0021人),另有流动人口5791人。碧口总耕地面积11630亩,粮食播种面积16810亩,粮食产量263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元,人均占有粮620公斤,经济总收入1895万元,农业总产值1169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289.88万元。
历史沿革
西汉前,为氐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
西汉时期,开发西南夷后,归益州刺史部广汉郡阴平道管辖。
明朝,归陕西行都司文县临里东路管辖。
清代,归陕西右布政使司文县管辖,名碧峪乡;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治,境域始归甘肃省阶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后,归渭川道管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丁德隆独立旅驻防碧口时,碧口首设区公所。
1958年4月,归天水市专员公署管辖。
1962年12月,天水、武都分治,境域归武都地区文县管辖。
1958年4月,改为碧口公社。
1983年11月,碧口公社改为碧口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碧口镇地处文县东南部,南邻四川青川县,西依范坝镇,西北与玉垒乡接壤,东北靠中庙镇,距文县县城81千米,区域总面积208.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碧口镇地处白龙江流域下游,地势东低西高,川少山多;主要山脉有望阳包、鸡林子山、锣鼓山、四道门,境内最高峰望阳包位于与武都区交界处,海拔2732米;最低点海拔620米。
气候特征
碧口镇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8℃月平均气温4.2℃,7月平均气温25.1℃;生长期年平均为260天,无霜期年平均266天,最长达275天,最短为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9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1.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碧口镇境内河道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最大河流为白龙江,从井地村的咀子组至蹇家坪流经境内井地、石土地、曲水、何家湾、碧峰、响浪、窦家坝,长16.88千米,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72.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让水河、石龙沟、碧峰沟、韩家沟等。
自然灾害
碧口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地震、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暴洪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4—10月。
自然资源
碧口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铜等,已经开发的有金矿、铜矿。
行政区划
2011年,碧口镇下辖12个行政村;下设16个居民小组、8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碧口镇下辖3个社区、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老镇区中街。
人口民族
2011年,碧口镇总人口1684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99人,城镇化率39.8%;另有流动人口4960人。总人口中,男性7022人,占41.7%;女性9827人,占58.3%;14岁以下3009人,占17.8%;15—64岁1.15万人,占68.7%;65岁以上2268人,占13.5%;以汉族为主,有藏、回2个少数民族。2011年,碧口镇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4.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人。
截至2018年末,碧口镇户籍人口为17226人。
2021年6月 ,文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碧口镇人口数为1648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碧口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
2018年,碧口镇有工业企业14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碧口镇有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0.6亩。2011年,碧口镇农业总产值2055万元。碧口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碧口镇生产粮食2061吨,人均122千克,其中小麦454吨,玉米1355吨,洋芋138吨,大豆35吨。碧口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388亩,产量244吨;蔬菜种植面积2510亩,产量3173吨,主要品种有辣椒、西瓜。碧口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碧口镇生猪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羊年末存栏400只。2011年,碧口镇水果种植面积260亩,产量452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其中苹果198吨,梨228吨。2011年,碧口镇建有茶叶生产基地5个,茶园面积23710亩;年产茶叶约239吨;建有优质核桃生产基地4个(井地、石土地、何家湾和响浪优质核桃生产基地),面积1720亩,栽植核桃树苗10.3万株。2011年,碧口镇建有大鲵(娃娃鱼)养殖基地4个,其中山洞繁殖池1个,生态养殖水域面积3500亩,投放鱼苗20万尾。
工业
2011年,碧口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2011年,碧口镇规模以上有工业企业11家,职工143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6360.7万元,比2010年增长7.0%。
商贸
2011年末,碧口镇有商业网点692个,职工1645人。2011年,碧口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80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625万元。
金融业
2011年,碧口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万元,比2010年增加15.1%;年末各类存款余额7375万元,比2010年增长30.7%;各项贷款余额11812万元,比2010年增长17.7%。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碧口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574人,专任教师30人;碧口镇有小学8所,在校生1322人,专任教师10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0人,专任教师13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86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碧口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2个,藏书25000册。2011年末,碧口镇有体育场地3处;2个城市社区和2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1971年成立碧口广播站,1994年接入有线电视。2011年末,碧口镇有线电视入户率4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碧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县医院1个、镇计划生育服务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12个,病床132张,固定资产总值35.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1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2人;出院病人215人次。2011年,碧口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6%。
社会保障
2011年,碧口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277户,人数222人,支出370.7万元,比2010年增长26.5%;城市医疗救助2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71户,人数2478人,支出247.9万元,比2010年增长25.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人,支出3.5万元,比2010年增长27.5%;农村医疗救助1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16人次,共支出6.6万元,比2010年增长40.0%;农村临时救济19人次,支出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3.4万元,比2010年增长24.4%。2011年,碧口镇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7317人,比2010年末增加28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325人,比2010年末增加2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992人,比2010年末增加3人。
交通
碧口镇有G212国道穿境而过。2011年末,碧口镇有通乡公路1条,长27.3千米;通村公路9条,总长100.2千米,库区通航航道4条,一条通往范坝乡,航程20千米;一条通往苗家坝,航程25千米;一条通往中庙乡部分地域,航程8千米。
文化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为四川省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香甘”之说。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沟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代乾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省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乾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省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市。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一,有“小上海”之称。随着水运业的日益兴旺,碧口古镇繁华至极,各地客商纷纷解囊建馆修宫,一时间工商船帮会馆林立,成为商镇发达的象征。江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主宫、陕西会馆忠义宫、船帮之所鲁班庙等,各具风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以供奉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为船帮会馆,俗称王爷庙,历时六十载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两次修,此庙富丽堂皇,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同时代建有不少庙宇,如红庙子、南山寺、土地庙、响浪寺等。民国初年,碧口街居民500余户,2000多人,除本地十几户张姓农民外,余者皆为外来商族。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集交易者尤多,市场喧嚷繁荣,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碧口可谓万商云集,遂成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冠。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关沦陷,药材出口滞销,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至此大烟生意交易跃居全省首位。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碧口统捐局达七万六千元(银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价税六万六千多元,碧口经济之繁荣由此略见一斑。民国后建碧口公园,其内有园亭楼廓、动物园、抗日楼、书画院、城隍庙、孔子庙等,可见古镇历史的繁荣。清代有诗《碧峪镇登紫云宫楼》为证: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川原形势仍古今,人数代迁感废兴。今日皇图垂巩固,须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园,大礼堂门口有一联云:碧山巍峨紧关秦岭千重锁,白水汹涌冲破江河万里涛。
发展规划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工业小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支柱产业,努力争取小区建设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办事干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推动碧口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发展思路是:立足水利、电力、矿产、气候四大资源优势,强化以水利建设和农村支柱产业开发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电力、市镇设施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开创以资源开发为龙头,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工业小区建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以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为两翼的具有碧口小区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新格局。
奋斗目标是: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1272元。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并以此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2、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培训,推广良种、配方实肥、地膜覆盖、带状种植等实用技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在抓好坝肩引水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上一批水利工程,力争新增保灌面积3000亩,新修高标准石坎梯田500亩。重点抓好白果、碧峰两村管引工程,解决曲水四马山等6村22社的人畜饮水问题。4、加快支柱产业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按照产业化要求,突出区域特色,实施规模发展。按照“南茶北果”区域特点,在江南片的李子坝、白果、碧峰、曲水等村继续扩大茶叶面积,向万亩茶园目标迈进,并抓好茶叶精加工和包装增值。在江北片发展银杏、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其次棚栽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要有大的突破,以响浪、碧峰为重点,扶持农民发展绿色实体。同时要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1、抓好交通建设,重点搞好李子坝、碧峰沟公路拓宽改造,争取何家湾至响浪码头,井地、石土地、曲水3村乡村道路建设的立项上马。2、加快碧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建规划,抓好自来水改造工程。3、争取白龙江母猪湾段河堤工程建设尽早立项实施。4、力争街区道路照明问题早日解决。5搞好镇区民居改造。6、加快镇区和农村电网改造。7、加强城区环境和绿化,彻底解决脏乱差。7搞好科技、文化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改善高半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全镇总体脱贫并向小康迈进。
三、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大国策,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文教卫生、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塑造良好政府形象,为群众多实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支持的信赖。
参考资料
碧口镇.查字典地理网.2024-03-05
碧口镇概况.文县人民政府.2024-03-05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庙镇.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3-06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11-24
文县人民政府.文县人民政府.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