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风岗镇

风岗镇

凤岗镇位于东莞东南部,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委员会,11个管理区,60多个自然村。本镇人口16874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镇府驻地凤岗圩,距莞城街道约52公里,距香港特别行政区30多公里,耕地面积23042亩,山林面积59021亩。东深供水工程贯穿全境,广深铁路穿经镇西。

基本介绍

风岗立村始于南宋末年。明代属归城乡,清代属南海卫,后改属东莞戎厅。民国时属第四区,后改称三区。建国初属第三区,1954年,属第八区,1958年属塘厦公社,1961年设风岗公社,1983年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

风岗耕地面积共23042亩,其中水田17301亩。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其次是花生、大豆、木薯等。60年代初水稻亩产约l50公斤。改革开放后,调整农业布局,每年粮食总产在保持20万担前提下,转向发展创汇农业。1987年水稻种植31500亩,亩产320.5公斤,总产量10100吨。全镇已种荔枝、橙、柑、菠萝、香蕉等水果13000多亩(其中荔枝5000多亩)。天堂围菠萝是该镇名产,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盛名。去年与省果树研究所联办500亩新、稀、优水果场,与出口部门联办10个蔬菜和1个剑兰出口基地,1个血虫养殖基地,共6000亩;还办有良种肉鸭场,年出口35万只良种鸭。1987年农产品收购值和出口值都达1000万元。

风岗原只有手工业。1975年社办工业单位共有9个,职工393人,年总产值64万元。目前,已办有“三来一补”企业300家,产品近2000种。1987年收入工缴费3800万港元,对外来料加工人均工缴费名列全市首位。另外还有自营企业近百家。全镇有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厂房10.9万平方米。当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103万元,比1986年增长63.8%,比1978年翻了三番。工厂最多的雁田管理区,有来料加工44家,年收入工缴费达550万元。

陆路交通发展较早,广深铁路在风岗地域设有天堂围站。民国19—20年(1930一1931年)间,曾建有公路(泥路),抗战时被毁。近10年,各乡均建了乡道与公路干线相联,并铺上水泥路面。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风岗镇政府继续采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投资300万元建成110干伏变电站;投资250万元安装800门程控电话和图文传真电话,并把东深公路凤岗路段建成国家一级公路

风岗于明清时代已有遗爱堂、兴贤书室、端风书院、香书室等教育场所。但至建国前夕仍只有小学教育。1987年有小学11所,学生2269人,教师117人;学前班入学幼儿734人,幼师16人。全部小学校舍均经扩建或新建,其中新建校舍占60%。1957年9月创办蕉岭县华侨中学,现是完全中学。80年代以来,华侨和旅港同胞多次捐款扩建校舍,增添设备。该校现有学生1016人,教职员工89人;1961年7月,把凤岗乡医院改为公社卫生院。1987年在原医院基础上兴建凤岗华侨医院,留医部大楼已投入使用。该院现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有医务人员46人;近年又投资20万元兴建了凤岗文娱中心。

凤岗原是穷山区。近10年间,新建楼房住宅6658幢,占全镇房屋面积85%。人平面积为21.3平方米。l987年底,人均收入1000元多,私人储蓄余额达4220万元,人均为2500元。拥有电视机、电冰箱、高级音响、摩托车的家庭为数不少。

该镇是东莞重点侨乡之一。清代乾隆已有人到海外谋生。全镇共有华侨、港澳台同胞16798人(与镇内人口几乎相等),遍布29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中,由华侨、港澳同胞回来办厂的有167人。至1987年,投资金额达3065万港元,兴建厂房190多幢,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办种植场、良种鸭场,水果场等共6000多亩。华侨陈小姐于l985年捐资10万港元广东华侨中学兴建500平方米图书馆1座,后来又捐212万港元给凤岗镇,作为医疗、教育基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