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常山山茶油

常山山茶油

常山山茶油,浙江省常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常山县因油茶而闻名全国,油茶栽培和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末元初,享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的美誉,常山传统榨油技艺被批准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山县建有全国最大的油茶良种苗圃基地,良种油茶育苗数量及育苗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油茶种植面积、产量与加工销售等产业水平均居浙江省首位,是浙江省唯一入选油茶示范县千万元建设项目的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和舟山市大宗交易所授予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全国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常山山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油茶,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黑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经过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在中国已有数千年食用历史,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常山山茶油生产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并长期作为历代皇朝贡品。山茶油系用山区野生植物山茶果提炼的植物油,经常食用能有效改善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是高血压、心血管病、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理想食用油,采用茶油作为原料的化妆品具有润肤护发的功效。常山山茶油现有品牌都已经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产地环境

常山县山茶油生长地势北南均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属千里岗山脉,分布以低山、丘陵为主,山林植被良好,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

据常山县气象局资料统计,常山年均温16.5—17. 1℃,全年\u003e10℃年平均积温为5100—5200℃,无霜期220—230天,年降水量1730—1830毫米。

常山县土壤以黄壤土类为主,母质为花岗石、石英砂岩等风化物残积、堆积物,质地为砂质壤土,土层厚50—80厘米,PH4. 5—5. 5,有机质含量2%以上,腐殖质层厚10厘米以上,是山地土壤中肥力最好的土壤。基地水文条件单一,水资源丰富,灌溉水以天然降水为主。主产区远离城区,周围无工、矿企业污染,也未发现其它污染源,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根据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油茶环境质量(土壤、水资源、空气、产品)现状检测结果表明,常山县各项指标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要求,认为山茶油生产环境质量、加工用水满足国家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的要求,属理想级,适宜开发无公害农产品、A级绿色食品。

历史渊源

公元前三世纪的《山海经》绪书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员木”即为油茶,秦时称甘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朝始称油茶,沿用至今。

常山是油茶的天然分布区,山茶油制作历史相当悠久,传说已有两千多年。1990年版《常山县志》根据芳村镇辂、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栽种油茶,明代中叶油茶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

常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据芳村镇上尤阁村宗谱载,常山油茶生产宋末元初已有广泛分布,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已产茶油1000余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油茶丰收,据载产油40万公斤。

解放后,常山县颁布荒芜油茶林垦复后免税三年的政策,大力鼓励油茶生产。

1956年,常山县建立了浙江省首家油茶试验场。

1963年,常山县作出了“建设油茶基地”的决议,并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成立了中国首家油茶研究所。

1965年,常山县承办了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第三次会议,协作开展油茶栽培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1年3月,周总理在全国棉粮油会议上点名常山县领导介绍山茶油种植经验。

1979年,常山县列入全国油茶基地县。

1990—1992年,常山县组织实施了近4万亩以垦复、补植、整枝、施肥、嫁接为主要内容的低改工程。全县最高时油茶林面积发展到29万亩,年产油茶籽总产量达6000多吨。

1984年后,常山县一些油茶林地被改种胡袖、柑橘属等。面积渐减少,至1999年全县减少1880公顷。

生产情况

1988年,常山县茶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榜首。

1998年,常山县榨油厂建成油浸出、炼油、茶皂素3条生产线,其中炼油、茶皂素两条生产线国内领先。

2000年,常山县油茶面积基本稳定在17710公顷,油茶籽产量4000吨。

2015年,常山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实现常山大宗农产品上市交易“零突破”。

2016年,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在常山县召开。同年,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全国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正式落户常山,开启北京市——常山同步联动市场运营模式。

2017年,常山油茶种植面积达28万亩,茶油年产量超过3100吨,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拥有油茶深加工企业12家。

产品荣誉

1990年,林业部、浙江省林业厅将常山县列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启动县之一。

1994年,常山山茶油获华东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1997年,常山山茶油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同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

2001年,常山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常山山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4月,常山县荣获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称号。

2017年8月,常山山茶油获得首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金孔雀奖第一名。

2017年,浙江省油茶产业协会入驻常山,常山县荣获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称号。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范围的报告》(常政[2005]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常山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

(二)立地条件

选择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坡乡宜阳坡和半阳坡,坡位宜下坡和中坡。土壤宜红壤,酸性至微酸性,pH4.5至5.5。土层厚度应在50至80厘米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垦复:油茶进入盛果期后,每年至少浅锄一次,3年深挖一次除草松土。

2. 高接换种:对于成林后部分劣株,经2年观察标定,用优树穗条,采用皮下枝接、嵌合枝接等方法加以改造。

3. 采收:红皮病类型的果实成熟时果皮红中带黄,青梅类型青中带白。种壳呈现深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适宜的采收期是在果实成熟期前3天开始到后7天完成。严禁提早采摘。严禁折枝取果。

4. 果实处理:果实采回后,堆放时间不得超过5至6天,要及时日晒脱粒,除净杂物,进仓待榨。

(三)工艺流程

1. 粗加工:采收→堆沤→翻晒→脱壳→热炒→碾粉→蒸→压榨→过滤→毛茶油

2. 精加工:毛茶油→脱酸→水洗→脱水→脱色→过滤→脱臭→冬化→过滤→精茶油→罐装→压盖→封口→贴标→装箱→检验→出厂。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油色清亮淡雅、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澄清、透明。

2. 物理化学指标:折光指数:1.460至1.464,相对密度:0.912至0.922,碘值:83至89,皂化值193至196,不皂化物≤15,

主要脂肪酸组成:饱和酸7至11,油酸 74至87,亚油酸7至14。

专用标志使用

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常山山茶油缘何被常山百姓称为“益寿油”?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芳村牛角口的溪中常有公母两蛇精兴风作浪,沿溪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观音菩萨心生怜悯,设法降服了两蛇精,将它们变成为一棵雌雄同株的大树。这棵树常年花果不离,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14个月,被称为“抱子怀胎树”。后来,神通广大的福建武夷山市惜和尚,遵照观音菩萨修道行善的旨意,腾空飞翔来到芳村牛角口,抬头看见大盘山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树,惊叹不已,便留在此地练功修道,并在大盘山、小盘山建造了两座庙宇。每年树上果子成熟时,惜曌和尚就叫寺僧把果子摘下,榨挤出油,用于点灯照明和长年食用,同时施舍一部分油给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人们吃了这种油,顿觉目明神旺。不久,民间盛传此油为菩萨所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便称其为“益寿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