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起义
1946年10月23日,在时任中国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策划和指挥下,由时任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的中共党员胡景铎发动起义,当日,延安市《解放日报》在头版以醒目的标题——“胡景锋将军率五千义旅通电全国成立西北联军骑六师,解放土地两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万,誓为粉碎蒋、胡进攻实现民主而战”——报道了胡景锋将军率部在横山起义的壮举。
1946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和西北局习仲勋、王世泰等领导同志接见了胡景铎等起义军领导干部和士兵代表。横山起义和北线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国民党在陕北地区丧失了25个军事据点和40多个连的兵力。陕甘宁边区扩大了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蒋介石、胡宗南的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基本简介
解放战争初期的横山起义,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决策和指示下,在时任中国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策划和指挥下,由时任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的中共党员胡景铎同志组织和发动的一个成功的武装起义。这个起义发生在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部队中,发生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蒋介石反动气焰极其嚣张、中国革命形式极为严峻的时刻。这个起义和策应起义的北线战役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中国国民党陕北地区驻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威胁,并为我军转战陕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和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接见骑6师领导干部时所说:“景铎同志,你能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下邓宝珊的船,上习仲勋的船,你的选择这个道路是很正确的。你的革命行动给西北的旧军队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图1.毛泽东接见横山起义官兵
相关实例
此时,习仲勋刚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岗位上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的职务。他接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后,立即通知秘书长张德生召开西北局统战部干部会议,亲自传达中央指示,并对陕甘宁边区如何贯彻中央指示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陕甘宁边区一直处于中国国民党部队的包围之中。它的南面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的20万大军,西面是马鸿逵的两个骑兵师,北面是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指挥部及其所属二十二军和保九团,东面则是滔滔黄河,与晋绥军区隔岸相望。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有22个县的建制,150万人口,两万多军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形势非常严峻。
图2. 油画:习仲勋在横山起义中,陈奇作
习仲勋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对边区及其周边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在分析形势的时候指出:敌人的力量和装备都比我们强,但是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特别是我们有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我们是能够打败敌人的。为了保证自卫战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发动群众,做好战备工作,同时要根据中央最近的指示,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特别要加强对中国国民党部队的策反工作。他进一步着重就如何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战策反工作作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他说:从周边形势来看,北线是敌人的薄弱环节,那里驻扎的是国民党的二十二军和保安团,都是国民党的“杂牌军”,与蒋介石和胡宗南有矛盾。“杂牌军”内部也有矛盾,而且封建意识浓厚,从井岳秀(辛亥革命以后派驻陕北地区的镇守使,二十二军的创始人)到现在的左协中(二十二军军长),一直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和他们有过较好的统战关系,现在我们要尽可能保持这种关系,并且要冲破他们的封建意识,利用他们和蒋介石、胡宗南的矛盾,对他们进一步做工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特别是那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官兵,和我们站到一起,反对蒋介石,反对内战,反对榆林地区的亲蒋分子和特务分子。这项工作做好了,对我们粉碎蒋介石、胡宗南的进犯是非常有利的。
会议经过讨论做出决定,由西北局统战部和绥德地委统战部具体负责对榆林市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抽调关中分区干部师源担任绥德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协助和加强对榆林国军的策反活动。会后,习仲勋又派延属地区专员曹力如和绥德地委副书记刘文蔚北上榆林,与胡希仲取得联系,了解榆林上层具体情况,特别是第二十二军副军长兼陕北地区保安指挥官胡景通和副指挥官胡景铎兄弟的动态,以便争取和策动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举行反蒋起义。
胡景通和胡景铎是著名爱国将领、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胡景翼将军的胞弟,排行为五、为六,人称“胡老五”、“胡老六”;胡希仲则是胡景翼的儿子,人称“胡大少”。胡景铎和胡希仲年龄相差无几,他们与习仲勋不仅是富平同乡,而且曾在立诚学校同学,青年时代在一起参加过革命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他们虽然各奔东西,但仍不绝书信往还。胡景铎和胡希仲两叔侄思想进步,早有投奔边区参加革命队伍的愿望,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党组织曾指示他们继续留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和国民党部队中,借重胡景翼的影响,为抗日进行统战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们先后回到了富平,率领部属和家乡子弟千余人北上榆(林)横(山)地区,暂栖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麾下,胡景铎受任陕北地区保安副总指挥,胡希仲受任晋陕绥司令部参议。他们的目的是要投奔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他们到达榆横之后即与习仲勋秘密联系,希望得到习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习仲勋派遣曹力如和刘文蔚带着他的亲笔信去榆林市与胡希仲见面。
胡希仲向曹力如和刘文蔚报告了榆林国民党上层动态。他说:八十六师是二十二军的主要力量,新任师长徐之佳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是蒋介石派来监视邓宝珊并进行反共活动的主要人物。邓宝珊将军目前对国共纷争抱观望态度,尚无公开反蒋迹象,而他五叔胡景通是听命于邓宝珊的,现在策动他们举行起义的条件尚不成熟。而胡景铎则不同,他既已表明了坚决反蒋的态度,又在他的部队中秘密联络了一批进步分子,随时准备投奔边区。因此,由胡景铎发动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请习仲勋速派人去横山区波罗堡(陕北保安指挥部驻地)与胡景铎联系。
曹力如和刘文蔚把他们了解的情况向习仲勋作了汇报,习仲勋当即决定把对北线国军的策反重点放在胡景铎身上,并派师源去波罗面见胡景铎。
师源与胡景铎也是老同学、老朋友。故友相逢,无所不谈,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胡景铎明确表示,他决心跟共产党走,他的一切行动听从习仲勋同志的安排,并请习仲勋同志帮助他早日加入革命队伍。师源完成使命后即回绥德县。
1946年时的习仲勋
习仲勋亲自到绥德听取了师源波罗之行的详细汇报。随后,他又召集绥德地委常委会议,共同研究如何帮助胡景铎起义的问题。习仲勋在会议上对策动胡景铎起义的意义和起义准备工作,作了详细分析与说明。他说:毛主席对我们北线工作非常重视,目标是解放榆横,为边区自卫战争取得更多的回旋余地。现在我们统战工作的重点在波罗,把那里作为策反的突破口。胡景铎这个人思想比较进步,是可以相信的,我们要继续做工作,给他提供帮助,争取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起义过来。这件事情办好了,可能影响很大,有利于我们彻底解决北线问题。习仲勋指示师源再去波罗与胡景铎商议,在他的部队里建立党的组织,作为起义的核心力量,再从边区派一批政工干部和军事干部到他的部队,为起义做准备。他说,我们的方针是“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准备力量,长期隐蔽,待机而动”。
1946年整个夏天,按照习仲勋的部署,从绥德县到波罗,围绕着胡景铎起义展开了频繁的秘密活动。
5月间,由习仲勋介绍,经党中央批准,胡景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胡景铎的要求,入党日期定于7月1日。
接着,中共中央西北局讨论了胡景铎提出的党员发展名单,批准李振华、姚绍文、张亚雄、许秀歧、李振英、杨汉三、魏茂臣等同志入党,入党日期定于8月1日。与此同时,由边区延属分区和绥德分区抽调的40多名军政干部,以各种不会被敌特察觉的方式进入波罗、石湾等陕北保安团驻地,由张亚雄、李振英等地下党员“合情合理”地安排到各个连队,秘密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
6月底,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向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东北地区、华北、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各个解放区发动进攻。
陕甘宁边区周围的形势更加紧张起来。胡宗南在南线加紧调集兵力,把战车推向边区门口,同时命令北线的部队向边区进攻,企图对边区形成南北夹攻的态势。但当时,胡宗南还有六个师远在河南省和陕南,一时不能到达进攻边区的前线,因而短时间内还无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在习仲勋向毛泽东汇报边区战备情况和对北线敌军进行统战工作情况的时候,毛泽东指示他: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北线敌军的统战工作,同时集中兵力组织北线战役,用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北线问题,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胡宗南的进攻,并为边区自卫战争扩大回旋余地。
习仲勋深刻理解毛泽东的这一重大决策。7月1日,他在延安花石砭召集西北局常委会议,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集中讨论了策应胡景铎起义和组织北线战役的问题。会上大家一致同意习仲勋同志的分析,即榆横地区的中国国民党军队虽然力量比较薄弱,但与胡宗南互相配合,南北呼应,是对我后方的严重威胁;特别是横山区内的石湾、高镇、武镇等地,是敌二十二军和陕北地区保安指挥部的前哨据点,像插进我边区的几把刀子,战时将直接妨碍我军在陕北的活动。因此,策应横山起义,组织北线战役,消除北线国军对我的直接威胁,进而为解放整个榆横地区创造条件,这对于边区自卫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对榆横敌军的统战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以胡景铎为首的进步力量已经表明了坚决反蒋和积极靠拢我党的态度,在其部队里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加上我们把接应工作做好,成功的把握很大。但是,整个形势是敌强我弱,加之榆横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我们要对组织起义和接应起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想得多一些,行动计划应十分周密。会议经过讨论提出了三种行动方案;第一,在解放军的支援下,力争横山起义取得全部胜利,胜利后乘势夺取榆林市,彻底解决北线问题。第二,起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还不能对榆林组织有效的进攻,就先解放无定河以南地区,使榆林失去西南屏障,待条件许可时再进攻榆林。第三,起义一旦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胡景铎立即撤出原防,率领他的骨干部队进入边区,边区予以接应。
会议还做出了两项相应的决定:一是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司令员王世泰、副政委张仲良负责北线战役的准备,支援和接应横山起义;一是派西北局统战部范明处长到绥德县,准备去波罗与胡景铎协商起义的具体计划。
8月下旬,习仲勋作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司令员贺龙去晋绥军区指挥作战),与王世泰、张仲良等军事领导干部举行会议,按照花石砭会议精神,讨论了北线战役的部署问题,成立了北线战役作战指挥部,由王世泰和张仲良分别担任正副指挥,负责制订作战方案,指挥作战。
会后,习仲勋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递了一份有关北线战役的方针和计划的书面报告。毛泽东于9月2日批示:“即照所定方针去做。”
北线战役的计划得到毛泽东批准后,习仲勋立即到绥德县检查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指派范明带上他的亲笔信去波罗会见胡景铎,传达党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并就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当面商定。
起义始末
1946年4月底,受中共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理政治委员习仲勋的指派,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师源来到横山波罗堡面见驻防于此的胡景铎。师源向胡景铎谈了中共对国内形势的看法,并转达了毛泽东、习仲勋希望他率部起义的意向。胡当即表态:“不吃中国国民党的饭了,跟共产党走,坚决起义,把部队拉到解放区。”还特请师源返回边区后,把他的态度向习仲勋、毛泽东报告,希望中共尽快派人来,完成起义准备工作。
1946年7月1日,中共西北局在延安花石砭召开常委扩大会,讨论组织横山起义的问题,决定立即派西北局统战部统战处处长范明(兼任西北局白区工作处处长)去波罗堡,协同胡景铎组织发动横山起义。
8月14日,范明带着习仲勋致胡景铎的亲笔信,化装成富平县立城中学的教员,前往白于山。8月下旬到达波罗堡,即向胡传达西北局关于组织横山起义的决定,并宣读了中共西北局关于批准胡为中共正式党员的决定。同时批准入党的还有张亚雄、姚绍文、许秀岐、杨汉三等10余名同志。胡当即表示:“我完全同意中共中央和中共西北局的决定,本人就是要在党和边区暂时困难的时候起义,在党形势好的情况下,或者是自己在不得志的情况下起义,不光彩。”
经过周密筹划,范明和胡景铎共同商议制定了起义十条计划和起义后的三种行动方案。并决定由范明速返延安市向西北局和毛泽东汇报起义准备情况。8月24日,范明回到延安,先向习仲勋和张德生作了汇报,尔后又直接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起义计划和行动方案。毛泽东当即决定采取里应外合,乘势夺取榆林市方案,即:由起义部队作为内应力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北线部队为外援力量,起义部队与边区八路军密切配合,乘势攻占榆林。起义时间定为1946年10月10日。
随后,中共西北局和晋绥联防军北线指挥部在陕北响水堡南面召开会议,决定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北线总指挥王世泰、政委张仲良指挥教导旅、新四旅、警三旅及部分地方部队,配合起义行动,夺取榆林。为接应波罗堡起义部队,由范明、师源带一个加强连和100余名干部以及1部电台进入波罗堡,协助胡景铎控制城里局势,保证起义的成功。后因集中部队耽误了时间,加之通讯联络不便等原因,起义推迟了三天。
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将军率国民党军第22军第86师、新编第11旅及保安第9团等部部分官兵2000余人,在王世泰、张仲良指挥的一万多八路军的有力配合下,分别从石湾、高镇、波罗堡、海流兔庙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又乘胜扩大战果,迫使临近地区的守军相继起义,使起义部队扩大到5000余人;八路军也乘势攻克镇川镇、武镇、鱼河堡、万佛洞、响水堡,还消灭了从榆林市来援之国民党军两个营。在准备攻打榆林时,中共中央考虑到邓宝珊部还有争取的可能,遂取消攻占榆林的作战行动。至此,起义成功。
此次起义,在数日内,拔除了国民党军在横山区境内的所有据点,解放了无定河以南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12万余,建立了榆横新区民主政权,为陕甘宁解放区军民自卫作战及尔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夺得了极为宝贵的回旋余地。
11月4日起义部队按计划被编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6师,胡景铎任师长,范明为政治部主任。12月初,部队南调延安市整训。整训后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投入到解放大西北的革命战争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