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鹤鸣山

鹤鸣山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位于四川大邑城西北的灌口镇半边街,距县城14公里,距成都市7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此山海拔约1000余米,山形酷似一只引颈长鸣的仙鹤,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尾,所以人们管它叫鹤鸣山。东汉张道陵创道教于鹤鸣山,是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与青城、峨眉、岷山齐名,系著名的宗教圣地、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鹤鸣山总体规模达22.65平方千米,道观占地0.043平方千米。张道陵、张三丰、周义山等道教先祖修炼之山,道家建筑、根祖文化、堪舆文化较为典型,且文化遗存丰富。

鹤鸣山上最早的道观为张道陵祖师所建的上清宫,经历代扩建,到民国时,已拥有上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等上百间殿宇。文革中,鹤鸣山道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鹤鸣山道观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批准为道教开放点。中国道教协会于2006年8月15日、2008年4月14日在鹤鸣山举行了道教界人士大聚会,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孙张继禹等一大批国内外道教界人士,均一致到这里寻根问祖。

名称由来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系邛峡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此山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鹤鸣山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是山形像鹤。明朝时,张景贤《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鹤鸣山因“起伏轩翔,状如丹顶鹤,故名”。清代《大邑县志》载张申五等文章亦云:鹤鸣山“形如飞鹤,故名”。

二是山藏石鹤。清朝《四川通志》:“山形如复瓮,有石类鹤,故名”。明朝《广舆记》:“鹤鸣山穴中有石鹤,千年一鸣,鸣则仙人出。周时马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朝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

三是山栖仙鹤。梁李《益州记》:鹤鸣山“常有麒麟白鹤游翔”。明朝逸名《鹤鸣山怀古》:“树老曾栖鹤”。前说象形,后说记实,中说传奇,不管从何说为是,而山名“鹤鸣”,自汉至今,一直沿用无改。

地理位置

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其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千米的鹤鸣镇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南邻峨眉山,西接雾中山,足抵成都平原,距成都约70千米。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道四大名山之一。

历史沿革

21世纪前

鹤鸣山最早的建筑上清宫,即天师祖庭,为汉安征士张道陵所建。

民国时,已拥有上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等上百间殿宇,文化大革命时期遭严重破坏。

鹤鸣山道观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由当地政府拨款和海内外信众捐助修复了紫阳、斗姥二殿,新建了迎仙阁、延祥观、三圣宫、天师殿等。

曾任青城山当家、中国道协副会长的付元天,于1987年端午节在鹤鸣山迎仙阁竖“汉天师道发源地”一碑。前三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付元天、任法融均认同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

1987年被批准为道教开放点,并“中国道教文化节”也在鹤鸣山设立了会场。

1988-1999年中当地政府拨款上百万,再加上海内外信众捐款,鹤鸣山风景区进行了首期开发、整理、修复并兴建了一批景点,使鹤鸣山有了几十处可供游客游览、礼朝、吃住、娱乐的初具规模的旅游场所。

21世纪起

2002年,道观新建了一批档次较高的接待楼,大大的提高了鹤鸣山旅游接待能力。2004年,《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恢复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完成,规划提出了鹤鸣山旅游开发的初步构想:“依托鹤鸣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底蕴、绝佳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灵气,突出天下福地、养生医学之源的资源特色,以天师道理念的‘道’为出发点,以反映道教科学、道教修行、道教仪式、道教建筑、道教音乐、道教饮食等道教文化的道观群、养生苑为面,以鹤鸣山道教名山的宫观胜地和历史遗迹为线,形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游览区。”

2005年,大邑县按照整体设计、错位开发、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文化与产业同发展的思路,引进成都恩威投资有限公司,投入12亿,重建规划分三期把鹤鸣山打造成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养生旅游福地于一体的“道源圣城”。中国道教协会于2006年8月15日在鹤鸣山举行了道教界人士大聚会,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孙张继禹等一大批国内外道教界人士,均一致到这里寻根问祖。

2008年4月14日在鹤鸣山举行了道教界人士大聚会;5月道源圣城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山门,游客和信众接待中心、玉琮广场、太极广场、鹤鸣桥、百艺大街、道膳堂以及包括灵祖殿、文昌殿、三官殿、祖天师殿、老君殿等20余座建筑的祖庭宫观区等。2010年,一期配套项目道源圣城温泉国际大酒店开业营业。

2022年9月27日,由恩威集团倾力打造的鹤鸣山道源文化景区开园仪式在大邑县鹤鸣山景区隆重举行。

景区布局

山前。一高大山门道观牌坊立于路中,篆书题《老子五千言》联,右为“道可道非常道”,左为“名可名非常名”。中横批楷书“道教发源地鹤鸣山”,笔迹凝重。观之肃然起敬。牌坊后为宽约二十来米的迎仙桥.现成平桥,原有浮雕花卉鸟兽图案已不存.风韵尽失。入道观广场前,有一座两米高的祭祠,中供奉一坐着披红的老道仙翁,须发冉冉,慈祥和蔼,祠繁体左联“欢迎东西南北男女老幼”,右联“送给黄白黑棕福寿康宁”。乃迎宾祝福也。广场右边。竖立一长排宣传栏,说明鹤鸣道观文化。

广场迎面就是三重飞檐的迎仙阁,阁楼挺拔恢弘。门前一对白玉石狮,威武坐立。两旁十余株高大参天的古柏掩映楼宇。阁的左边是一列长长廊房。再过去是一栋两层楼房。皆道观建筑。衬助阁楼并烘托其高大。进阁楼,屋上高悬一横匾,上书欧阳询楷书“延祥观”。据资料载,此观在迎仙阁前四十余步,现仅存一匾。阁后,立两块石碑,右为“明朱棣迎张三丰书”,楷体,极工整。左为“张三丰祖师迥文诗”,辞日:“桥边院对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遥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坐伴云闲。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瓢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好一幅隐逸山林的仙家生活画图!碑右侧,立一横幅石碑,上丹书:“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鹤鸣山道观遗址成都市人民政府立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公布”。两碑之间,为宽约四米的一长排陡级石梯,称“九九长寿梯”。每级不高,拾级舒缓。梯两旁,高柏荫蔽。梯尽,为一平地,有石桌石凳。待人休闲。旁为西安碑林博物馆,高高低低竖立。石质陈旧,或有残缺。

山腰分上下两层,道观集中错罗于此。如老君庙、紫虚殿、斗老殿、三清殿、客宿楼等,皆临空翘角,屹立绝壁,红墙赤柱,黛瓦飞檐,极其巍峨、壮观。有一棵古柏,高三十余米,胸径1.5米,下护石栏书“张三丰古柏”。传为明代张三丰道仙手植,曾有白头鹤双栖此树。再上,有神泉一眼,旁立石碑书:“天师神泉,源出神台。甘泽清冽,玉液天然。明目养心,美发颐颜。增智醒脑,益寿延年。”红石井沿,木板盖之。

继续往上,梯级更加陡峭,攀登更加艰难。山顶,有八卦亭,立八根木柱,单檐翘角,上书“至益亭”,亭后有坟一座,旁立石碑.记其弟子纪念仙师张至益的文字。立山头,环顾远处留仙、妙高二峰,暮色苍茫,草木稀疏,独足下大坪山天柱峰,古柏森森,高树密野。郁郁葱葱。乃鹤呜道观于此.千百年来守候维护之功德耳。

相关文化

道教渊源

汉代,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道陵)出家后的第一个居住、修行地点就是鹤鸣山。曾经在这里写出了二十四篇道书,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道教。又据说,张道陵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从天上下到此处,向张道陵亲授密本,使张道陵的修炼得以深化。据说,鹤鸣山天柱峰的顶端,就是张道陵当年的修炼处和太上老君被感动后的下降处。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在此隐居修行。

宋代,著名道士陈抟也曾来到鹤鸣山。据说玉皇顶岩石上的“福寿”二字,就是陈抟老祖当年留下的手笔。

元朝、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张三丰,长期在此修行。张三丰在当时道教界的威望,使得朱元璋朱棣多次下诏,并派人请他出山做官,但张三丰坚辞不受,仍然以山为家,以林为友,继续修身炼道。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朱由校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封他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张三丰在鹤鸣山羽化后,他的许多遗迹至今还留在那里,供人膜拜和凭吊。因此,鹤鸣山同青城山一样,都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诗词文学

周代的马成子,汉代的张道陵唐朝的李冰阳、唐求,五代的杜光庭、陈抟,北宋的文同,南宋的陆游,明代的张三丰、杨慎,清代的李西沤,民国的朱青长等文人学士、道教名流,都曾在这里徜徉、吟咏、栖息和飞升。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为了躲避战乱进入四川,追随王建父子,官职是谏议大夫,赠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擅长写诗文,著写有《广成集》等,步入晚年,隐居青城山时,曾来到鹤鸣山栖息,朝拜天师,留下一首《题鹤鸣山诗》;

北宋文学家、湖州派墨竹画创始人文同,北宋文学家苏子由的亲家翁,著有《丹渊集》留世,曾多次游历鸣鹤山,并写下《题鹤鸣观上清宫》诗;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同蜀州教授吕同辅游大邑鹊鸣、雾中诸山时,题有《夜宿鹊鸣山》一诗;

明朝著名道士,辽东熬州张三丰,朱祁镇时封通微显化真人。善于骑射,擅长写诗文,著有《三丰全集》留世,晚年时期,隐居鹤鸣,常往来于邓州市、峨眉、新津、都江堰市之间,著有《鹤鸣山》、《天谷涧》等诗;

清代李惺、字西沤,垫江县进士,之后请养还家,主讲锦江书院,所著写的诗文非常多,名驰海内。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卜葬先人于鹤鸣山,遂往来于此,著有《游鹤鸣山即景》一诗。

主要景观

自然景观

鹤鸣石

产于鹤鸣双涧及斜江河上游。北宋诗画大师文同在《题鹤鸣石》诗中赞美此石“晶光凝莹洁,美质露斑斓。”清末书法家陈文炜在若字.《鹤鸣石记》中将此石分为桃红、血痕、云彩、蜡黄、铅华、瓜瓢、葭灰、棕杆、肉红、天蓝十品。此石是一种特殊砾石,质地细腻、光洁度好,堪与南京的雨花石太湖石齐名并美。清《大邑县志》记载:“石上有鹤,磨之可见,惟不恒得,然间亦有获,亦奇石也。”据科学分析,此石是岩浆岩经风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硅酸盐作用,胶结成砾石,再经流水作用搬运而成的一种特殊砾石。石质细腻,光洁度好,折性强,是工艺雕刻的理想材料。

鹤鸣茶

产于天师祖庭老君殿周围山间,以殿侧之茶叶为最特异。相传为明清年间御定贡茶,沏之叶呈鹤形,或云蒸气上凝如鹤,色香味俱佳,甚为名贵。清代进士李惺《游鹤鸣山即景》句云:“种得树多无空地,摘来茶嫩是初番。”

鹤鸣双涧

由雾中金刚山发源分流而来,至鹤鸣山前,汇合成斜江上游。在鹤鸣山东西两侧,即东涧和西涧,昔时为县中八景之一,今尚存。清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二记载:鹤鸣双涧,在鹤鸣山天柱峰下,一名双龙涧,太清官踞其巅,中有大穴,流水相通,东涧水涨,则浊水透入,西涧仍清;西涧水涨亦如之,因号龙池。因此,双涧又被称为“龙池”。相传,此水通龙泉古井,东涧水涨,西涧自闭,东涧水浊,西涧仍清。反之,西涧水涨,东涧自闭,西涧水浊,东涧仍清。张道陵在此传道时,用“符水”为人治病,即是此水。

鹤鸣古柏

位于迎仙阁后岩。清《邛州志》中记载:此树为明朝张三丰手植。相传,当年有一对千年白头鹤曾栖息于古柏顶部第四层枝上,终日昂首挺立,怡然自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林业厅古树专家专程到鹤鸣山考察,测定树高31米,胸高直径1.51米,下限可断至明代,与《邛州志》所载相符。至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生机正旺。

人文景观

三官庙

三官庙所供奉道教神只,即赐福紫微大帝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危水官洞阴大帝。按照道教说法,三官似乎是天地人三界的总管。三官庙旁有一山亭,名曰解元亭,大概是为纪念道教虔诚信徒供养人而修的吧!过送仙桥前行,道旁有一巨碑,上刻“第一山”三个大字,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笔,此碑极为珍贵。“三官庙”是鹤鸣山第一‘重庙宇

文昌宫

文昌宫建于清代乾隆,供奉神只是张亚子。道教供奉的星君,有南斗七星,北斗七星诸星君神,其中北斗第四星司禄,主管文运,于是便有了“文昌星明,文运将兴”的说法,民间称此星为文曲星。

太清宫

太清宫即古鹤鸣观。此为明代重建的道观,乡人称呼为老君殿。道教的三清尊神中,“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宫,故有此名。

迎仙阁

迎仙阁又名延祥观,据记载为明朝龙虎山道士吴伯理奉旨在鹤鸣山迎接著名道士张三丰入朝时所创建。

保护与开发

鹤鸣山于1985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又经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道教开放点。已接待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海内外道教学者和世界名流。全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等人,还为鹤鸣山撰立了“汉天师道发源地”石碑。

对外交流

1988年10月29日,日本国海外学术研究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蜂屋邦夫,率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道教学家七十五岁高龄的洼德忠先生一行六人,在日语翻译、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曹章棋副教授陪同下,前来鹤鸣山考察,撰文建立《日本国海外学术研究团登访大邑鹤鸣山之碑》。

社会评价

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近两千年的道教历史上,鹤鸣山留下了诸多的神话和传说,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灵动山水交相辉映,古朴自然,天人合一,极富幽幽古趣。鹤鸣山道教宫观建筑群规模宏大,由历史的和现代的两个部分组成。

参考资料

天下之“道”·第11期|道源祖庭,川西宝地——鹤鸣山的文旅之“道”.生态中国网.2024-02-22

〔读城〕张道陵鹤鸣山“学道”与“创道”真解.澎湃新闻.2024-02-22

大邑-鹤鸣山-企业官网.大邑官网.2024-02-22

鹤鸣山道观.道教文化资料库.2024-03-11

恩威鹤鸣山道源文化景区国庆期间正式开园.中国网数字经济.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