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子
张亚子,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是传说中的人物。道教说他奉玉皇大帝旨意,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本是蜀人张育与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灵。也有说张亚子出生于越西县金马山,他为躲母仇,搬至七曲山,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梓潼神。
道士以张亚子掌管官实禄。学者们以张亚子为文曲星。故文昌帝君的雕像被放置在国立和私立学校的重要场所。最早的文昌庙是梓潼七曲山大庙,北魏太武帝、唐玄宗、唐僖宗、宋真宗、宋光宗、宋理宗、元仁宗对七曲山大庙文昌都有敕封。
因张亚子而产生的文昌文化在音乐、戏剧、文学、哲学、建筑、医学、年画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较大影响。每年二月初三,学子在当地文昌宫,都会举行盛大的文昌会和隆重的祭典仪式。
基本概况
文昌帝君,亦称文昌星、文星。他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主宰功名利禄的道教神仙。文昌帝君是五文昌之首。文昌帝君面目慈祥,雍容华贵。在四川七曲山文昌宫有宫殿楼阁二十余处,其中文昌帝君神像,高达一丈四尺,重约六百斤。神像两侧为文昌帝君的侍童,左侧为天聋,右侧为地哑。
原始起源
起源一
晋朝太康八年(287年),张亚子出生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金马山,他为了躲避母仇,搬到七曲山,张亚子在七曲山行善治病,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梓潼神。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之乱,一行到梓潼七曲山上,在山上唐玄宗难以入眠,怅然而起,作《雨霖铃》,因此“梓潼山”就被改称“七曲山”。唐玄宗梦见张亚子显灵,故筑台为张亚子祭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入川后多次造访梓潼七曲山文昌庙,在参拜文昌帝君后,追封文昌帝君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
起源二
传说梓潼神张亚子是由蜀人张育与张亚子两人合并而成的仙人。东晋时期,蜀人张育自立为王,带兵抗击前秦苻坚,在战斗中牺牲。蜀人为了纪念张育便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他建立了庙宇,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因梓潼神张亚子的庙宇也在七曲山,于是后人就把他们合称为张亚子。
职能演变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载,北斗星的上方有六颗星组成一个星座,像筐形,它就叫文昌宫,六星的最后一颗星是司禄之星,它的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道教选定张亚子为文昌帝君,说他奉玉皇大帝旨意,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这样一来张亚子披上神仙的外衣。元朝延佑三年(1316),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从此文昌帝君成为读书人的偶像,文昌宫便成为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
南北朝时期北魏立国未久,崇道抑佛。天师道教派道士寇谦之大刀阔斧地改革天师道,被北魏政权定为国教,道教史上称为“北天师道”,一直保持到北朝末年。北魏太文帝和他的母亲宣武灵皇后信奉道教,听从道士寇谦之的建议,首次追封张亚子为“九天开化、七曲文昌、宏仁布惠、觉世康民、更生永命天尊”,从此张亚子初步被神化了。
北宋《铁围山丛谈》中:士大夫经过梓潼神祠,如果遇到风雨相送,将来定会官居宰相,进士则能高中状元。因此梓潼神张亚子就有了风雨送贵人的传说。梓潼神是道教中主管仕途禄运的大神,后演变为禄神。宋叶梦得著《崖下放言》中记载:赵恒年间,来自蜀汉的两位举人,夜里路过张亚子庙时,在庙里过夜。梦中,看见神灵在商讨明年状元赋,众神确定以“铸鼎象物”为题,写成了一篇文章,并大声朗读。殿试的时候,皇帝让学子们写一篇《铸鼎象物赋》。而两位举人却因为紧张忘光了文章内容。后买了一份状元文章,发现内容与庙里神人传授的丝毫不差。梓潼神用托梦的方式,把试题泄露给状元,其实就是把文昌神的职能加到了梓潼神身上。
宋代帝王、公卿大臣和平民都崇信道教。北宋赵恒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赵惇追赠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赵昀也追赠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宋代全国道教徒、官绅、平民,在这一思想体系影响下,张亚子被神化为道教神祇。任南宋礼部尚书杜南强,为了神化张亚子,采用了迷信的神灵附身的办法,编写了《清河内传》一书,张亚子被神化为梓潼神,为道教内部几个派别的道徒所供奉。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佑三年(1316)官方追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明确地要张亚子辅助元朝,在天上主管科举考试和爵禄的事情。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癸已,杜南强的门徒程采接受老师的遗嘱,将《清河内传》一书木板印刷流行。又加上其他宗教书籍如《神仙传》《历代神仙通鉴》《宛委余编》《桂湖集》《集说诠真》等流传,进一步附会,充实了张亚子为梓潼神、文昌帝君的内容。
习俗信仰
祭祀场所
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最早的文昌庙。《广博物志》《华阳国志》等古籍载,文昌崇祀始于雷神、树神等自然神崇拜,大禹时,古代先民以为木梓树化童子成神,于是在七曲山建庙祭祀,后来,由秦至唐逐渐衍变为祭祀文昌帝君的专庙“恶子祠”“善板祠”“亚子祠”“雷神庙”,唐宋以后,由于民间的普遍信奉以及帝王诏令,全国各地及海外渐次建起了成百上千的文昌宫观。
《蜀王本纪》《晋书·天文志》《咸丰县志》等都对张亚子有记载。拓跋焘、李隆基、李儇、赵恒、赵惇、赵昀、元仁宗对七曲山大庙文昌都有敕封。赵构绍兴十年(1140年)颁诏七曲山大庙按王宫格局改建,赐名为灵应祠,清仁崇爱新觉罗·颙琰六年(1801年)七曲山大庙文昌崇祀列入国家祀典,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六年(1856年)升入中祀。
民间节日及风俗活动
自明清以来,天下学宫都建建文昌宫,是学子们终年祭祀的神圣殿堂。每年二月初三,学子们都要聚集在当地文昌宫,举行盛大的文昌会和隆重的祭典仪式。梓潼七曲山文昌宫更是名声在外,成为文昌帝君发祥之地,成为文人学子纷纷前来朝圣的祖庭。
文昌帝君的雕像也被放置在国立和私立学校的重要场所。俗话说:“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四川省梓潼的七曲山大庙祭拜文昌帝君。许多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也前来纪念他。
争议
近年来,有人把张亚子和张育混在一起。实际上张育是东晋时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们抗击前秦派杨安、王统、姚芒等率军队人侵四川,活动于四川绵竹一带。《晋书》卷3,第2897页。《晋书·人名索引》卷9,9226页,《蜀故》卷27,第28页对张育有记载,张亚子和张育毫不相关。
历代张亚子和文昌交织在一起,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明史·礼志》的作者写道:“晋、宋以前,无以为文昌庙者,以梓潼出于道家之附会。”《明史》又写道:“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袭,人为立庙。”接着又写道:“夫梓潼(张亚子)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同时明政府下令:“天下府、州、县学原建文昌祠,一律拆毁。”
影响
文昌文化
清代以来,对张亚子的追封不断升级,文昌祠、庙遍及全国。历经历代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互相交织,逐渐形成的融政治、经济、艺术、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昌文化,传播于国内外。文昌文化包含有文昌大洞经等许多经籍,还有哲学、医学、诗文、洞经音乐、梓潼阳戏、年画、建筑、民俗祭祀等众多方面。
1995年9月,成立“四川梓潼文昌学会”。王兴平、黄枝生编辑的《中华文昌文化学术研究论文集》,由巴蜀书社出版,收集1996—2004年文昌文化的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学者卿希泰、姜生的《文昌帝君信仰的起源及其神化思想的道德决定论》、王家佑《梓潼神历史探微》、王兴平《文昌文化在国外传播与影响》、肖崇素《梓潼神与氐羌文化》、龙吟《文昌信仰源流与文昌文化》、陈昭英《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德意识》、张泽洪《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文昌帝君》、赵银杏《司禄之神文昌帝君》等论文,对提高人们对文昌文化的认识、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音乐
20世纪80年代经梓潼县文化馆抢救、发掘、整理、编印的《梓潼民间器乐曲集成》,其中有五十余首器乐曲与梓潼文昌洞经有关。如《山坡羊》《将军吟》《南进宫》《傍妆台》《柳叶青》《闹神州》《小开门》《竹叶青》《双龙出洞》《金狮子》《娘送女》《白鹤展翅》《倒卷帘》、《三柱香》《栀子香》《上三叠》《下三叠》《八仙会》等。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
七曲山大庙位于梓潼县,主要建筑有百尺楼为大庙的皋门(正山门),始建于明代。为一底两楼的大木结构。楼基采用通柱手法,凌空托起一座三层高的百尺大楼。楼体从上而下,逐层缩小,形成上大下小,层次变化分明的造型,与北京前门建筑结构相似。
正殿在中轴线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正殿呈正方形,穿斗抬梁,大木结构,十一架梁前后乳搭牵五柱,明间及次间为殿堂,两稍间系走廊。其斗拱分配均为四铺作,泥道拱雕饰菊花图案,施以五彩编装,成为装饰斗拱,唯屋前后乳栿前端延伸出柱头之外,其上置以大斗,并雕饰首(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七曲山大庙是文昌遗迹的集中地,除各殿、楼、亭、台之外,尚有时雨亭、吉阳堂、饮马池、灵官楼、五瘟殿等,均是开发旅游产业的好景点。
参考资料
梓潼七曲山,张亚子是如何成为文昌帝君的?.华西新闻.2023-11-18
【历史文化】什么是文昌祖庭?.腾讯网.2023-12-03
文昌崇拜和文昌文化的来由. 四川在线.2023-12-04
文昌文化之文昌探源.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4
文昌祖庭│文昌文化博大精深 弘德崇文内涵丰富.百家号.2023-12-04
文昌文化.梓潼县委 梓潼县人民政府.2023-12-04
文昌洞经音乐.梓潼县委 梓潼县人民政府.2023-12-04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梓潼县委 梓潼县人民政府.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