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bó]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原名寿山,后改为寿山的梵语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顺宗答剌[là]麻八剌三子。其母为答己王妃,其兄长是阿木哥与元武宗海山。
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年帮助兄长海山登基,被立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至大四年(1311年),孛儿只斤·海山(海山)病逝,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即革除元武宗弊政,以太子身份改组政府,废尚书省,恢复中书省职权,并改地方尚书省为中书省。四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即位以后,政治上,停用至大银钞,大力推行汉法;文化教育上,推崇儒学,祭拜孔子庙,封孔子五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同时命令文官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文言文经典翻译为蒙古文,供蒙古贵族、色目人学习。皇庆二年(1313年),宣布恢复科举取士制度,规定选人以德行为首,能力以熟读四书五经为先。晚年,其母逼迫其将铁木迭儿任命为太子太师,爱育黎拔力八达未能反对。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光天宫逝世,享年三十六岁,庙号赵祯,谥号圣文钦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普颜笃皇帝。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促进了文化发展。 颁布了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如开发土地、增加税收收入等,这些政策推动了元朝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推进官制改革、加强边防建设等,整治了孛儿只斤·海山时期元朝颓败的局面。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曾孙、元顺宗答剌麻八剌次子,元武宗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九岁时,他的祖母弘吉剌·伯蓝也怯赤让汉族儒学名士李孟做了他的老师。在李孟的教导下,爱育黎拔力八达深受儒学影响,为他日后实行汉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德九年(1305年)十月,元成宗铁穆耳身患重疾,朝政由成宗皇后伯牙吾氏控制,她担心皇权旁落,于是下令让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母亲答己离开皇宫,搬到沁阳市(今河南省沁阳市)居住。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怀州住了三年,治理水患,接济难民,清除冗官,深得民心,对当地官员的不法行为和老百姓生活的疾苦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对他即位后的施政举措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病逝。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丞相哈剌合孙的通知下,与母亲赶回京城。进入京城后,爱育黎拔力八达亲率卫军闯入皇宫,将支持成宗皇后伯牙吾氏的大臣阿忽台等人杀死。事成后,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乘机夺取皇位,而是以监国为名义,等待驻守北疆的哥哥海山赶回京城即位。同年五月,海山在大都登基,是谓孛儿只斤·海山。
兄弟政争
海山即位后,为表示对弟弟的感谢,将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皇太子,从此确定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第一皇位继承人的地位。爱育黎拔力八达受封后,大力推行儒学,派人寻找儒家经典,将《大学衍义》《图象孝经》《列女传》等书籍翻译成蒙古文后,赐给蒙古大臣学习。但同时兄弟二人间的政治斗争也十分明显,由于当时元朝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秩序都十分混乱,再加上有“躬定大事”的特勋,爱育黎拔力八达多次尝试干预司法、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事务。而武宗也有所察觉,限制他的参与和用人。特别是在尚书省的设立上反应最为集中,武宗通过任用亲信较为有效的限制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参政行为。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海山病逝。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立刻继位,他开始以皇太子的身份执政,整饬吏治。他先是宣布废除了海山设置的尚书省,恢复了中书省的职权,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将海山的“行尚书省”改回“行中书省”。同时,他以扰乱朝政、流毒百姓为理由,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右丞保八等人处死。至此,爱育黎拔力八达已将海山的重臣清除完毕。接着,他又将亲信左丞相铁木迭儿、太子詹事完泽、集贤大学士李孟等人,以及平章程鹏飞、董士选,太子少傅李谦,少保张驴等孛儿只斤·忽必烈时期的老臣组成新的中书省。
政治改革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十八,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谓仁宗。在李孟等汉人儒臣的辅佐下,爱育黎拔力八达确立尊孔崇儒,推行汉法的施政方针。例如命国子祭酒刘赓到曲阜市,以太牢祭祀孔子;又下诏袭封孔子五十三代孙为衍圣公;后又加封孟子(孟子)父亲为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同时鼓励蒙古大臣了解和掌握儒学要旨;恢复科举取士制度等。
推行汉法的同时,爱育黎拔力八达开始重整经济。武宗在位期间滥发银钞和铜钱,导致货币贬值,百姓手中的钱成为废纸。为了稳定物价,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下令废除武宗发行的银钞,恢复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中统钞和至元钞。但由于封赏和军费开支等缘故,银钞每年依旧处于超发的状态。
货币改革失败,爱育黎拔力八达便从赋税上,继续尝试经济改革。延祐元年(1314年),他采纳中书平章政事张驴的建议,派张驴等人前往江浙等地核查富家大族田地亩数,理清租税钱粮,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史称“延经理”。此举的施行,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因为蒙汉贵族、大地主勾结调查田产的地方官吏隐瞒田产,同时将差额分摊到中小地主和农民头上,因此引发了农民起义。为平息事态,爱育黎拔力八达下令停止核查田产。由此,延祐经理彻底失败。
母后干政
当初,武宗病逝后,皇太后答己在未取得爱育黎拔力八达同意的前提下,将自己的亲信铁木迭儿任命为中书丞相,安插进新组建的中书省。铁木迭儿当上右丞相后不久,在答己的授意下干预朝政,引起其他朝臣的不满,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意识到威胁,遂罢免了他的官职,让太府卿秃忽鲁代替。然而秃忽鲁的能力不够,几个月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只能将铁木迭儿官复原职。铁木迭儿重新上任后,权力大了。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他监修国史,总领宣政院事务,全国上下一切重大刑事案件,都需要经过他的手。为此,爱育黎拔力八达将通政院使萧拜住任命为平章政事,限制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铁木迭儿没有收敛,他在全国主要官署中安插自己的人;吞并诸王、寺院的牧场;收受的银钞达十万贯,金银珠宝更是不可计数。
延祐四年(1317年)六月,萧拜住联名40多人对铁木迭儿进行弹劾,列出十几条罪状。爱育黎拔力八达得知震怒,下令将其处死。铁木迭儿提前收到消息,逃到了答己的宫院。在答己的保护下,铁木迭儿只被罢免了官职,死罪被赦免。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在答己的逼迫下,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任命铁木迭儿为太子太师。参政赵世延等人联合内外御史40多人再次联名上书,力陈铁木迭儿的罪状,反对他担任太子太师之职。但爱育黎拔力八达不敢反对母亲,未能将铁木迭儿罢免。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光天宫去世。三月,尊谥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
施政举措
政治
爱育黎拔力八达重用汉族和儒臣,还恢复了科举取士制度。他将汉族士人比较集中的翰林国史院官员的品级,提高为“从一品”,提高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反对武宗时期所设尚书省的各项横征暴敛政策。于是,他在即位前就力排众议,废除了武宗的绝大多数政策。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去世后两天,他便下令裁撤了尚书省,之后又以扰乱朝政、流毒百姓为名,将主要官员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尚书省官员逮捕并处死。同年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宣布:“除了枢密院、御史台、徽政院、宣政院依照原有的制度外,其余部门的人不得擅自向中书省上奏章。”
经济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实行钞法改革,将至大银钞、至大银钱,恢复官方通行的中统钞和至元钞的使用,试图缓和国家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问题。但他在即位之初,为获得权贵的支持,赏给诸王大量黄金、白银和银钞,再加上大兴土木和军费开支,使得国库只剩21万多锭余钞,因此他的改革并没有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他不得不加印银钞,连续4年超过200万锭,到延祐七年(1320年),银钞相较于元朝初年贬值了20多倍,于是货币改革失败。
教育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孛儿只斤·忽必烈设立国子监。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认为招收的生员120人太少,要增加名额。经过他的批准,国子监学生的人数增加到300人左右。此外,他还开办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让更多蒙古贵族子弟学习和了解儒学要旨。
文化
爱育黎拔力八达辅政时,他命詹事王约将《大学衍义》翻译为蒙古语。此外,他还下令刊发了《农桑辑要》等书籍,赐给臣子诵读学习。即位后,下诏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等儒家文言文经典翻译为蒙古文,赐给朝中贵族阅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宗教
元仁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藏传佛教管理方面,采取较为灵活实际的措施,因俗而治,优礼僧人,重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进一步加强与藏族地区僧人的密切联系,以便安抚广袤藏区,怀柔地方势力;因势利导,正本清源,整饬管理机构,强化并规范藏传佛教僧人管理;明辨是非,彰显法度,清除历史积弊,制止僧人不法行为。其藏传佛教管理措施,恩威并用,赏罚分明,灵活实际,行之有效,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达到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评价
明朝学者宋濂、王袆[wáng huī]在《元史》中评价:“仁宗天性孝顺慈爱,聪明谦恭,通晓儒学,能领悟佛典。仁宗平时生活简朴、勤奋治国,不追求奢华享受,也不喜欢狩猎和战争,也不追求财富利益。他尊重皇太后,终生不违背其意愿;对待亲属、官员和老臣,都十分恭敬。他会赐予亲近的人,特别是在大事上时,他还会对被判大辟(死刑)的犯人感到惋惜。”
清朝史学家邵远平《元史类编》的评价是:“仁宗继位后立刻扫除弊端,政务井井有条;设立科举减少打猎,一味追求利益的人不予任用;淡泊无欲,十年不变;只有这位明主,才值得在史书中记载。”
清朝史学家毕沅[bì yuán]《续资治通鉴》的评价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个性谦逊节俭,精通儒家学说,也很了解佛学。他在位十年,没有进行过任何游猎和征伐,尊重贤士和重用有才学之士,对待宗室和功臣旧部始终很有礼貌。每次有官员被判处死刑,他都会感到非常悲痛和难过。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治理国家,完全遵循世祖的成规。”
清朝史学家魏源《元史新编》的评价是:“仁宗在位期间改革了尚书省的弊端,在位九年,仁心仁闻,有汉文帝之风。但是赵祯登基后受迫于皇太后,违背了与武宗的约定,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为太子,最终导致了国家陷入动荡和混乱。此外,因为皇太后的原因,虽然铁木迭儿已经因为不法行为被言官揭发和弹劾,但仁宗却无法质问,结果给朱祁镇带来了奸党谋逆的祸患,仁宗在这件事上是有责任的。”
清代史学家曾廉《元书》的评价是:“元代的科举制度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但直到仁宗延祐年间才得以实行,这其中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没有科举制度,元代的文学仍然非常繁荣,儒学风气盛行。当时人都称赞不已。说明赵祯的政策是正确的。”
清末民初史学家屠寄《蒙兀儿史记》的评价是:“仁宗的孝顺友爱大概是天性。他通达儒术,妙语释典,立志办学,孜孜为政,一直遵循忽必烈汗成宪。只是饮酒无度,恐怕是他短命的原因。”
民国史学家柯劭忞[kē shào mín]在《新元史》中评价:“仁宗是一位孝慈、恭俭的君主,不沉迷于声色和金钱。他对待亲属和官员始终以礼相待,尤其关心大臣的老年生活,时常加以关爱。即使有人被判死刑,他也感到悲伤,并试图宽恕犯人的罪行,例如晋宁侯甲兄弟五人被判死刑后,他宽恕了其中一人以便赡养其父母。仁宗崇尚儒学,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是对当时的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受制于母后及其宠臣的影响,虽然明知他们的恶行,却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