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孛儿只斤·海山

孛儿只斤·海山

孛[bó]儿只斤·海山(公元1281年8月4日—公元1311年1月27日),即元武宗,蒙译语作曲律皇帝,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

海山为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曾孙、孛儿只斤·真金真金之孙、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元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海山早年在宫中接受儒学教育,曾先后出镇漠北、平定海都之乱,至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被封为怀宁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病逝,皇位空悬,海山率兵到达大都,举行忽里台大会,获取皇位,于同年五月即位,并诏封自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七月,设立尚书省,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改革。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海山病逝于玉德殿,享年31年,在位不足4年。五月,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等文武百官上尊谥号为“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葬起辇谷[qǐ niǎn gǔ]。

海山即位后,标榜“溥[pǔ]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但他的“新政”还未见成效便去世,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尽废新政,恢复旧制。后世对海山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清代史学家毕沅[bì yuán]认为元朝政局不稳定由武宗开始,而魏源则赞武宗为一代英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孛儿只斤·海山出生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公元1281年8月4日),是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曾孙、元孛儿只斤·真金真金之孙、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元成宗铁穆耳的侄子,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海山与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幼年由怯薛乞台普济(唐兀人)抚养,并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元成宗即位后,元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伯蓝也怯赤(成宗之母,李炎祖母)令汉儒李孟进一步教导他们兄弟俩。

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元军统帅宁远王阔阔出在与海都等西北叛王交战时战败,成宗下诏海山代领阔阔出的职位,总揽漠北军政大权。海山在老臣月赤察儿床兀儿的协助下多次大败叛军,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再次大败海都军,不久后,海都去世。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十月,海山被封为怀宁王,佩带金印,食封瑞州65000户。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海山先后击败叛王斡[wò]罗思、也孙秃阿等,招降秃满、明里铁木儿、阿鲁灰等诸王,追剿海都之子察八儿及其余部,平定了漠北。

登基为帝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铁穆耳病逝于大都玉德殿。由于皇太子早逝,成宗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而皇位空悬。按照元旧制,皇位空悬时,由皇后摄政,并召集诸王,宗室大臣举行库里台大会另选新君。皇后伯岳吾·卜鲁罕丞相阿忽台等准备拥立成宗堂弟阿难答阿难答为帝。右丞相哈剌哈孙则希望扶立海山为帝,于是暗中派人赴漠北迎海山,赴怀州迎海山之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先到大都,到大都后,他很快逮捕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以“乱祖宗家法”的罪名将他们全部处死,并以监国的名义掌朝政大权,同时派遣使者北迎海都到大都即位。

同年五月,海山率领3万精兵到达大都,会聚宗室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废黜成宗皇后卜鲁罕的后位,贬东安州,不久将她赐死;同时收捕阿难答的同党宗王明里铁木儿,并将他押到上都赐死。忽里台会上公推海山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同年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在上都即位,六月,追尊父亲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为顺宗昭圣衍孝皇帝;诏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十二月二十九日下诏改元为“至大”。

积极改革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海山即位后,在旺兀察都(今张北县馒头营乡)兴建中都,在政治上实行“溥从宽大”的方针,大范围地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对士卒百姓也有不少优抚政策,如海山下令体恤征戍之士及供役繁重的役卒,免除大都、上都和隆兴(张北)的三年差税;免除云南省、八番等地一年的差役;外逃复业者免差役三年。同时,元武宗允许民间冶铁,以此恢复和发展生产;对受灾地区停收山林湖泊税,听任贫民渔牧,鼓励兴办学校,免除儒者的差役。

九月,海山诏令在中书省外设立尚书省,让脱虎脱、教化、法忽鲁丁任职尚书省,主要负责理财,但这一诏令遭到御史中丞何玮等台臣的反对未成功设立。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七月,乐实与保八再次建议设立尚书省,请求更改元钞。武宗听从乐实等人的建议设立尚书省,并任命乞台普济为太傅、右丞相,脱虎脱为左丞相,三宝奴、乐实为平章政事,保八为右丞。尚书省设立后,武宗诏令尚书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英年早逝

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尚书省丞相三宝奴等劝武宗改立自己的儿子孛儿只斤·和世㻋[là]为储君。尚书省右丞相康里脱脱认为不能破坏兄弟、叔侄世世相传的秩序,反对改立储君,武宗最后也未听从三宝奴等人的建议,信守了兄终弟及的约定。

次年正月初八,海山驾崩于大都玉德殿,享年三十一岁。皇太子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高丽仁宗。同年五月,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等文武百官为海山上尊谥号为“仁惠宣孝皇帝”,汗号为曲律(意为俊杰)汗,庙号“武宗”,葬起辇谷。 仁宗没有守住与兄长的约定,而是逼走了侄儿和世,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十多年后,海山两子和世㻋、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夺回皇位,以后的黄金家族汗位遂落在海山一系手中。

施政举措

政治

设尚书省

元武宗海山设立尚书省,改各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宣布尚书省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各地行尚书省都归朝廷尚书省管辖。并同意将行政用人权转交给尚书省,只给中书省保留“宣命”的名义,尚书省由此成了全国最高的执行机关,中书省有名无实。尚书省设立后在政治、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但尚书省及其“新政”还未见成效,就因武宗的去世而遭罢废(增俸制废后又恢复)。武宗死后的第二天,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宣布废除武宗设立的尚书省,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同时,以“变乱旧章”的罪名将三宝奴、脱虎脱、乐实等尚书省官员处死。

整顿纲纪

尚书省成立后,首先整顿吏治,颁布了《省部纲纪》针对朝廷的纲纪问题进行整肃,一方面要求各级官员不能随意上奏,即在外的行省、宣慰司、路府州县,能够自行处理的公事,不能推调;另一方面要求上级官员承担责任,不得推卸责任。这些措施未见成效,赵祯即位后就取消。

增俸制

增俸的具体措施是中央官员俸禄减去至至元二十二年的“加五”,按原定额改至元钞,不再支禄米。至元钞与钞比值为一比五,官员俸禄是改革前的三倍有余,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尽废尚书省的诸多改革措施,增俸制也废除,官员俸禄按原制发放,但到第二年就不得不恢复时的“增俸制”,可见,这一项改革是符合实际需要的,是一项成功的改革措施。

提高官员品秩

元代政务分属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司。也就是说以中书省总揽民政,枢密院统辖军政,御史台掌监察,中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此外,作为中央特别官厅,配置了十五院、十寺、十二监、三司、及五府。元武宗尚书省改革开始,提高监的行政级别,升监为院,品秩升为从二品以上,目的是在政治上达到拉拢诸王、朝官,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经营漠北

漠北和林地区的原住民中有从各地迁徙而来的各族人,海都败亡后,诸部落降者都聚集在和林。韩儒林先生在《元朝史》中估算大德末年依赖政府救济的诸部数目推测“大约在两百万人以上”,和林地区的屯田军粮根本不够供给,元武宗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设行中书省:也就是将和林等处宣慰使司升格为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调集粮食,赈济边民:为了赈济边民武宗增加海漕运粮食,同时加紧选运粮官,将余粮调往和林行省赈恤饥民。

大规模屯田:武宗即位后,在和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设立和林行省,同时派遣丞相哈剌哈孙行和林省事。屯田次年就初见成效,武宗又以汉军万人屯田和林,大力进行边民屯田解决口粮问题。至大元年,和林屯田收获达九万石。元武宗的这些措施有效的解决了边民粮食供应的问题。

经济

武宗即位后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但武宗仍然赏赐不绝,只好用滥封爵位的办法来补偿。孛儿只斤·忽必烈时非嫡系子孙不得封一字王,武宗大破旧例,晋封一字王多达十五六人。除魏王孛儿只斤·阿木哥和宁王阔阔出是世祖直系后人外,其他十数人如越王秃刺、定王药木忽儿等全是疏族,甚至附马也封了一字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主管大臣的员额比前朝大增,枢密院从世祖朝6员、成宗朝13员激增至32员。除此,还有更多的“遥授”职衔。官吏多,官俸支出多,国家财政再也无法维持了,武宗于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升脱虎脱为尚书丞相,委任他与三宝奴、乐实等人一起主持财政改革。

币制改革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九月,元武宗海山诏行“至大银钞”,至大银钞与至元钞并行,同时废中统钞。至大银钞钞面以银两为文,自二两至二厘分为13等。废中统钞后限持中统钞者100日内到银库换取至大银钞。一两准金一钱、银一两、至元钞五贯。以文为单位的通货作为小额辅币在民间日用品的零售方面使用甚为广泛,但厘钞因为流通过于频繁,最易昏烂,既不便于民,印刷和发行也不经济。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正月,元廷又决定行用铜钱,发行“至大通宝”,铜钱、纸钱并行,造成轻重失宜,物价飞涨,金涨15倍左右。这次币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货币制度,也未达到回笼货币,稳定物价的目的,但大量铜钱流入市场,有利于货币的流通和使用。不过仁宗即位后不久,立即废止至大银钞和铜钱,重行至元钞与中统钞。

税收改革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尚书省在赋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征江南富户高收入税,凡收入5万石粮食以上者,每石输2升于官。同时,追征各地欠钱粮,以增加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全面增加 了 各种税收,包括江南赋税,盐酒课,商税,矿业收人等,并以增税额考核官员。

漕运

自从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由朱清、张开创漕粮北运的海路以后,七八年之内,从江南海运到北方的漕粮从原来不到10万石剧增至150万石。大德后期,海运漕粮又增到180万石。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财政改革中为了解决京师粮食短缺的问题,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此年运出240万石,至者238万石;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运出292万石,至者271万石。海运成本比陆运节省十之七八,比河漕也节省十之五六。海运的漕粮主要来源于南方官田岁人,部分出自分赐给诸王贵戚的赏田,由政府以钞“酬值”。大开海运让京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场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了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

文化

元成宗铁穆耳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影响下坚持执行汉学,崇尚儒学。到元武宗时,对孔子的推崇更为直接,他将孔子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元武宗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大成”封赐孔子,将孔子地位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元武宗朝至大年间建三所新的庙学,分别是云阳县学、宁津县学、南皮县学。同时元武宗将程朱理学被定为学校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为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恢复科举、理学官学化作了铺垫。

外交

从元世祖开始,元朝高丽一直有“联姻”, 高丽国国王实际是拥有双重身份的国王,既是元朝的地方官,又是高丽国的国王,这种特殊的身份反映了高丽国作为元帝国的附属国兼驸马国的地位。元武宗时,元朝与高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武宗即位后,进封高丽王王昛[jù]为沈阳王,加太子太傅、驸马都尉,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五月,至大元年五月,武宗以“定策功”封高丽前王王璋(忠宣王)为沈阳王(后改封为沈王)同时,元武宗将征东行省的数百名官僚尽数撤回元朝国内,仅保留高丽王为丞相

元成宗铁穆耳时,元朝与安南的关系得到改善,安南向元朝称臣朝贡,到元武宗时,元朝继续保持与安南的宗藩关系,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安南分别遣使朝贡。

人物评价

明人何乔新认为与孛儿只斤·忽必烈之英武、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恭俭相比, 元武宗不遵中华之法,在位四年,无一善治。

清代学者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认为元武宗的确是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但改革不当,弊政颇深,元朝政局不稳由他开始。

清代史学家曾廉在《元书》的评价元武宗擐[huàn]甲临边,至登大位,宜有雄武之风,即位之后,却贪多享乐,施政不当。

屠寄在《蒙兀儿史记》中认元武宗滥赏淫威,非恭俭之主。改革用人不当,且设尚书省改革财政并无作用。

清朝史学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对元武宗个人魅力、政治地位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他认为武宗作为统帅,定漠富有军事才能;作为皇帝,有宏图大志、任相为贤,信守承诺,传位于弟,综上行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主。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kē shào mín]认为元武宗在位时间短,政治作为上没有一样值得书写,但盛赞他传位赵祯的行为。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元武宗海山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说:在他(元武宗)的领导下,蒙古上下再次回到了东西和平、齐心协力的状态。已故忽必烈大帝的构想,在此时真正实现了。他还指出:海山在明白自己“松散财政”和“松散政治”的基础上,有意地想完成曾祖父孛儿只斤·忽必烈梦寐以求却未能完全实现的蒙古势力大统一。然而此时,海山的周围已然暗藏阴影,并且有两处之多。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另一处阴影出现在政权内部。同时,杉山正明怀疑海山之死不寻常,很可能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势力的谋杀,并认为海山死后,元朝东西和睦的潮流没有再取得新的进展,海山欲将忽必烈的构想在更大范围内予以实现的志向和希望,也随他的逝世而终结了。

当今中国元史学界视野极为开阔,在“元中都遗址与元后期政治文化研讨会”上张帆教授认为武宗统治对于元代中后期历史产生着重要影响,其官僚体系并非都是“保守”“落后”“反汉化”的人物,武宗对积弊改良的失败原因是由于其统治时间短暂,改革措施未有得到充分实施所导致。刘晓教授认为武宗并非不懂治国理政的一代君主,其在位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别有用意,与当时所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刘迎胜教授通过论述武宗政权与窝阔台汗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认为武宗政权与西部汗国的友好关系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好事。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即位风波

成宗去世后,武宗之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与母亲答己先到大都,在大臣的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众大臣都劝爱育黎拔力八达不顾海山自己登位。答己也认为“天性孝友”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比海山更容易控制,因此假托阴阳家之言,算出“重光大荒落(海山出生的辛巳年)有灾,蒙作噩(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的乙酉年)长久”的一卦,并派人带着这一卦给漠北的海山看,暗示他放弃皇位。海山在和林一心等待大都派人迎他就位,想不到等来这样一套说教,他生气的说自己捍卫边关十年,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应该登上帝位,没想到太后竟然以星命为言,纵使自己在位时间不长,也能垂名万年,为什么一定要违背祖宗之制信阴阳家之言,一定是那些专权之臣担心自己以后治他们的罪,而胡乱言语动摇国之根本。随后元武宗海山便命康里脱脱疾还京师,表示自己已决意继承帝位。

中秋泛舟

八月仲秋之夜,元武宗海山与嫔妃在皇宫的大花园太液池中赏月。当明月正在头顶时,彩云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皇帝宣布宴会开始,大家尽情地欢乐。宴会上武宗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让宫女披罗拖纱,先跳《八展》舞,接着唱《贺新凉》歌。皇帝非常高兴,对嫔妃们说他今天与妃子们共此佳会,王母娘娘瑶池宴会也不过如此,可惜没有仙女上元夫人在侧,不然就能听到仙女每妙的歌声了。这时,一个姓骆的妃子跳着舞,唱着《月照临》之歌,宗听到她以月亮比喻他自己,龙颜大悦,遂赐八宝盘玳瑁[dài mào]盏,诸妃各起贺。兴尽之后,武宗与嫔妃们唱《龙归洞》之歌而还。

被臣讥讽

元武宗海山以武力得到大位,当然要进行犒赏,犒赏需要大量财物,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以致民不聊生。张养浩作为监察御史监督国政,他曾直言武宗朝的弊政,认为“变法乱政,将祸天下”,认为元武宗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土木太盛、风俗太靡等。感于时事,他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遗址文物

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城北五十公里处馒头营乡。元武宗海山即位后,即在旺兀察都(今张北县馒头营乡)兴建中都,次年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以及虎贲[bēn]司、光禄司、银冶提举司及中都万亿库等官署,成为与和林、大都上都齐名的蒙元四大都城之一。元武宗在位仅仅 4 年即去世,其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接帝位后,下令停建中都城。不过,停建后的中都城依然存在了 50 年。1358 年,元中都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被焚毁一空,成为废址,只留下城墙遗址,1997年被确认为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的城墙残留,很长时间没有人能说清残墙来历,因为残墙被风沙打磨发了白,就一直被称为白城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刘建华发现白城子村出土的文物以元代为主,而且部分建筑残片为汉白玉首,她推测这里曾经有过元代的皇家建筑。1997 年,考古专家张文彬、宿白等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论证,认定白城子为元中都遗址。随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织考古队对元中都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出土了大量宫殿建筑构件,初步探明了角楼遗址、南门遗址和中心大殿遗址,这一发掘成果列入“1999年度全国一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元中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铜钱币

元武宗币制改革时,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造了青铜钱币,但是这几种钱币刚刚铸出发行未及一年,就遭到罢铸和封贮。

“至大通宝”折二钱:“至大通宝”折二钱是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造的青铜钱币,钱文汉字楷书。直径28毫米,厚度2毫米,重量6克。“至大通宝”折二钱属于试铸钱,没有发行和流通,是元代青铜钱币的珍稀品。

“大元通宝”折十钱:这枚钱币也铸于至大年间,有文言文和八思巴文两种。汉文多见于平钱,楷书、对读有多种版本,现存较少。钱文为八思巴文的多属大钱,铸造工整,现存较多,有光背和背书“宜”字两种,书“宜”的钱币极罕见。

“大元国宝”折十钱:“大元国宝”折十钱钱文汉字篆书字体规整秀美,颇具金朝“泰和重宝”篆书钱的风韵。直径46.8毫米,厚度2.6毫米,重量18克。此类钱币另有背上双龙戏珠图案者和“至大”两字者,光背的钱币很少见。

“大元通宝”小平钱:“大元通宝”小平钱完全是“大元国宝”篆书折十钱的浓缩精华版。属于元代青铜铸币的精华,同时代表了元代青铜铸币的巅峰之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