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谥号文忠,人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东阿县曹元用合称为“三俊”。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张养浩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父张山曾经从军,父亲张郁从商,幼时由祖父教导。张养浩十九岁时作《白云楼赋》被山东省按察使焦遂看到后,推荐他做东平县学正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游历京师时将所著文章献给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被赏识任命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九年(1305年)被升为堂邑县尹,由吏入官。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做太子时,张养浩官拜监察御史,后因在孛儿只斤·海山海山祭祀过后上奏万言书被罢免。尚书省被废除后,张养浩被召为右司都事,一路升迁至礼部尚书。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硕德八剌继位,命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事,之后他辞官回乡,多次拒绝召回。天历二年(1329年)渭河平原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省行台中丞前往赈灾,途中过劳病逝,享年60岁。

在文学上,张养浩作为元代散曲家著有散曲集《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 》,多以叹世隐逸为题,散曲研究专家赵义山在《元散曲通论》中认为张养浩第一次将同情民生疾苦的内容写在散曲中,对于散曲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政治上,张养浩两次上书意义重大,推动恢复科举考试,他的政论文集《三事忠告》对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不仅受到统治者的推广,也受到国外政治家的关注,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日本的《周刊文春》上提到日本的政治不及官僚,并建议首相和政客去读《三事忠告》。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张养浩出生于山东济南,父亲张郁从商。张养浩自幼在私塾读书,且常常刻苦读书至深夜。张养浩13岁时,母亲许氏去世。

张养浩外出游历期间,曾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济南舜祠写下《过舜祠》,两年后又在济南白云楼写下《白云楼赋》,此后张养浩的才名开始传开。

初入官场

张养浩作《白云楼赋》后不久,山东省按察使焦遂推荐他去做东平县学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在游历至京师时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得到不忽木的赏识被任命为礼部令史,并被推荐进入御史台。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二年(1296年),张养浩为期三十月的御史台掾任期满后闲居在家,他上书给御史中丞董士选欲求官职。元贞三年(1297年),张养浩迁为中书省掾属,六年后,张养浩被升为中书省掾。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出任地方官,并写下《初拜堂邑县尹》。

崭露头角

张养浩在担任堂邑县尹后,捣毁滥设神祠三十余所,废除了之前有关强盗的审查规定,惩处了当地的杀人犯李虎及其同党,深受百姓爱戴,在此期间,张养浩撰写官箴《牧民忠告》共两卷,详述治理人民的建议。大德十一年(1307年),张养浩改移管理博平县,并作《自堂邑移改博平权县事》。

任职京师

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被立为太子,张养浩被召回京师出任司经,后改为担任太子文学,随即官拜监察御史,在此期间,撰成官箴《风宪忠告》共一卷,详述有关风律法纪的建议。次年,朝廷准备设立尚书省,张养浩两次进言,说明设立尚书省的害处。元武宗在南郊让大臣代为祭祀,天有异象,张养浩再次进言并因此得罪当朝宰相。

至大三年(1310年),省臣上奏重用御史台大臣,张养浩认为不妥,于是写下万言书进言皇帝,内容涉及到官员赏赐、刑法禁令、朝廷风气等十个方面,言辞犀利,触怒皇帝遭到罢免,并且宣布不再起用,他怕祸及自身,于是改变姓名离开大都。

再被起用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孛儿只斤·海山驾崩,随后尚书省被废除,武宗的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之后,张养浩再次被起用,担任中书省右司都事,之后又任翰林待制。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张养浩的友人潘宗病逝,张养浩为其写下墓志铭《元故国子博士潘君墓志铭》悼念友人。次年,张养浩官拜翰林直学士,文学家姚燧在家中病逝,张养浩作《祭姚牧庵先生文》来祭奠他。同年,元仁宗下诏举行科举考试,并明确了会试时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张养浩担任礼部侍郎主掌贡举考试,并声明初科进士不必为自己送拜帖。延祐五年(1318年),张养浩被提拔为陕西省行台治书侍御史,之后迁至礼部尚书,再次主持贡举考试。

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硕德八剌继位,任命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事,之后撰成官箴《庙堂忠告》共一卷,包含对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的劝诫。同年元宵节,元英宗想在宫廷里搭建花灯鳌山,张养浩随即上书托丞相代为表奏,劝说元英宗不可骄奢淫逸,元英宗满意他的直言不讳,取消花灯山,并赏赐了张养浩。

丁忧还家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中书省大臣进言国学荒废,请求朝廷派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省事和都事孛术董来敦促。同年,张养浩的父亲张郁离世,张养浩遵循旧例在家守丧。次年,丧期还未结束,朝廷就召张养浩为礼部尚书,被他以丁忧为由拒绝。元泰定元年(1325年),张养浩被召为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次年,又以淮东廉访使召他回朝,都被他拒绝。

病逝任上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二年(1329年),渭河平原旱情严重,朝廷特命张养浩为陕西省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在赈灾途中,张养浩散尽家财帮助灾民,途经华山和到任京兆(今陕西西安)两次求雨成功。张养浩到任之后清点府库中完好的钞票并盖上印记,命米商凭盖有印记的钞票进行交易,并主动带领当地富户出售粮食。

张养浩到任四个月里不曾懈怠,日夜操劳,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诏追赠张养浩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号文忠。

文学成就

散曲创作

创作特点

题材广泛

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大都被收录在合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中,多为他丁忧辞官隐退后所作散曲作品。张养浩的散曲大多写于晚年归隐之后,并且题材较为广泛,有寄情山水的写景之作,如《水仙子•咏江南》;有厌恶官场、讴歌归隐的闲适之作,如《最高歌兼喜春来·诗磨的剔透玲珑》;有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的警世之作,如《朱履曲•警世》;还有关怀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叹世隐逸

元代散曲创作有”豪放“和”清丽“两个作家阵容,其中张养浩、马致远睢景臣是豪放之曲的代表人物。张养浩归隐之后的作品多为叹世隐逸之作,如《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一般由三段式构成,语言简练含蓄,曲调悠扬,情感自然流露。

独特意象

张养浩的散曲中多用意象,且往往意象独特,既有历史人物意象,也有自我意象。张养浩散曲中的历史人物意象身上往往折射出他的仕隐思想,如散曲《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中出现了屈原伍子胥项羽意象,被张养浩作为反面代表,陶渊明意象则成为他眼里的明智之士;自我意象往往与自然意象结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折桂令•中秋》中将自己置于“飞镜”的宏观意象中,做到情景交融。

散曲影响

散曲研究专家赵义山在《元散曲通论》中认为张养浩第一次将同情民生疾苦的内容写在散曲中,补充了散曲写作的题材,贡献巨大。马积高和黄钧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提到,张养浩的散曲揭露了元代现实,并给人警示之意。现代学者雷晶晶和宫臻祥在《张养浩怀古散曲的书写模式、情感内涵和文学价值》中认为张养浩的散曲与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张养浩的思想状态,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文创作

创作特点

题材丰富

张养浩所写诗文主要被收录在《归田类稿》中,题材较为丰富。现代学者秦勒在文章《张养浩及其作品研究》中提到张养浩的诗文内容充实,展现了其政治主张与思想理念,所著诗文有豪放奇绝的山水纪行诗,如《登泰山》;有清新秀美的田园诗,如《田居自和二首》;有悲愤感慨的政治抒情诗,如《山坡羊•人生于世》;有寄托情感的咏物诗,如《秋日梨花》;以及忆史怀古的咏史诗,如《咏史》。

自成一派

张养浩的诗文创作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与总结,现代学者刘育在《论张养浩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继承》中认为,张养浩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脉络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清代学者顾嗣立在《元诗选》中提到他的诗风是对中唐韩愈和白居易诗风的兼容吸收。除此之外,张养浩的诗风既有李白苏轼的豪放飘逸,又有陶渊明的恬淡自然,在集众家之所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文影响

现代学者郁卫国在《张养浩的儒家思想及诗文研究》中提到,元代因统治时间短,在诗歌上的成就不如唐宋,诗歌数量也较少,张养浩所作的诗歌帮助元代诗歌完成了整个诗歌史的过渡,而他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不容小觑。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在《归田类稿序》中认为张养浩的诗歌清新隽永,是其他元代诗人所不能企及的,他所写的关于家乡的诗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现代学者马继业在《张养浩评传》中认为张养浩的诗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包含的史料是研究张养浩和元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明代政治家宋濂所修《元史》中记载史臣评价张养浩在侍奉君王时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自己无法实现理想就果断辞去官职。

元代史学家苏天爵在《七聘堂记》里评价张养浩县尹时贤明,进入馆阁时名声在外,做监察御史时大胆进谏,任参议中书省事时又是能臣。

明代郑瑛夸赞张养浩勤于政事,警惕谨慎。

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评价读张养浩的曲风潇洒绰约。

明代艾俊在《云庄乐府引》中评价张养浩的曲风文采和道理兼备,不流俗于众人。

人物轶事

至大三年(1310年),张养浩为孛儿只斤·海山呈上万言书,诉说了诸多朝政的弊端,被停职罢官,他意识到之后可能祸及自身,于是改换姓名离开大都,并在之后回忆此事时称自己为“明哲人”。

至治二年(1322年),张养浩以回家为父亲守丧为由辞官,之后元朝四位皇帝先后七次召他任职,都被他拒绝,他的故居也因此得名“七聘堂”。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墓葬纪念

张养浩墓位于今天桥区北园镇张公坟村东南,俗称“张公坟”。张养浩墓面积2000平方米,封土高1.9米,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炉,还立有明碑三通、清碑一通、石雕雄狮一对。1992年,张养浩墓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前故居

张养浩生前故居名为七聘堂,因朝廷曾七次召他做官而得名,位于潍坊市布政司街,明代时曾改为张文忠公祠,“十年动乱”时祠毁,后被分割成布政司街66号、68号、70号等几处院落。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云庄乐府》.豆瓣.2023-07-26

云庄乐府.豆瓣.2023-07-27

文津阁四库全书.豆瓣.2023-07-27

张养浩评传.豆瓣.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