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惟熙
赵惟熙(1859—1917),字芝珊,江西省南丰县人,幼随父入蜀,求学于壁山名儒郭兰塘。长于书画,所做书法碑帖融合,气格旷达,沉雄洒脱中寓凝重、老辣、生涩,给人情思隽永,意境清新之感。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光绪十六年(1889年)已丑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会试同考官、国史馆总、陕西学政、贵州学政。1900年后,任甘肃省省宁夏知府,甘肃省巡警道,代理甘肃布政使,1912年3月,署甘肃省都督兼民政长,主持甘肃军政。1912年10月9日加陆军上将衔。1914年3月,袁世凯派亲信张广建督甘,赵惟熙调为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1917年12月30日逝世。
创办学校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时任陕西学政的赵惟熙接受刘光蕡提出的“崇实学”、“预教训”、“习测算”、“广艺术”的十二字革新教育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创办崇实书院,以讲求实学,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于右任在此求学时爱其器重。
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在废除科举、举办新学运动的推动下,时任宁夏知府的赵惟熙,与举人吴复安将原银川书院改为宁夏银川一中,地址在孔子庙。赵惟熙还亲任学堂监督,吴复安任副监督。学堂于同年招收了第一期学生共四十人,分甲乙两班,甲班收秀才,乙班收童生,奠定了银川第一中学的最早基础。
统治甘肃
辛亥革命后,甘肃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治中心。一个是兰州市的以代理布政使赵惟熙为首的旧官吏和立宪派,他们迫于大势,同时也是为了阻止军学各界“自举都督”,“酿成暴动”,于1912年3月6日,由赵领衔致电袁世凯和资政院表示“承认共和”。另一个是秦州区(今天水)的以黄钺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进步青年,他们经多方努力,于3月11日宣布独立,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袁世凯为达到控制甘肃的目的,3月15日,正式下令委任赵惟熙署甘肃都督。随后又以兰州承认共和在先为借口,诬蔑秦州独立是“甘心破坏”,“为全国公敌”,强令黄取消独立,一切听候赵惟熙命令办理。赵惟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也攻击黄钺为“匪徒逆党”,准备调军围堵。但黄钺不畏强暴,据理抗争。他复电袁世凯,申明秦州区独立时,“未闻兰有承认共和之事”,并揭露兰州市承认共和后,除“悬国旗”和宣称政纲服制“暂仍旧贯”外,“一事未办”,是名为承认共和,实则沿袭“腐败专制”。至于甘省统一问题,电文表示秦州军政府成立不久,即拟约八条,谋求解决,但赵惟熙等拒不答复,惟以武力相威胁,是破坏统一责任不在我而在彼。黄电义正辞严,使袁无辞以对。但是他为了达到控制甘省的目的,紧接着又蛮横宣称黄“擅拥甲兵,自称独立”,“非辟以止辟不可”。本来就准备采用武力镇压手段的赵惟熙,这时更加狐假虎威,叫嚷黄钺“蓄意扰乱和平,甘为天下公敌”,“不能不诉之于武装”。
对于袁世凯、赵惟熙所加罪名,黄钺能够据理进行驳斥,但同时也暴露了他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他仅仅停留在要求袁世凯承认秦州军政府的合法地位,而没有进一步采取巩固革命政权的措施。他一再向袁表示:“钺始终守和平恬退主义,所以解决稍迟者,正因大总统屡次来电,全与钺事实不符,必俟心迹彰明,方能去此。”因此,当袁世凯顺势变换策略,表示承认他“前次倡议反正,自系误会甘省未承认共和所致”,“心迹实有可原”,赵惟熙也虚伪表示承认他所提解决条件时,他便接受“和平解决”,于6月7日宣布取消秦州军政府了。
袁世凯支持赵惟熙取得了甘肃省全省的统治权,赵自然懂得怎样报答这一知遇之恩。他公开宣布将以袁所标榜的“渐进主义”为治甘方针,并向袁保证说:以此“办理一切,自有把握”。他竭诚拥护袁世凯“中央集权”,赞成袁大借款和对各省省长实行任命。与此同时,他又以袁为榜样,实行个人专制。尽管当时的省临时议会远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议长李镜清也只是一个与革命党人有过某些联系的开明士绅,但由于对他“招权纳贿、任用私人”表示过不满,便再也不能容忍了。他利用狭隘的地方观念和民族成见,挑拨、操纵回族将领马安良派兵围困省议会,接着又派人于7月17日刺杀了李镜清。连当时北京国务院也认为他的某些行为“殊乖共和政体”。
在赵惟熙统治下,封建秩序重又笼罩了整个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