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泽
杨恩泽(1919年10月20日-2019年10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国家科委光通信专业组成员兼理论分组组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通信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电子学会委员会委员。
1943年起,杨恩泽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1974至1985年,杨恩泽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室主任、院总工程师、高工及教授等职。1974年起,杨恩泽主持研制“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起,杨恩泽主持“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的研究及试制工作。该系统于1982年底建成使用,是经国家鉴定并验收的第一条实用光通信线路,也是一个示范工程。它的建成为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工程于1985年获邮电部和湖北省科技一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重回天津大学,任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
在二十世纪几十年中,杨恩泽主持并完成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主编了《光纤数字通信接收机》,撰有《数字光通信接收机灵敏度计算及信号脉冲占空比选择》《光纤通信接收机灵敏度三种计算公式比较》等学术著作,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我国的光通信及其发展》等10余篇论文。2019年10月9日下午14时03分,杨恩泽因突发脑出血在天津市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9年10月20日,杨恩泽出生于饶平县。1937年,杨恩泽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41年、1943年分别获电信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1943年起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工作经历
1943年起,杨恩泽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邮电学院教授。他早年就会讲英、俄、德三国语言,熟悉广州市、潮州方言,在他所从事研究的无线电通讯、微波通讯、毫米波通信领域,成果突出。
1974-1985年,杨恩泽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室主任、院总工程师、高工及教授等职。1974年起,杨恩泽主持研制“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当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在中国国内还是空白时,杨恩泽就率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1982年成功开通了“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这段13.6公里的线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经国家鉴定并验收的实用光通信线路,也是当时中国最长的正规光通信线路,为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该项目分别获邮电部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与34Mb/s光通信系统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杨恩泽重回天津大学,任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在二十世纪几十年中,他主持并完成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及“863计划”科研课题,主编了《光纤数字通信接收机》,撰有《数字光通信接收机灵敏度计算及信号脉冲占空比选择》《光纤通信接收机灵敏度三种计算公式比较》等学术著作,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我国的光通信及其发展》等10余篇论文。1988年,杨恩泽退休并返聘继续在天津大学工作。
1999年,杨恩泽80岁时开始学习编程,学的是最新版本的MATLAB软件,先是看书自学,然后开始上机编程,遇到问题逢人就问。期颐之年,他仍坚持在教研一线,配合课题组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研究,他还经常阅读英文文献,关注科研领域的前沿发展。
2005年,杨恩泽出现尿血现象。11月,杨恩泽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2010年,杨恩泽担任天津大学115周年校庆的火炬手。2013年,杨恩泽出席从教70周年座谈会。
人物逝世
2019年10月9日下午14时03分,杨恩泽因突发脑出血在天津市逝世,享年100岁,10月13日上午10时,杨恩泽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第一殡仪馆(北仓殡仪馆)举行。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杨恩泽93岁前常约球友打网球,百岁高龄,仍坚持徒步上下班,每天在学校东门到家2公里的路程上来回走两遍。每次外出开会,主办方安排单间,他总坚持住双人间,不让多花钱。80岁前在北京出差,他还骑着自行车逐个单位跑,称这样方便。杨恩泽去世后,其子杨石收拾父亲衣物时发现,柜子里几乎无一件好衣服,衬衣领子皆磨损严重。杨石表示,父亲的衣服、裤子破了就自己修补,大到钟表仪器,小到切菜刀具,他都用工具箱手工维修。
人才培养
杨恩泽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培养学生上,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其中,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光纤通信实验室负责人教授于晋龙也是师出杨恩泽。
主要作品
论文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杨恩泽称主持研制的“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即“八二工程”,是中国首条通过国家鉴定及验收的实用化光纤通信线路。1978年,邮电部提出建设该线路,杨教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彼时,光通信在国际上刚起步,中国国内一片空白。杨恩泽曾在光纤焊接上遇难关,要求焊接点衰耗指标达3分贝,却无人能做到。他与电缆厂共同研究方案,按方案,全长13.6公里的光通信线路分三段,最长一段6.5公里。但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线路最长只能达5.5公里。为了突破最后1公里,杨恩泽与助手在炎热夏天于平房做实验。试验成功后,在跨越长江时,杨恩泽带领同事手递手将光缆递过长江,视其为宝贝,不敢用机械拉拽。
1982年12月31日,项目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线路终于开通。这条线路推动多个城市迅速建立光通信系统,有力推进中国光通信事业大发展。
社会活动
2005年底,杨恩泽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期间,其捐出毕生积蓄之事被学生知晓。他的家乡在饶平县山区,因家乡基础教育落后萌生助学念头。他购买学校淘汰电脑捐给家乡小学,并为建科学楼捐资30万元,分三次寄出捐款后存折仅剩5元。2006年“成和科学楼”落成,2007年起他设立“成和奖学金”,截至2019年已先后捐款46万元给家乡小学。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作为中国光纤通信领域元老级专家,杨恩泽教授以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简单朴实的事迹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青年们为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澎湃新闻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不求名不图利,一辈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杨恩泽做到了这一切。(天津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评)
不为名来,不为利往,杨恩泽在生活中是一个乐观淡泊、不逐名利的人。(《天津大学报》评)
参考资料
天津大学教授杨恩泽逝世 享年100岁|天津大学|武汉大学_新浪新闻.新浪.2021-12-11
【校报特稿】恩济天下 师泽百年——记百岁教授杨恩泽.天津大学新闻网.2024-10-19
光通信开拓者杨恩泽:恩济天下,师泽百年.新华网.2024-10-19
“先生走了”——追忆天津大学教授杨恩泽.人民网.2024-10-19
天津大学杨恩泽:每天到实验室“打卡”的百岁教授.新华社新媒体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