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澍

王澍

王澍,男,汉族,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乌鲁木齐市,祖籍吕梁市,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设计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他的作品有宁波艺术馆、海宁青少年宫等。此外,他曾获得年度文化人物等荣誉。

王澍1985年获得东南大学(原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1988年于该校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并回到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担任教授;200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2007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2年任东南大学兼职教授;2023年4月获聘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 ;11月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王澍以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201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两项大奖,他都是第一位走上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2012年2月27日,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同时也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建筑师之一。王澎是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王澍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一直以来,他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2023年,王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祖籍交口县野家坡村。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市。小学、初中均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陕西省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

工作经历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硕士毕业后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业余工作室只有六个人:王澍夫妇和王澍的四个弟子,他们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设计院合作,来完成全部的施工图设计。

行内的规矩是,工作室做好设计方案,设计院配一套施工图,就动土开工了。陆文宇不放心,和设计院达成了“新规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图得拿回工作室补充、完善,再请设计院二次矫正,然后给回工作室最终检查、定案。别人只做一道的工序,“业余工作室”得做四道。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城市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年的评选中这100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

2022年7月27日,据中国青年报消息,参加的《文化相对论》在凤凰卫视美洲台首播。

个人生活

生活趣事

王澍上大学从大二开始自学,读博士期间,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几场球。毕业论文交到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

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大学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

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

情感生活

王澍的妻子陆文宇是他的同学,也是他“业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的合伙人。由于获普利兹克奖时王澍正在美国讲学,首先面对国内媒体的任务便落到陆文宇头上。王澍妻子陆文宇的“功劳”远不止面对媒体那么简单。他们建筑工作室的所有除涉及设计的工作,都是靠陆文宇。有关王澍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他的老婆。

陆文宇是王澍的初恋,从东南大学读研相遇,正式嵌入了王澍的历史。那时王澍在学校已经是个风云人物。广为流传的一件,是他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王澍与陆文宇生活、工作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她几乎包揽了王澍所有干不来或不愿意干的事。比如,开车、电脑、答记者问。所以,王澍对她非常依赖。离了她,很多事就“玩不转”。当然,二人日久天长也有磕磕碰碰,只是王澍权且将其视为修炼心性。不仅礼让,还从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上,得出了种种的好:关注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质。而男人永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而有意义的事又常是危险的、对生活是有伤害的。

个人作品

建成作品

建成并已拆毁

方案作品

出版图书

参加节目

创作特点

建筑观点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莫属,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慧眼识珠,将整个新校区交给王澍来做,而王澍也没有辜负其信任,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市的中国美院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王澍的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室内设计精粹》、《建筑师》、《今日先锋》、《时代建筑》、《室内风景》、《室内》、《时尚》等国内书刊上。

社会活动

两会提案

2024年,王澍参加全国两会,提出了3份提案,分别是“关于进一步出台城乡更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的提案”“关于推动乡镇文物保护修复提质增效建议的提案”“关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向市场转化的问题”。

社会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和很多知名设计师有“海归”背景不同,王澍土生土长,在东南大学(现东南大学)读了本科,在东南大学读了硕士,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如今任教于中国美院。但业界人士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王澍摘获的有含金量的奖项里,来自本土机构的极少。”

“非主流”,这似乎是王澍踏进这个行业起就被贴上的标签,论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王澍的昔日同窗好友也不忘再“火上浇油”。“在大学的时候,王澍就没有被定义为优秀学生;他的博士论文,在同济大学也没拿到优秀论文。”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华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参考资料

王澍 Shu Wang.豆瓣.2024-04-28

【校友点滴】王澍:钟繇字帖.东南大学校友总会.2024-04-30

美术报: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 哲匠” 般的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2023-12-21

王澍、陆文宇获授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新闻频道.2023-12-21

王澍.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23-12-21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聘任王鸣等12名同志为市政府参事的通知.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2023-12-21

农村还剩一点本土建筑的“种子” 调研4年跑遍了浙江农村.杭州网.2024-01-12

王澍 摘取建筑界的“诺贝尔”.中国文明网.2023-12-21

王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招生官网.2023-12-21

校友王澍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官网.2023-12-21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被母校东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央视网.2023-12-21

王澍获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 超越传统与未来争论.艺术中国.2023-12-21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2023-12-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政协网.2024-01-11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听大咖与青年聊《文化相对论》.中国青年报官方账号.2024-04-30

全国政协委员王澍:城市更新不要盲目大刀阔斧,多从保护做起.中国房地产报官方账号.2024-04-3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新华网.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