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萍
霍俊萍,女,汉族,1947年3月出生,淄博市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旦角演员,于1960年考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团学艺,拜师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擅演剧目有《半把剪刀》《侠女》《窦女》《啼笑因缘》《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霍俊萍现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生平
自198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全省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省文艺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她是邓洪山先生的弟子,是继邓老之后五音戏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她的表演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所塑造的角色大都情感饱满,刚劲简洁。
霍俊萍从事戏曲表演20余年,先后主演了《半把剪刀》《侠女》《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近30出粤剧,其中五音戏《豆花飘香》《石臼泉》《窦女》均为晋京剧目,并由省电视台录制为戏曲电视多次播放。
霍俊萍在任院长期间,坚持“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办团方针,培养了许多五音戏剧院的青年优秀演员。为五音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在五音戏表演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五音戏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霍俊萍师从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花旦、青衣)、筱樱桃(青衣),为第七代五音戏传承人,是继邓洪山之后第二个五音戏优秀传承代表人物。她较好地继承了邓洪山的表演技艺,同时从唱腔到表演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
艺术特色
霍俊萍是继五音戏创始人“鲜樱桃”之后五音戏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她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二度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一名,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她的表演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所塑造的角色大都情感饱满,刚劲简洁。她先后主演了《半把剪刀》《窦女》《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多出剧目,获得了许多大奖:1984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优秀演员奖第一名;1986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首设唯一的最佳主角奖;200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第一名…… 五音戏是淄博市的地方戏,属全国稀有剧种,要使五音戏这个优秀的地方剧种得以存活并发扬光大,霍俊萍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她一直潜心致力于五音戏的挖掘整理、创作和编排工作。1979年她主演清朝四大悲剧之一的《半把剪刀》在济南市连续公演三十多场,场场客满,引起轰动。聊斋戏《窦女》从1983年至今,公演了近二十年,成为剧院保留剧目。现代戏《豆花飘香》,公演了四百多场,豆花成了淄博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面对地方戏的发展困境,霍俊萍对五音戏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她认真研读中外文艺理论,积极探索戏剧发展的规律。她在五音戏的剧本、音乐、化妆、灯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这一古老的剧种更贴近时代,符合现代观众的要求。例如,在化妆方面,她改用淡妆。在《腊八姐》中,她以《沂蒙小调》为基础,重新设计了背景音乐和《淄博是个好地方》的小歌谣,以此歌颂和宣传自己的家乡。这支曲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始终,不但突出了主题,也突出了淄博市地方特色,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她使用交响乐伴奏五音戏,她吸收剪纸、木版年画、雕塑、舞蹈等造型来丰富自己的表演,使人物更加优美,更具生活气息。在2000年《腊八姐》专家座谈会上,前中国文艺网党组书记、评论家李振玉说:“这个戏最成功的就是腊八姐这个形象的塑造。霍俊萍塑造的豆花、鲁丫等农村妇女形象都很成功,这个戏如果离开了她出色的表演,将会大打折扣。”《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美国华侨日报》《世界日报》等二十几家报刊均发表了对霍俊萍的艺术专题、评论文章,中国国际电视台也播放了霍俊萍主演的剧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霍俊萍使淄博市的五音戏走向了全国,并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艺术人生
霍俊萍生于周村区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60年,13岁的霍俊萍考入了文工团。父母不同意她去,她说:“我一定要去,一辈子也不后悔!”1964年她扮演的第一个较重要的角色是《缫丝姑娘》里的第三号人物——左海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进丝厂体验生活。也许她练得太专注了,学得太像了,在那段时间里,排练场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喊她“小左”。凭着刻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霍俊萍很快脱颖而出。16岁,她成为剧团主要演员之一。之后,她主演了《琼花》《啼笑姻缘》《半把剪刀》等三十余部大戏。 1984年剧团排演现代戏《豆花飘香》,院领导决定让她饰演主角豆花。她换上土里土气的大花褂子,肥裤子,到偏远山区体验生活。白天学着推小车,推磨子,晚上回到家里就以豆花的感觉来做饭说话。这个角色使她获得了中国戏剧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提名。霍俊萍演戏非常投入。在《石臼泉》中演鲁丫,她观察农村姑娘们的言谈举止,设计了鲁丫台步,反复练习,认真体味角色的心理。演出结束后好长一段时间,她仍沉浸在鲁丫的感情里不能自拔。她不愿说话,不愿睡觉,默默地想,悄悄地哭。这部戏为她赢得了第5届梅花奖。霍俊萍演戏非常能吃苦。由于长时间练功,她腰脊受损,腰椎盘脱出,非常严重,演《石臼泉》时,她的腰椎尖盘已脱出18次了。1986年她给老山前线归来的战士演出《豆花飘香》,带病连续演了6场,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这6场演出中,她的腰却五次错位,她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部队官兵得知此事非常感动。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约她录制节目,当时她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接受治疗,同事和家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为了让全国人民更加了解五音戏,还是执意要去。在大夫为她又一次推拿复位后,她被人抬着上火车,中途十几个小时躺着一动也不能动。演出中她的腰椎又脱出了。她咬紧牙关,坚持录完了节目。到第二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时,她的腰椎已脱出了三十多次。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和脱出次数过多,她的腰椎再也无法回复,现在仍然阵阵作痛。她之所以这样坚韧,是因为她太爱五音戏、太爱她的角色了,她几乎与角色化为了一体。霍俊萍说:“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必须千遍万遍地去体会。角色痛苦,我就痛苦;角色烦恼,我就烦恼。只有经历过这千百次的痛苦,才能让角色活起来。”为了歌颂主旋律,霍俊萍带领剧院主创人员深入体验生活编排的现代戏《腊八姐》获得了2000年第8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2001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霍俊萍本人也获得第19届中国戏剧二度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一名。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评论说:“霍俊萍是个好演员。她寻找到了人物内心活动和外部体现最准确的自我感觉。她创造的腊八姐纯真善良、朴实而又愚昧。腊八节姐不是一般的漂亮,而是真正的美丽,一个从内到外都具有美的素质,令人产生美感的形象。”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说:“朴实无华,简洁鲜明,内蕴深厚,渐入佳境。看了霍俊萍的戏我联想到了巴勃罗·毕加索的画。”
取得成绩
霍俊萍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并执着的追求、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她的表演得到了国家级、省级专家的高度赞赏,称之谓“霍俊萍现象”。自1984年以来她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表演一等奖。
1984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优秀演员奖;
1986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最佳女主角奖;
200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
并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95年她因主演现代戏《腊八姐》而获得“五音皇后”之美称。
1992年,她应邀请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栏目的录制,作为嘉宾她分别演唱了《王小赶脚》和《拐磨子》片断。并应邀参加了福建省文化厅、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邀请全国部分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演员赴闽演出》活动。1989年起,霍俊萍担任市五音剧团团长。她提出了“知识办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方针,主持拟定了考勤、管理等六项规章制度。1994、1995年连续获全省精品工程奖,市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个人轶事
1988年,霍俊萍毅然承包了淄博五音戏剧团。1989年她被正式任命为团长。在上任之初,剧团帐上只有6元7毛钱,而债务却高达4万元!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霍俊萍经过认真调查和思索,提出了“知识办团”的治团方针和工作思路:一是抓好剧目创作;二是培养人才;三是搞好剧团自身建设,走自我发展之路。然而说归说,做却不容易。长期计划经济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禁和“大锅饭”造成的“平均”、“懒惰”思想,严重阻挠着这些措施的实行。于是,霍俊萍就开始作全方位的思想工作。她无论大会小会,都要讲目前剧团面临的困境,讲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告诫职工只有打破“大锅饭”,与市场经济接轨,才是剧团的最终出路。她先在领导班子中讲,领导班子意见统一了,又在全体职工中讲。事后,霍俊萍开玩笑地称这一段经历为“洗脑”。“洗脑”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反复做工作,职工的思想终于取得了一致。她的工作设想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 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剧目创作上,她利用蒲松龄《耳中人》和俚曲的素材改编了《窦女》《墙头记》《续黄粱》《新姊妹易嫁》《乔女》等戏,获得了成功。然后改编创作了《春打六九头》《焦裕禄》《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现代戏,尤其是《豆花飘香》《石臼泉》和《腊八姐》,演出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终于使五音戏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创作改编剧目的同时,霍俊萍时刻没忘记人才的培养。除公益演出外,她自己尽量不再上场,而是把青年演员推向前台,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在排戏过程中,她总是手把手地传授。为了让青年演员开阔眼界,她抓住每次机会,让演员登台锻炼。她组团参加了山东省第二至六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省地方戏曲中青年艺术比赛、中国戏曲音乐评奖、省“五个一”精品工程评奖,国家“五个一”工程评奖等大型活动,全院90多人次获奖,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为弥补演出经费的不足,她办起了第三产业。她积极争取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贷款150万建起了2000多平米的综合性营业楼,发展了餐饮、宾馆、旅游业,大大地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资金宽裕了她又着手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先为24户职工改造了现有住房,又建起了职工宿舍楼,全院70余人全部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宿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