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女
《乔女》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耳中人》第九卷中的篇目。
《乔女》全文1200字,概括了乔女从二十五六未出嫁到去世的一生。平原县有一乔女,面貌丑陋且腿有残疾,在丈夫穆生死后带着穆子靠纺织维持生计。同村丧妻并有一子的孟生钟情于乔女,多次向乔女求婚未果。后孟生暴毙,乔女上门哭吊得知孟生之子乌头被人欺凌便前去告官,在乡绅的帮助下夺回了孟家被无赖抢占的家产,并将乌头带回家尽心抚养。乔女在抚养乌头期间,对孟家产业丝毫不沾仍以纺织为生,即使死后也与穆生合葬在一起。
在乔女身上不仅集中有中原地区古代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坚韧、纯朴和清廉的传统美德,而且有敢于冲破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同情弱小者,同邪恶的社会势力进行抗争的优秀品质和反抗精神。蒲松龄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同时赋予在一个面貌残丑的下层劳动妇女身上,并对其进行热烈的讴歌与赞美,鲜明地体现了蒲松龄真正尊重劳动妇女进步的妇女观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中国文言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出现大量记录神鬼怪异和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至华人“有意为小说”,发展为传奇,具备了短篇小说的规模,并取得很高的成就。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开始发展,明代创作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复炽,出现的作品更多,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没有超越前人的水平。直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才把中原地区文言小说推到更高的阶段。
个人背景
蒲松龄出身淄博市淄川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但屡次落榜,此后四十年间边教书边应考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创作动机
蒲松龄创作《乔女》的动机,源于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经常处于苦闷、无聊之中,因此他借《聊斋志异》的创作以抒“孤愤”之情,从中寻求心理慰藉,其中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正充当着他的理想载体,饱含着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在意识深处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尤其是乔女这一女性形象,不仅敢于大胆去追求爱情,挑战封建家长、封建官僚,她还有个非常善良而美丽的爱心,热情、大方、善良、勇敢、嫉恶如仇。
内容情节
平原县有个姓乔的老秀才,身边有个女儿称作乔女。乔女因长相丑陋且腿有残疾,二十五六岁了还找不到婆家。后来乔女嫁给了四十多岁的穷困穆生,并生下一个儿子穆子,但穆生不久后便去世了,家里生活也变得更加困难。乔女无奈回娘家恳求母亲救济一下,但母亲很不耐烦,根本不想帮助她。乔女很生气,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娘家,靠纺织维持生活。
此时,同村有个孟生妻子死了,留下个刚满周岁的儿子名叫乌头。因乌头无人喂养,孟生着急再娶,他看上了孤儿寡母的乔女,便托了媒人去向乔女求亲。乔女说自己虽然嫁过人且又残又丑,但是自己会恪守做人的品德,更不会一女嫁二夫。孟生从此更加爱慕乔女,并拜托乔女的母亲亲自去乔女家说情,但乔女依然没有改变主意。
没过多久,孟生得了急病死去了,乔女前去吊丧。由于孟生没有亲朋,村中无赖便将孟家家财抢去,又谋划瓜分孟家的田产,家中只剩一个老妇抱着乌头啼哭。乔女问清了缘由,就去请孟生的好友林生帮忙写状子递交县衙,不料林生受到无赖的威胁后不敢再写状子。乔女等信无果,又发现孟家田产已经全部被抢光了,便亲自出头到县衙告状,却被县官训斥后赶出县衙。乔女又痛哭着去请当地绅士代为申辩,县官查明真相后,将孟家的土地财产全都追回。
此后,乔女把孟家房子上了锁,将乌头带自己家里养育。凡是乌头属日常所用,乔女都是和老妇一起到孟家去拿来给乌头置办,自己从不占一点便宜,依然同穆子过着苦日子。乌头稍大以后,乔女又取孟家财产让乌头上私塾,却带着穆子耕田种地操劳杂物。当乔女为乌头积攒下几百石粮食,并让乌头与名门望族女子成亲,又修好了孟家原来的房子后,乔女便要乌头回孟家继承家业,但乌头为了报答乔女,苦求乔女和他一起回去居住。乔女过去后自己仍然自力更生、操劳吃苦,和穆子共同帮乌头料理家业、经营土地。
当乌头考上秀才,乔女向乌头提出要回穆家居住,但乌头不同意乔女离开并出钱给穆子完了婚。乔女于是让婚后的穆子回去,乌头无奈就在附近的村子里为穆子买了房产土地。后来,乔女得了重病,嘱咐乌头夫妇一定要把她同穆生合葬。在乔女死后,乌头曾私自买通穆子,想将乔女同自己父亲孟生合葬,但未能如愿,只得在修好穆生的墓地后,将乔女与穆生合葬。
角色介绍
乔女
乔女又残又丑,丈夫穆生去世后,同村孟生很欣赏乔女并有意迎娶她,然而乔女却婉言拒绝。孟生不幸去世后,乔女极尽哀思,为了报答孟生的知遇之恩,乔女克服种种困难,帮助孟家从无赖手中追回了大量产业。乔女还将孟生之子乌头接到家中养育其长大,并聘请先生教他读书,而让自己的孩子到田间劳作,从不沾孟家任何钱财。待乌头长大成人后,乔女又为其累积家产,娶妻并修葺房屋,为乌头家业操劳直至乌头考上秀才,乔女死后坚持同穆生合葬在了一起。
穆生
穆生四十多岁时,因为妻死,家里很穷没钱再娶,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娶了乔女。过了三年,乔女给他生下儿子穆子后,他便去世了。
孟生
孟生丧偶后刚满周岁的儿子无人喂养,欣赏乔女的品性并多次托媒人提亲,但始终被乔女拒绝。孟生不幸去世后,其家庭和遗孤被人欺负,家财被流氓无赖掠夺一空,连田产也将不保,后乔女打官司帮其夺回家财,其儿子乌头也被乔女抚养成人。
乌头
乌头是孟生的儿子,被乔女抚养成人后并考上秀才,尽心报答乔女的养育之恩,帮助乌头娶妻并为其购置房产田地。在乔女死后,乌头曾私自买通穆子想将乔女同自己父亲孟生合葬,但未能如愿,只得将穆生墓地修葺后,将乔女与穆生合葬。
穆子
穆子是乔女和穆生生育的孩子,在乔女抚养乌头长大并成家立业期间,遵从乔女的安排,协助乔女操持家务、管理田地,在乌头的帮助下娶妻又安家。乔女死后,穆子被乌头属用金钱收买,想违背乔女遗愿将乔女同孟生合葬。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蒲松龄创作《乔女》这一类世情小说的基本宗旨就是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劝善惩恶,以使世道人心归于纯正有序,同时也抒发了对江河日下的世风的嫉愤。《乔女》表现了美好、善良、无私、正直的人性同丑恶、暴庚、自私、偏狭的人性的矛盾斗争,赞扬了美的人性。结尾处,蒲松龄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更看出蒲松龄用心良苦。
与《聊斋志异》中众多娇艳美丽的女子相比,乔女虽然相貌丑陋,形体有缺陷,但她一生的所作所为令人心生敬佩。长相不美丽,身体也有残疾,她并不为此感到羞愧,而是因为自己几乎拥有封建社会妇女应有的所有美好德行而自信。她严格恪守"好女不侍二夫"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以此为由拒绝孟生的求婚。孟生死后,她前去哭悼,见孟家遭到凌辱,她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帮助孟生打理家业,抚育幼子。乔女的德行之美远胜过那些人的面容之美,也让那些自恃貌美而内心丑陋的人汗颜。乔女和孟生虽然始终没能修成正果,但她对孟生发自内心的知己之爱,却超越了所有世俗男女之情。以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和精神,诠释了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最纯洁的真爱和最善良最无私的人性。
艺术特点
《乔女》这篇小说,蒲松龄对现实人生中的某些伦理问题有独特的思考。小说中乔女形体丑陋,心地善良。丈夫穆生死后, 急于续弦的孟生向她求婚, 她予以拒绝,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信者, 德耳。又事二夫,秀才何取焉”!尽管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但她始终未以身相许。后来,孟生暴卒,她前往哭吊;孟家遭到欺凌,她挺身而出,为之护理产业, 并抚育其幼子成人。乔女虽然未许身再嫁, 但以心许之,实际上成为孟生没有名分的“未亡人” 。篇末蒲松龄对乔女的美好德行,予以充分的肯定,礼赞备至,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乔女的形象则闪耀着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独特光彩和道德美。蒲松龄在一个奇丑而身残的妇女身上,通过其终生以德性自爱,不二其身,为酬报心许知己而挺身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的高尚品行,写出了我国劳动人民那种侠肝义胆、救困扶危和光明磊落的传统美德。虽然这一形象被蒲松龄主要赋予了“知己之感,许之以身”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酬报思想,但是却仍然发射着正义和道德的强大力量。
语言风格
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要想写出活脱的人物,鲜明的性格,就得力求情节简洁、凝炼、典型化,以一当十。《乔女》没有写一个首尾完整的繁复事件和矛盾过程,而只是写了人物突出事迹的五个片断。这些片断表现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更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这《乔女》虽只有短短千言,但足以和长篇巨著《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人物塑造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多处采用了夸张的对比手法。有一个人自身前后的对比:因为穷,回家“母颇不耐之气被孟生看中后“母悦,自诣所,固要之”,从她回家不答理要亲自上门劝说。姐不愿嫁,母便要嫁妹,无非是因为对方是个有钱人。从母亲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势利。亲生母亲姑且如此;再如孟生,本来是“急于求配,然媒数言,辄不当意”,“忽见女,大悦之……益贤之,向慕尤殷”,对丑女一见钟情,并且宁缺勿滥,娶不到姐也不要妹;乔女大义凛然地拒绝做孟生的妻子,后又义无反顾的自去孟家,抚养乌头一生,俨然母亲。
小说也有人物之间的对比。穆生年四十余,妻死,贫不能续,退而求其次娶了乔女,当她是革;孟生千挑万拣,非卿不娶,当她是宝;在恶势力面前,林大惧,闭户不敢复行。乔女哭诉于结绅之门,并告子官府。由这两相对照、衬托中,我们可以发现,乔女的形象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高大。她以她的内在的人格美征服了孟生,也征服了读者。在外表看来,乔女面貌奇丑,但她的内心,却是极美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乡下女子,不以貌丑而自卑,不以德美而自大。她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她是一个心里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做的女子。在《聊斋志异》的众多人鬼形象中,乔女比不上那些多情、貌美的女鬼绚丽多彩,但她以她的朴实、坚强做到了男子也不敢做的事而令人刮目相看。
叙事特征
蒲松龄深谙“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之道。“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与丑之间进行对比描写往往可以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美丑也可以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相互转化,美丑之间的反差与互相转化会产生极强的艺术效果。蒲松龄塑造乔女这个人物,除了很好地掌握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外,特别注意采用了议论为主的表现手法。作品通过乔女在“大困”之中毅然回绝了孟生的求婚、在孟生暴卒后孟家面临劫难时找到孟生的生前好友林生代写状子、在林生摄于众无赖的威胁恐吓而失信的情况下独自面官、在抚孤期间对待金钱的态度等不同情况下的四段议论性质的语言,构成整个人物形象的骨肉,突出她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纯洁关系,无私无畏,在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中顽强生存的严肃生活态度。这四段议论,从生活的贫困、礼教的障碍、环境的险恶、私利的诱惑等几个方面,层层深入,把乔女的志、勇、刚、毅和时时处处廉洁自爱的特点,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完成了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
作品影响
文学意义
《耳中人》的出现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艺术在于创新,乔女形象的塑造正表现出蒲松龄成功的独创性的艺术追求。蒲松龄在《乔女》作品中塑造乔女这一人物形象上充分运用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以人物外貌的丑来反衬心灵的美。正因为乔女外貌的丑与心灵的美如此不统一,才使得这个形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这个独特形象的塑造使我们想到维克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摩多。这两个中外艺术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蒲松龄塑造这一形象比雨果要早150多年,因此更能体现出这一形象的美学价值。她不仅在中国古典艺术形象的画廊中是独特的,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乔女连同其他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一起成为《聊斋志异》这条艺术项链上熠生辉的明珠。
海外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于19世纪末叶传入法兰西。当时,法国东方学学者于维乐的法译文相当准确,且保留了“异史氏曰”的作者结语,表达蒲松龄对“蠢尔乡人”悭吝昏聩的鄙弃,让法国读者得以对《耳中人》管中窥豹。到1889年,清代驻法国使节陈季同在巴黎加勒曼·莱维书局出版《中国故事》,其中选译了《聊斋志异》中《乔女》等26篇,首次将《聊斋志异》译成法文结集出版。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聊斋志异》卷九《乔女》,但明伦评云:“美哉乔女!其德之全矣乎:不事二夫,节也;图报知己,义也;锐身指官,勇也;哭诉缙绅,智也;食贫不染,廉也;幼而抚之,长而教之,仁也,礼也。身既死,而犹能止其棺,斥其子,卒以遂其归葬之志,得为完人于地下。呜呼!抑何神乎!”乔女集仁义礼节勇智廉于一身,可谓“德之全”,可谓“完人”。(刘守义、刘欣 评)
在《乔女》篇中评点家们赞赏侠女优良品质,认为乔女“其德之全矣”,反映侠女品格转向伦理化与现实化的趋向。(张潇 评)
乔女(《乔女》)就是一个集中原地区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感人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张骏 评)
蒲松龄把一些惊人的美集中在一个外貌丑陋的女性身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用人物外貌的丑来反衬心灵的美,使得这些形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然而,蒲松龄如此写作的真正内在动因是其进步的女性观。封建社会的女性很少得到过做人的权利,在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梏下,她们始终充当着被侮辱、被损害、被奴役的角色。然而在蒲松龄心中,女性本不该如此。(许学、宁臧娜 评)
《乔女》篇末,蒲松龄感叹:“因知己之惑,不惜以身报答,这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作为。 此女子有什么智慧,如此出奇伟大? ”古人常用 “生不同衾死同穴 ” 喻爱情坚贞,孟生对年轻貌美的乔女之妹掉头不顾,说明他对乔女的欣赏是知己忘形。 因而乔女说 “孟生知我” 。乔女和孟生是知己之恋,而 “不事二夫 ” 又是乔女的道德准则,乔女始终处于纠结之中。 毫无瓜葛的女子到陌生男子家临哭尽哀, 已超出封建妇德要求的范围。 “不事二夫” 和“固已心许” 更互相矛盾。乔女为孟生抚孤而不居其第,不染其财,界限分明,光明磊落,可对鬼神。乔女以柔弱的双肩为孟生抚孤,使乌头属聘婚名族、功名到手,家业重兴,尽了母亲的最大职责。乌头认为让乔女同父亲合葬天经地义。乔女的灵魂却不同意。 这是真实故事的唯一神奇情节。 乔女死也不肯与孟生同穴。然而乔女如此劳苦地终生为乌头尽母亲之责的动力何来?因为对孟生的爱。她为柏拉图式的爱耗尽整个生命。她终生拥抱理想云雾的热情,恰好是对 “不事二夫” 的背叛,精神的背叛,更坚决、彻底的背叛。(马瑞芳 评)
负面评价
封建传统文化对中原地区读书人影响深远, 且根深蒂固。 种种迹象表明,在男性文化体系中成长起来的蒲松龄,由于传统的原因,也没能摆脱几千年来封建父权制思想的影响, 蒲松龄并没有突破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观念,女性形象的情感取向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意识。许大军认为:“《聊斋志异》的女性在感情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她们依然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即使在她们的反抗中, 亦时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仙l锁, 她们是那个时代中男权意识制造出来的形象。” 中原地区几千年封建主义形成的伦理观、道德观,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女人却一定要贞洁自守,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封建统治者甚至设立贞节牌坊来表彰守节的女子, 对贞女不更二夫大加赞誉, 蒲松龄也反对女子再嫁, 《乔女》篇乔女病故后, 孟生之子乌头认为让乔女与自己父亲合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乔女死也不与孟生同穴, 文章最后蒲松龄对乔女大加赞赏:“此烈男子之所为也, 彼女子何知, 而奇伟如是。” 对乔女的赞美怡恰证明蒲松龄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陈思著 评)
衍生作品
衍生作品,如戏剧戏曲、游戏、影视、漫画等,
参考资料
貌与德的两极:极丑与极美——浅议《聊斋志异·乔女》中的乔女形象.中国知网.2024-01-21
《聊斋志异》与西方奇幻文学.百家号.2024-01-26
聊斋 第46集 乔女.豆瓣电影.2024-01-25
长袖善舞看山河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百家号.2024-01-25
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8名演(奏)员荣获第九届山东戏剧红梅大赛大奖.今日头条.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