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镇
老城镇,昌图县下辖镇,地处昌图县城西9千米处。
1962年前,为昌图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1年,更名昌图老城镇。1991年,老城乡并入老城镇。截至2018年末,老城镇户籍人口有41233人。截至2020年6月,老城镇下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2011年,老城镇财政总收入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
历史沿革
1948年昌图解放后至1962年是中共昌图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1962年前,为昌图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1962年,昌图县人民政府迁至昌图站后改称老城镇。
1981年,更名昌图老城镇。
1990年9月乡镇合并组建昌图老城镇
1991年,老城乡并入老城镇。
2004年11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昌图县6个中心镇之一,是辽宁省10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老城镇地处昌图县城西9千米处,东、南邻昌图镇,西与亮中桥镇、大兴镇相连,西北与头道镇相邻,北靠太平乡,东北与昌图镇相邻,行政区域面积1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老城镇地处半丘陵地带,地形有丘陵岗地、冲积平原。
气候
老城镇地处东经123°59′,北纬42°47′,老城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142.5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老城镇下辖4个社区、13个行政村: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桥、五勤、窑沟、爱国、长青、长山、胜利、兴龙峪、大台、光明、安家、靠山、张家炉。
截至2020年6月,老城镇下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老城镇总人口4211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980人,城镇化率33.2%。另有流动人口2500人。总人口中,男性21357人,占50.7%,女性20757人,占49.3%;14岁以下11507人,占27.3%;15—64岁24900人,占59.1%;65岁以上5707人,占13.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1864人,占99.4%;有回、朝鲜、蒙古3个少数民族,共250人,占0.6%。2011年,老城镇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长率0.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61.5人。
2017年末,老城镇常住人口为36353人。
截至2018年末,老城镇户籍人口有4123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老城镇财政总收入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91万元,增值税552万元,企业所得税53万元,个人所得税13万元。
2018年,老城镇有工业企业22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6个。
农业
2011年,老城镇有耕地面积11154.9亩;林地面积2.3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作物以玉蜀黍属、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74941吨,其中玉米70837吨,水稻1134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2720亩,产量66889吨,主要品种有马铃薯、黄瓜、芹菜、白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2.8万头,年末存栏50475头;牛饲养量32205头,年末存栏17693头;羊饲养量20808头,年末存栏9804头。截至2011年末,老城镇累计造林2万亩,其中防护林1.5万亩,经济林0.02万亩,农民住宅四周树木4.5万株,林木覆盖率26%。
工业
2011年,老城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职工26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553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家,职工6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13%。销售达到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
经济发展
2004年社会总产值60998万元,比2003年增加10.3%,其中:第一产业26586万元,增长10%;第二产业24900万元,增长23%;第三产业9512万元,增长14.9%;财政收入263万元,增长3.1%;粮食总产量56238吨,增长12.5%;肉类总产量11501吨,增长40%;农民人均收入3493元,增长 11.7%。
全镇蔬菜生产面积12000亩;葡萄生产面积500亩;高油大豆生产面积1.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10万头;黄牛饲养量17000头;养鱼水面600亩。全镇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协会10个,中介组织21个,经纪人队伍460人。
全镇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908家,年实现产值24900万元,实现利税323万元,吸纳3100多名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业产值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40.8%。
全镇民营经济企业已发展到1986家,年创产值45000万元,利税2914万元。镇内规划两处工业园区,总面积达1533433平方米,园区内实现了四通一平,入住园区的各类企业已达5家。全镇形成了生猪屠宰、针织、熟食加工、饲料加工、交通运输、建材销售、餐饮服务、电焊加工八大主导产业。
全镇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骨干企业25家,海华、安家两家大型肉联厂是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企业实行屠宰、分割、加工、冷藏、运输于一体,年屠宰生猪40万头以上,销售沈阳市市场的白条猪占市场总量的四分之一,年产值12000万元,为18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目前老城镇民营企业900多家,针织、食品加工是两大龙头产业,28家针织企业在镇政府的支持、协调下建立了针织协会,仅针织一项年出口创汇可达百万美元。总投资1.2亿元的铁岭九星食品有限公司和投资500万元的昌图示范肠衣厂的引进,使老城镇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向集约化、高科化发展。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谷子、蔬菜等,水果有葡萄、山楂、桃、李子、杏,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已形成生猪屠宰、针织、建材、商贸物流等优势产业。
文化
老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昌图县文明的发源地。曾历经肃慎属地,辽东郡,上京,明时的卫所和昌图厅等名称。
老城镇是著名红学家端木蕻良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佟韦老先生的故乡。旧时还有“昌图八景”的美誉,更有爱国保田自卫战争烈士牺牲之地的壮烈佳话世代流传。
交通
老城镇有302省道经过境内。老城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县城9公里,四平市50公里,沈阳市120公里,铁岭市70公里。同时昌法线、马三线、老老线等多条公路东西南北穿越境内,交通便捷,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蒙吉黑进京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捷。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与其它乡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老城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450人,专任教师20人;小学5所,在校生1335人,专任教师2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10人,专任教师109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4622561元。著名的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辽宁省昌图县高级中学)曾经坐落于老城镇。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老城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40张,固定资产总值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5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12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0025人次,住院手术256台次,出院病人598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老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72户,人数1442人,支出380万元;城市医疗救助310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102人次,共支出9.3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50户,人数1374人,支出160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8人,支出18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38人,支出48万元;农村医疗资助3102人,民政部门救助参加合作医疗3102人次,共支出9.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6.3729万元。
基础设施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在镇内新建了一个两万多平方米停车场,安装路灯126盏,还重新修缮了许芝纪念碑,把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公园式的纪念场所。通过经营城镇,增强了老城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在使之成为人力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