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祖庙

祖庙

祖庙在我国分布甚广,历来是各地民众祭祀缅怀祖先的场所。不同地方不同氏族各有自己的祖庙。人们在庙里供奉祖先的神像与牌位,祈求祖上先人的庇佑。位于州区鄞江梅园的祖庙,尽管庙殿供奉的是普通佛像,却以一种神秘植物命名,庙名楂祖庙。

概况

宁波站乘公交625路至三星桥,迎面便是连绵错落的锡山诸峰,朝西北方向可望见一不深的山,岙口有一片浓荫红墙的所在,那便是祖庙。

祖庙全称榠楂祖庙,背倚四明支脉锡山。从整体看,祖庙坐北朝南,是传统的回字形格局,前为门楼,后为大殿,两边厢房,中间天井,与门楼相衔的是戏台。大门正中悬着“榠楂祖庙”四字匾额,庙前临溪,是一樟一枫两棵参天巨树,其干围五六仞,枝叶如华盖巨伞,浓的绿荫把整座建筑围起来。跨进庙门,迎面是面向大殿的、与门楼相拼连的名为九狮台的戏台,之后是梅园石板铺设的明堂、石柱牛腿挑檐的大殿、以及供奉的佛像。

历史

据载,祖庙始建于南宋末,修建于清代,是鄞西典型的庙宇格局,整体建筑仍完好地保存着清代古建筑风貌。现留存的主体建筑包括门楼、大殿、厢楼,以及戏台的台基皆是清代之物。庙门前廊顶为卷篷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狮子、人物图饰,精致考究;大殿与戏台的前双主柱均采用粗大的圆形梅园石柱,镌凿在上面的阴体楹联保存完好;两侧偏房墙体上的云纹砖雕花窗,后殿梁架中间为抬梁式,两边为五柱七檀穿头式,殿前廊上卷篷顶,柱头、枋额、牛腿雕刻人物鸟兽,全部油漆、贴金,工艺精细高超,是鄞州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晚清建筑。

据传,现祖庙并非本初的庙。祖庙右侧有一道石坝,砌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蓄积成一山塘(名祖庙水库),鄞西著名景点断坑岩(也称天坑地缝、一线天)就嵌在山塘的其中一路源头里。据说,祖庙原址在断坑岩与山塘间的一片山地里,因祖庙毁于大火,后迁址重建。至于那场大火发生于何朝何代、这次动迁址是否就是现址,不见文献记载,无据可稽。

在民间,榠楂祖庙的另一名是“康孝子庙”。榠楂、康孝子,一物一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榠(míng),《辞海》的注释极简洁———见“榠”,解:即番木瓜。这一解相对于祖庙榠楂显然有误,木瓜是一种热带植物,鄞地祖庙所在四明山区从未有木瓜出产之见闻。因此可以确证:榠楂非木瓜。《中国博物大词典》列有“榠楂”条,解: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与木瓜同科异属。别名:木李,榅桲,蛮楂。《本草纲目》中对此释名:“(李)时珍曰:木李生于吴越,故郑樵通志》谓之蛮楂。云俗称为木梨。榠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黄色。可以进酒去痰。”至此,有关榠楂的考查或可告一段落。本人自幼生活在四明山麓,据我所知,梅园锡山山域确有种被称作“野山楂”的落叶小乔木,果小,可食,似山楂。

目前,有关榠楂祖庙(名)的来历,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三种:

说法一:宋开庆年间,里人闻时政创建,祀宋康孝子用锡。据传康用锡事寡母至孝,母病,爱食榠楂,手植以供亲,后病愈。乡邻里有同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庙祀之。

说法二:相传南宋初期,完颜宗弼入侵中原,赵构赵构赵构弃建康奔难明州,军卒行伍出身的康氏用锡,事母患疾,康用锡略知医药,以植楂而供亲,母痊愈,当地四邻病者纷乞其果而食之,皆愈。后人思其孝德立三庙。即梅锡祖庙、蜃蛟东庙、梅溪南庙、一木置三隅,四时香火,千秋享祀,每年八月初十祭神。

说法三:相传南宋时期,此地瘟疫,一位军医带领乡亲上山采药救民于病患。他死后便被奉为神灵,受香火供奉,此人姓名难考,所以便称为“榠楂祖庙”。榠楂,就是他采下来的那味药。据说各地还有分庙,即蜃蛟东庙和梅溪南庙,分祀他的两位兄弟。

纵览三说,有三点是共通的,一是善缘榠楂,二是悬壶行医,三是所在年代皆为南宋;从中不难看出,三说所指其实是同一人同一事。之所以会形成三种说法,根本原因是原祖庙毁于大火,没有相应的文字留存,真实说法或许只存于至今无缘面世的庙基上,以至于在百余年的口口传承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