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慥
刘( 1707年— 1767年)字君顾,号介亭,纳西族。刘慥于乾隆元年( 1736年)考中举人,乾隆二年( 1737年)考中二甲进士。同年参加“朝考”(是翰林院庶吉士馆庶吉士的入门考试),选拔成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庶常馆”继续学习深造。能进入翰林院,被世人称为“点翰林”。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最荣耀的。因为他已做到了“三近”:一是近皇帝,二是近皇权,三是近皇宫。只有做到“三近”的人,将来做官才升得愈快。清代时期,永胜考中文武进士 7人,只有刘慥一人是翰林院“编修”官出身。
人物生平
清朝时期的翰林院设在故宫里的“南书房”“上书房”“詹事府”等处。 3年后,即乾隆五年( 1740年),刘慥参加翰林院庶常馆“散馆”——毕业考试,成绩为一等(类似于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班),授予翰林院“编修”官。留在北京故宫内的“武英殿”参与修撰《大清一统志》,有幸成为时任“武英殿修书总裁”方苞的部属,并与方苞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友谊。而后,方苞逐渐了解到来自云南省边陲的刘慥家事。在刘慥的恳请下,方苞为其父刘晟基撰写了七言诗《墓志铭》:
屏山世裔衍边疆,名与伊洛实相望。貌孤结出水中央,皎洁涟漪更汪洋。蓄潜元懿蕴晶光,比肩李杜参欧阳姓。驿声清越振大荒,士民吟歌载道旁。
性质宽宏复清刚,仁孝蔼然厚彝常。克家有子继文襄,春德维天永世昌。东皋胜地固其藏,水萦山拱并朝阳。刻名幽石名儒彰,悠悠千载余芬芳。
刘晟基( 1653— 1728年),刘慥之父。字景传,岁贡生。刘晟基曾任顺宁(今凤庆县)、云中郡(今云县)儒学训导。 9 岁丧父,孀母彭氏年仅 29岁,矢志抚孤。刘晟基奉母至孝,刻意积学,立品砥行,诗文俱佳,著有《茹圃堂集》,一时被人推重,永郡人士,多出其门。后任云州司训 10余年,课士有方,维持名教,人咸称颂(引自《乾隆永北府志》)。后因子贵,封中宪大夫。
刘晟基娶过二妻,原配刘姓,生二子:刘恂、刘慎;继配黄氏( 1672— 1745年)生一子:刘慥。刘慥之父刘晟基,去逝于雍正六年( 1728年),葬于永胜清水后山和尚坟。刘慥之母黄氏,乾隆十年( 1745年)病逝于重庆府衙,其时刘慥在重庆任知府。
壬戊( 1742年),上特命拣堪胜方面之任,共列荐公。不逾年,出守四川顺庆府,材能干济,卓然冠一时。任九月,即调重庆市,方半载,太夫人终于署,丁艰回籍。(引自《刘慥墓表》)”刘母病逝后,刘慥扶柩回到永北清驿,其母葬于程海西岸河口鸡心岭下。
轶事典故
方苞( 1668年— 1749年),字凤九,号灵皋,安徽桐城市人,是桐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于康熙三年( 1694年)考中举人,康熙卅六年( 1697年)会试考中贡士,因殿试前一天得到其母病重的信息,匆忙赶回家乡探母,没能参加殿试,这成了方苞的终生憾事。其母去世后,他一直在家乡桐城“丁忧”。康熙五十年( 1711年),为同乡戴名世撰写的《南山集》作序,后来清朝政府认为《南山集》有悖逆之言,定为文字狱案;方苞受到牵连,并下狱,两年后出狱,以奴隶身份入旗籍。数年后,康熙帝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搜罗文言文人才,方苞在大学士李光地推荐下,得以赦免。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方苞以布衣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 1723年)方苞得到雍正帝的赏识,赦免出旗籍。雍正八年( 1730年)方苞凭他的才学升任为内阁大学士,在武英殿奉命教习庶吉士,相当于皇家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大清一统志》总裁。乾隆元年( 1736年),复令方苞入值南书房,升任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编校《御制乐律》。而后爱新觉罗·弘历又任命他为文颖馆、经史馆、三礼馆总裁,负责编订“三礼”,即《周礼》《礼记》和《仪礼》。
乾隆二年( 1737年)刘慥参加“朝考”进入翰林院读书深造,与时任武英殿教习的方苞相识,并受其教育;乾隆五年( 1740年)刘慥考选为翰林院“编修”官,参与修撰《大清一统志》,方苞时为修撰总裁,是刘慥的直接上司,自此两人从相识、相知再到知遇之恩。
方苞在武英殿修书 20年( 1722年— 1742年),主《大清一统志》,校订《钦定四书文》及修纂《周礼》《礼记》《仪礼》,其功劳甚大。乾隆七年( 1742年),时值刘慥调四川顺庆任知府之际,方苞被爱新觉罗·弘历赏给翰林院侍讲顶戴花,罢官回籍,自此方苞与刘慥师徒二人,天各一方,成为两人一生中的永别。
方苞为什么会被乾隆帝革去礼部侍郎、南书房行走、武英殿修书总裁等一切职务,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主要是发生了两件事,一曰:泄密;二曰:徇私。古人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泄密:原来方苞与被雍正帝时罢免的旧臣魏廷珍友好,在魏廷珍被雍正帝降旨守清泰陵期间,方苞一直住在魏廷珍的院子里。到了乾隆帝时期,一天乾隆帝在南书房召见方苞,方苞趁机请求乾隆帝起用魏廷珍。爱新觉罗·弘历告诉方苞准备任命魏廷珍为左都御史,但是任命还未下达,消息就传出去了。后来乾隆帝派人调查得知,方苞在圣旨未下达时就已经搬出了魏廷珍家,乾隆帝认为是方苞泄漏了机密,传圣旨训斥了他。
徇私:方苞在做翰林院庶吉士馆担任教习时,负责“散馆”考试。他在主持“散馆”考试时,庶吉士吴乔龄来晚了,方苞准予吴乔龄补考。这使乾隆帝起了揣疑之心,乾隆帝派人去调查此事,发现方苞从魏廷珍家搬出来后,又住进了吴乔龄家。乾隆帝认为,方苞肯定接受了吴乔龄请托,且以权谋私,因而就降旨诘责他,并削去他的侍郎等官衔,从此不再重用。
从此,方苞因“泄密”和“徇私”两件事,冒犯了爱新觉罗·弘历,被一革到底。乾隆帝认为他“其不安静之习,到老不改。”(引自阎崇年著《大故宫》)。不过方苞被革职时,年已七十有二岁了。方苞、姚鼐、刘大櫆三人,被尊为“桐城市学派”鼻祖,他们提倡写文章要讲究“义法、神气、义理、考据、辞章”等,对后世文人影响广泛而且深远。“桐城学派”时至今日仍然受到文人们的推崇,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刘慥能考取二甲进士,又钦点为“翰林”,就其才智人品,并非等闲之辈。他在翰林院武英殿担任《大清一统志》“编修”官时,遇到总裁方苞,且成为他的部属;方苞还为其父刘晟基撰写墓志铭,确实已经光宗耀祖了。这也说明,当时刘慥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