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故城现存城墙,南、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厚19至21米间,夯土层厚度9至10厘米。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
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汉代置猗氏县,治所在今县城南铁匠营村的猗氏故城。
据史载:“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并名其为猗氏县”。当年,猗顿畜五、兴三园、贩盐鉴宝,方圆百里,皆属其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单靠猗顿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招工雇工,“工人”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几大产业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引发的住宿业、餐饮业也都兴盛起来。同时,致富后他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几种因素交织,逐渐在王村不远的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久而久之,便在西汉设县建城。
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县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这个名字,以后多称“猗氏故城”。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
2002年,临猗县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申报资料写道:“猗氏故城,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
文物遗存
四号公路从城池靠东的边缘直穿而过,将城池一分为二。城池南北宽度2里地左右。入城池北口,出城池南口,路边有一块省级文物保护的石碑:“猗氏故城”。石碑上还标明,这城池属西汉,并标明了保护范围。从残垣断壁上,我们仍可看出当年猗顿城的规模。城墙最厚处21米,最薄处也有19米,比周围高出2—3米,总长8086米,城内总面积162万平方米。
当年城里的街、店铺、作坊早已荡然无存,放眼望去,满地都是果树、梨树、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墙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一层层夯土分明昭示着岁月的沧桑,随风摇曳的酸枣树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商城。
遗址保护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