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领犯罪

白领犯罪

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又称绅士犯罪、斯文犯罪,是由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1939年的著作《白领犯罪》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这类犯罪主要由社会地位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的白领人士实施,常涉及职务犯罪,如财务造假、股市操纵、贪污贿赂等。在美国,白领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著大于传统的蓝领犯罪。

表现形式

白领犯罪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压价、欺诈、贪污、逃税漏税、违反信托原则、行贿受贿、虚假宣传、股票市场操纵等。萨瑟兰提出的白领犯罪概念旨在区分社会底层的蓝领犯罪,强调其更多体现为社会阶层而非特定犯罪类型。

特点

白领犯罪具备如下特点:1. 由社会尊敬的人物所为;2. 犯罪者通常拥有崇高社会地位及经济实力;3. 违法行为发生在职业领域内或职业活动过程中;4. 常常伴随着对职责的侵犯。

蓝领犯罪

蓝领犯罪是指社会下层劳动者实施的犯罪行为,常见于失业或经济困难时期,犯罪地点多不在职业领域内,如盗窃、抢劫等。

道德诱因

白领犯罪的心理诱因丰富,包括管状思维、粉饰罪名、自我服务偏见、无法“胜者通吃”、虚弱感、惩罚不当、嫉妒与私心、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影响、熟视无睹、反抗规则的本能、崇拜权威、自我辩护、无路可退、比较机制、道德信用卡、透明化的负面影响、沟通障碍、被权力蒙蔽、社会控制论、盖拉缇亚效应、时间强迫、容忍小恶、破窗理论、搭顺风车、立场与归属感等。

参考资料

论我国白领犯罪的特征及其防治.江苏法院网.2024-10-31

白领犯罪前沿问题.中国法学网.2024-10-31

贪污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10-31

蓝领犯罪 .知识贝壳.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