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波
单 波,1964年12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珞珈特聘教授,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1998年被列入“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武汉大学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
2020年6月,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单波是开题论证会专家之一。
人物经历
2002年10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教授。
2008年3月,并被聘为法国波尔多三大传播学专业客座教授。
2015年4月,单波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
单波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史论结合,中外对比,关注现实,追求创新,追求哲学思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比较新闻学,注意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的观照中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
主要贡献
1994年,与人合作出版《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一书,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最早的比较新闻学著作之一,其特点是从比较文化学、比较伦理学、比较文体学等层面拓展了比较新闻学的思维空间,此后,又在《国外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西新闻传播思想比较研究的论文,建构了观念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
1998年以后,多次参加香港电台国际学术会议,展开了大陆与台港澳新闻传播比较研究,并从1999年开始主持武汉大学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的工作,进一步扩大比较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发表了大陆与台港澳新闻传播比较研究的系列成果,并建立了与港台学术机构的稳定关系,使此项研究制度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把视野扩展到新经济、新技术背景下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001年,出版《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全面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观念的发展,并对其作了新的历史划分和新的逻辑分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年,出版《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人民出版社),创造性地建构了唐君毅哲学的批判体系。
多年来,单波教授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论著和论文的引用率比较高,特别是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新闻传播》全文转载。
主要著作
科研项目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跨文化传播研究,2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传播,2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研究(2012-2019),结项优秀
发表论文
社会任职
中国外国新闻史研究会副会长(2014-2019)
中国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2018-2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高级研究员
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Université Michel de Montaigne)客座教授
SSCI检索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
获得荣誉
2001年,《经济新闻传播的文化学研究》(《现代传播》1996年第1期)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现代传播》1999年第1期)获中国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9年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10年
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年
Clifford G. Christians Ethics Research Award, 2016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
社会活动
2021年11月29日下午,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为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举办了主题为“全球本土化视野的新闻比较”的线上讲座,重点讲述了在全球本土化视野下比较新闻学的发展新趋向。
2019年3月30日上午,武汉大学单波教授莅临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法楼230会议室进行了题为“网络社交自我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学术讲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范明献主持讲座,文新院4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讲座。
2018年10月14日上午,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单波教授在西区行政楼C栋517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价值观念的跨文化传播”的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刘国强教授主持,新闻传播学院本硕师生四十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2018年5月4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单波教授受邀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报告厅开展《“一带一路”的隐喻建构——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为我院新闻与传播学博士点建设系列讲座之一,罗幸院长率领我院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方向的师生参加,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师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我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何清新教授主持。讲座中,单波教授结合他在欧美交流访问时的所见所闻,从当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谈起,并由此提出本次讲座的研究问题:当前我国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是否被世界听见?如何被听见?被怎样听见?单波教授指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一带一路”是历史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但它最终是一个语言问题,而作为探索一些抽象议题的研究理论——“概念隐喻”可作为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单波教授结合其研究团队所开展的一个研究展开具体论述:运用网络的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对所整理的2017年5月1日—5月31日期间世界主流英文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与评论进行语义域分析,从概念、内容、目标三个层面来论述当前国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及其如何运用隐喻来传达其意识形态的偏见。最后,单波教授总结道:通过本研究发现,自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之前部分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建构的“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他者”甚至是“独裁主义”等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了,但依然存在多元而又充满矛盾的图景;因此,今后在对外传播中,要围绕意义与语境,从彼此文化理解的框架和视角出发,才将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资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人民网.2020-06-10
师资力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12-23
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中国知网.2021-12-23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线上讲座:全球本土化视野的新闻比较-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2021-12-23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莅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学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12-23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来我院讲座交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12-23
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单波到影视与传媒学开展《“一带一路”的隐喻建构——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