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桥路
津桥路是大东区通往市区内外的主要干道,位于大东区西部,西起东顺城街—德增街与北顺城路相连,东止小东路。中部与大、小什字街交叉并与老虎庙巷等小巷呈丁字形相交,是市府大路的延长线,为沈阳市东西方向主要街路之一。
简介
2011年向东延伸至滂江街,现全长2000米,双向八车道。
津桥路沿路有大东区政府、大东区新华书店、大东区图书馆、大东区少年宫等机关单位,有龙之梦亚太城等商业综合体。有218、219、243、230、132、151等公交车。
津桥路的形成
津桥路得名于小津桥。有清一代,狭窄的小津桥路是从沈阳古城北部通往小东边门的交通要道。1982年,为解决沈阳市区东部的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等问题,将北顺城路向东延伸,由于毗邻小津桥路,便借用了“津桥”的名,将这段新打通的路命名为津桥路。津桥路笔直宽阔,甫一打通,便取代了小津桥路(乃至小东路)的地位。
小津桥的故事
提起津桥路的名字,许多问号便开始无可抑制地在脑子里面反复出现,或许是“津桥”二字的组合实在奇怪,或许是从音调方面而言,它本身就存在着激发人们好奇心理的奇妙特性。
字典里面,“津”字的解释是“渡口的地方”,这样看来,“津桥”二字组合所带来的疑云便有了答案。津桥路的名字和现如今已经深埋于地下的那一座小津桥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内本无水 何建小津桥
时间的流逝将小津桥随着沈阳城的历史一同掩埋进了深厚的土层之中,小津桥当年的模样或许已无从考证。关于这座小津桥,记载又实在太少。现如今,唯独可见的或许只有宽阔的津桥路上往来穿梭的车辆。
那么,小津桥既然曾伫立于此,周围则必然是先有河,人们为了渡这河水,方才建了这座小津桥。而现如今,在小津桥地区则全然不见河流的踪影。
莫非,这桥建造的初衷仅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摆设吗?或许,当年在小津桥地区,确实有着某一条阻碍人们通行的河流,兴风作浪于小津桥下。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河流最终干涸枯竭,与古老的小津桥一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关于这水的来源,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说,皇太极五年,皇太极在明代基础上改建古城,城内人口大增,住在城东北角的许多农户,把福胜门(大北门)以东至内治门(小东门)之间的大片农田,改作菜园子。因此地低洼易涝,每逢雨季,各处的雨水和附近居民倾倒的污水都汇集在这里,天长日久便冲出一条东西流向的臭水沟,水深约6尺多,人们往来非常不便。于是就在臭水沟上搭建了一座桥。“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护城河。因为不能闭塞地生活,这一带的人要与城内沟通往来,所以这条护城河成了往来沟通的障碍,久而久之,途经此地的人,便起了在此建桥的念头。 ”齐守成说。
无论是建在臭水沟上,抑或是横跨当年的护城河之上,小津桥下的水随着年代的久远都已逐渐干涸。一位89岁的老人回忆说,当年小津桥下确实还有水,但水量并不多,后来在两次施工当中,小津桥下的水沟被填平,再后来,小津桥便随着这干涸的水沟一并被埋在地下。
惩恶扬善小津子 纵身一跃化成桥
小津桥横跨于此数百年,别说是其建造者,就连当年小津桥的模样,现如今也无从考证,只能从上了年纪的人只言片语的回忆中方能组合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也正是如此,关于小津桥始建的传说便多了起来。
民俗学家齐守成说,是护城河也好,臭水沟也罢,总而言之,当年在小津桥地区,确实有一条水沟,而且对此地的人们和城内的往来造成了一定障碍。
传说,河北岸有一李姓财主,绰号李大老爷,抢男霸女,无恶不作,人们恨透了他,背地里管他叫李黑心。这天,李黑心突然打起建桥的主意,这样他便可以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四处敛财,而修桥根本只是个借口而已。
假借修桥敛财的念头让李黑心好不得意,他吩咐管事的骑马跑遍六十四屯贴布告,说他要为民造福修桥,每户要捐银二两,限十天内交齐;若是没钱,家里必须出人作为修桥壮丁,否则送官治罪。百姓被逼得卖房卖地卖儿女,凄惨无比。可李黑心谋算的是坑人刮钱,根本就没修什么桥。
这天,来了个逃荒妇女带着两个男孩,分别叫大津子和小津子,李黑心一见女子貌美,便想据为己有,但女子坚决不从,李黑心恼羞成怒,于是下决心置母子三人于死地。
他开始向女子索要修桥的捐款,女子流落他乡,还带了两个孩子,食宿尚且成问题,更别提多余的钱财。于是李黑心又提出第二套方案,让女子出劳力,女子体弱多病,大津子和小津子还都没成年,因此无法满足李黑心做壮丁的要求。这正中了李黑心的下怀,于是他大发淫威,令母子三人十日内造好桥,否则格杀勿论。
大津子和小津子见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便对母亲说:“妈妈,你不要担心,修桥的事情就交给我们了。”女子对两个小孩子修桥的说法半信半疑,但大津子和小津子则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到了第十日,六十四屯的人都顶着香盘来到河边。李黑心得意地问桥的下落,小津子说,就在这里。突然间,狂风大作,天黑雾浓。只见大津子双手一指,两座桥墩拔地而起,小津子就势趴在两座桥墩之间,瞬间成了桥身。待天亮雾散,人们只见一座青石板桥横在河上,一女子骑一青龙在半空盘旋。而李黑心则被龙尾一扫就打到桥下没了影踪。人们为纪念小津子,故将此桥取名为“小津桥”。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当时有一金姓寡妇,颇有资财,她为行善积德,便出钱雇人修建一座青石铺面、设有栏杆的拱形石桥,此举深受百姓颂扬。后请文人为桥取名,因“金”、“津”同音,按“津”字“渡口”的本意称此桥为“小津桥”。
小津桥已被埋于地下数十年
现如今,小津桥早已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那么小津桥到底是什么样子,具体的位置又在哪里?
详考这座南北走向的石桥,按现在的地点来说,其位置在津桥路以北约300米的大什字街路口上。据当地老人讲,小津桥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埋在现在的路面下。如果把小津桥旧址的马路撬开,一定能看到埋在地下数十年的小津桥。当然,也有人认为,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津桥也不是原小津桥旧址,只是借用“津桥”之名。“现在在大东区有一条津桥路和一条小津桥路,而以前则只有小津桥路,津桥路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只是借用了‘津桥’的名。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津桥也不是原小津桥旧址,而是当年日本人在沈阳市修有轨电车时,从小东门到大北门之间没有站名,因为附近挨着著名的‘小津桥’,也就因此取站名为小津桥了。 ”现如今82岁高龄的张老先生在此居住了数十年,并且曾多次踏着小津桥往来于两地,“原来的小津桥并不是拱形桥,而是宽五六米、跨度为三米多的平形桥,桥下有一条阴沟,是专门处理居民生活废水的。桥身是青色的石砖铺建而成,小得有点不像是一座桥。 ”
而在此地居住的绝大多数居民对于小津桥的回忆基本为零,至于小津桥的确切模样,即便会被上了年纪的老人偶尔想起,却也无法串成完整的回忆。
老边饺子发迹于小津桥
小津桥地区的历史中,还包括现如今赫赫有名的老边饺子。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说,老边饺子最早便是在小津桥地区起家的。
做生意的人都相信水能生财,每每选铺,都喜欢所处方位能够藏风生水。小津桥就因为名字上有个“津”字,与水有缘,所以成为众多商家立业的首选。小津桥也因此繁荣兴旺、商铺如云。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任丘市一带天灾人祸连年不断,贫苦百姓走投无路,只好背井离乡,逃到外地谋生。边家庄的边福也携妻带子,随着逃难人流来到东北。
一天,他们所投宿的人家正逢祖母做寿,主人心情大好,便给了边福一家人几碗寿饺。有心的边福觉得水饺吃到口里肥嫩香软,清香可口异于平常,饭后便礼貌地向主人求教。
主人看他诚实厚道,便畅快地说出饺子肥嫩香软的秘密——包饺子前把拌好的饺子馅在锅里煸过,如此一来,煮熟的饺子便会肥嫩香软,而且不那么油腻。边福熟记于心,后来在小津桥租下临街房屋,支起门户开起煸馅饺子店。
由于边福包出来的饺子个个皮薄肚饱,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再加上价格公道,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尝鲜。边家的二代传人边德贵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烫煸馅的方法——将肉馅油煸之后,放在骨汤里浸煨,使收缩后的肉馅重新松散入味,佐以精粉饺子皮,包拢结实,或蒸、或煮、或煎、或烤,花样翻新,随心所欲。
边家饺子的煸馅技术,前两代一直传子不传妻,直到第三代传人边霖才改变这一祖训,把煸馅绝技公之于众,老边饺子馆也开始了它新的辉煌。“前些年,老边饺子在这里还有过一家店,后来也搬走了。 ”老人们对于早期的老边饺子已然不再存留半点记忆,而唯一没有被时间抹去的或许只有小津桥的名字,作为一处所在,而不是一座小桥,存留于世。
姊妹街路
小津桥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