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姬鹟
黄眉姬(拉丁学名:Narcissina 翔食雀):体长117-137毫米,体重11-13.5克。是一种体型小羽毛主要为黑色及黄色的鹟类。雄鸟上体黑色,腰黄,翼具白色块斑,以黄色的眉纹为特征,下体多为橘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灰,尾褐色,下体浅褐沾黄。与白眉姬鹟的区别在腰无黄色。虹膜深褐色,嘴蓝黑色,脚浅蓝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平均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从树的顶层及树间捕食昆虫,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形态特征
黄眉姬鹟雄鸟上体黑色,下背和腰鲜黄色,眉纹亦为鲜黄色,长而显著。内侧翅上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外侧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尾羽亦为黑色。下体自颏至上腹鲜黄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侧黑色,翅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腋羽白色而基部黑色。老年雄鸟喉、胸亮黄橙色。幼年雄鸟两胁较灰和较绿。秋季换羽后的当年幼鸟和雌鸟相似。雌鸟上体灰橄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色,最长的尾上覆羽红褐色,眼圈黄白色,眼先淡绿黄色,颊和耳羽羽轴白色,两翅淡橄榄褐色,羽缘同背。翅覆羽和内侧三级飞羽尖端较淡,尾淡褐色,基部栗褐色,微沾橄榄绿色。下体淡褐灰色,胸缀有褐色斑点。
虹膜暗褐色。雄鸟:体小(13厘米)的黄、白及黑色的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嘴黑褐色或黑色,脚铅蓝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3克,♀11-13.5克;体长♂123-137毫米,♀117-132毫米;嘴峰♂9-13.5毫米,♀8.3-12.5毫米;翅♂67.5-76毫米,♀65-72毫米;尾♂46-58毫米,♀47-59毫米;跗♂14-19毫米,♀13.5-1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也栖息于杉木林和杂有少量老龄杨属、桦树的针叶林中。平均海拔可达2000米左右,春秋和冬季也出入于林缘次生林、海浜灌丛、果园和地边灌丛与小树林中。
生活习性
黄眉姬鹟仅迁经中国,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并经过中国,秋季除部分留居中国越冬外,其他多于9-10月迁往东南亚越冬。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从树的顶层及树间捕食昆虫,有时也到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雄鸟在繁殖期间常站在树枝头不停的鸣叫,鸣声悦耳,快而清脆,为重复的啭鸣及三音节哨音如"pipipityu-ITOfoi",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雄鸟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占区和鸣叫,巢多筑于老树龄的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啄出的已经废弃的巢洞中,月时也筑巢于树皮缝隙和小枝堆中。巢呈碗状,主要由草茎、树叶、青竿竹、细根和草叶构成。巢的大小为20厘米,内径7.5厘米,高10厘米,深5厘米。每窝产卵3-5枚,卵淡绿蓝色,被有淡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毫米×15毫米。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曾经有2个亚种,2016年确定均为独立物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