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菊
黄爱菊,女,1938年出生于山东省单县黄岗集,毕业于河南省商丘市红星剧校;国家二级演员、河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商丘市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黄爱菊6岁时跟着父母逃荒到商丘。
1951年,黄爱菊被录取进商丘市红星剧校。1954年、1955年黄爱菊在戏剧《白莲花》《白蛇传》等戏中饰演主角开始在豫剧界崭露头角。1956年,黄爱菊代表商丘参加了河南省戏剧汇演。她表演《合凤裙》中的大小姐,荣获三等奖。1959年,黄爱菊到上海演出了《桃花庵》(饰窦氏)与《十二寡女征西》(饰余太君)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6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黄爱菊在演出的《社长的女儿》进行了录音并连续播放。“文革”时期,黄爱菊在河南现代戏培训班里学习了一个多星期后,就开始登台表演。1981年,陕西省文艺界专门对黄爱菊在西安市演出的《打金枝》《三哭殿》与《穆桂英下山》等古装戏举行了座谈会。1984年,河南省美术出版社把黄爱菊的《打金枝》拍成年画及彩历进行出版发行;1988年,退休后的黄爱菊还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出席庆典活动或进行戏剧专场演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8年,出生于山东省单县黄岗镇的黄爱菊,于6岁时跟着父母逃荒到商丘市。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51年,13岁的黄爱菊被当时唱小生非常出名的徐凤云看中,从而被录取进了商丘市红星剧校。1954年、1955年黄爱菊在戏剧《白莲花》《白蛇传》《陈妙常》《张羽煮海》等戏中饰演主角开始在豫剧界崭露头角。1955年,戏校改成了商丘市豫剧团,黄爱菊一直在团里,没换过工作单位。1956年,黄爱菊代表商丘参加了河南省戏剧汇演。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陈素真等也在现场。当时年仅20岁的她表演《合凤裙》的大小姐,荣获了三等奖。
随团演出
1959年,黄爱菊到上海演出了《桃花庵》(饰窦氏)与《十二寡女征西》(饰余太君),该剧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之后受邀到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广东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地演出,河南大部分地方也都去过。196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黄爱菊在上海演出的《社长的女儿》进行了录音并连续播放。剧中她饰演了朴实自然、亲切随和的大秀,上海《文汇报》对该戏及黄爱菊所饰演的角色作了专门的评论。1964年,黄爱菊随团到广东演出《社长的女儿》,连续演出三个多月。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只允许唱现代戏禁止古装戏。悟性很好的黄爱菊在河南省现代戏培训班里只学习了一个星期,手、眼、身、法、步等现代戏的基本功就掌握了。熟悉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文革”后
1981年,陕西省文艺界专门对黄爱菊到西安市演出的《打金枝》《三哭殿》与《穆桂英下山》等古装戏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对黄爱菊剧团的演出给予肯定。《西安日报》《陕西日报》对演出进行了报道。1984年,河南省美术出版社把黄爱菊的《打金枝》拍成年画及彩历进行出版发行,她在剧中饰演国母。1988年,退休后的黄爱菊还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有时商丘市及周边一些单位会邀请她出席庆典活动或进行戏剧专场演出。
个人生活
黄爱菊在“文革”时期虽然没有受到迫害但那时演出很多,再加上要求的声调很高,黄爱菊的嗓子由于声带劳累过度出了一次毛病。到北京看好之后嗓子再没出过毛病。
2012年,黄爱菊没再出去唱过戏一直在家里照顾生病的母亲。
声色特点
黄爱菊唱戏吐字清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具有豫东调旦角的发声、行腔、韵味以及板式运用等特点。
演出风格
黄爱菊能根据人物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演出她们的独特风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与感情特征,形象逼真地刻划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参演作品
黄爱菊的豫剧作品还有:《白莲花》《白蛇传》《陈妙常》《张羽煮海》《社长的女儿》《打金枝》(饰国母)、《穆桂英下山》(饰穆桂英)、《三哭殿》(饰银屏公主)《沙家浜》(饰阿庆嫂)《合凤裙》(饰大小姐)《桃花庵》(饰窦氏)《十二寡女征西》(饰余太君)《骄杨》(饰杨开慧)《梁山伯与祝英台》《王金豆借粮》《碧玉簪》《画皮》《牡丹亭》《救风尘》《状元打更》《战洪州》《冰心抗婚》《合凤裙》《李慧娘》《荔镜记》《嫦娥奔月》《杜鹃》《望夫云》《望江亭》《慈母泪》《梁红玉》《团圆之后》《女驸马》《三打金枝》《血溅乌纱》等四十余个传统剧目。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多年的戏剧悉心研究,使黄老师很好的掌握了豫东调旦角的发声、行腔、韵味以及板式运用等特点,并将其贯穿于舞台实践之中。使他从第一个主演剧目《白蛇传》开化寺,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也使她年仅十五、六岁便唱红了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面。此后,由她主演的《张羽煮海》《陈妙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十余个传统剧目,无一不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戏曲出版网评)
参考资料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黄爱菊访谈.戏剧网.2024-02-23
黄爱菊.戏曲出版网.2024-02-23
打金枝(豫剧).豆瓣音乐.2024-02-23
黄爱菊.猫眼电影.